抖音爆火的歌曲《遺憾》被劉宇寧翻唱後火爆全網。
他在參加一次綜藝節目《我們的師傅》時坦言自己壓力很大,很擔心被淘汰,而旁邊的倪萍老師鼓勵他,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光彩。要表現自己的特點,不要害怕等,心態上也不要太著急。
60歲的倪萍安慰30歲的年輕人,讓他們不要害怕被淘汰,確實挺令人驚訝的,但實際上近期倪萍在參加《倪吧拉呱》的時候也在說自己在工作中也是小心翼翼,擔心隨時被換掉。
在60歲這樣一個應該安享晚年的年紀,依然投身於工作,依然保持對職場的敬畏。確實難能可貴。
這樣的一種危機感不單單在職場中普遍存在,恐怕在已經處於人生後半段這些人中也有存在,而且不在少數。
他們有些人可能拿著不菲的退休金,身體健康,子女工作順遂,似乎是不需要太擔心生活質量,甚至享受著天倫之樂。但我們不要忽略有相當一部分人,人到中年甚至老年了,仍然到處尋找工作,或者在自己的公司苦苦掙扎,以尋求加薪,為了幫助子女上學、成家、求職,又或是買房、買車。
我有一個親戚,年輕的時候,因為學歷不高,當時還處於政府包分配的年代,在國營醬菜廠工作,後來又到了國營供銷社工作。似乎他這一輩子就這麼有驚無險,平平穩穩地到退休了。但到要退休的年紀,改制,不得不面臨著被選擇,被淘汰。最後因為學歷低,沒有特長,又是老職工,礙於情面,被分配去看職工小區大門。面對孩子長大上大學的學費,他不得不兼職幹點其他的,增加收入。
社會發展如此之快,個人的能力圈的擴大速度遠不及可以適應這個社會發展,甚至想要過得好的需求的速度。特別是處於「臨退休」這個尷尬年紀的人,想要提高一個生活質量等級,恐怕在能力上、身體狀況上、客觀環境要求上已經不能再讓自己有明顯的質的突破了。
面對這樣客觀條件的限制和主觀需求的壓力,這些人正在體會著前所未有的壓力。該怎麼辦?似乎是他們絞盡腦汁而又因為尷尬不願提及的問題。
在心理層面,相信自己,肯定有適合自己的位置。不管怎麼樣,改變是恆久不變的主題。向內了解自己,識別自己的優勢和劣勢。用發展的思維來武裝自己的大腦,接受現實,既然環境無法改變,就改變自己。努力把控好自己的意識系統,就不會產生焦慮的情緒。為從實質行動上改變自己的競爭力打好心理基礎。
在競爭力方面,他們有的恰恰是他們這個年紀有的,不可替代的優勢。那就是經驗和智慧。不管是哪種公司或是單位,有那麼幾個「老人」,正是因為有著經歷了單位發展的過程中最長、變化的那部分經驗。對於整個運作流程、每個細節的處理有著自己的獨特的見解。就算是需要改革,其基礎也需要從這些「老人」身上汲取經驗。
正是有著年紀大的人特有的智慧、穩重。在公司發展的過程中,可以為其方向、快慢的修正及時的「踩剎車。」
當然,同樣需要學習,所謂「終身學習」,保持自己的核心競爭力。經驗也是會過時的,不斷學習,和自己的經驗、理解力、判斷力結合以後,也許會有年輕人沒有的,令人驚訝的價值。再加上中國特有的「傳、幫、帶」優良傳統,年輕人從書上學習的知識怎麼和實際結合,發揮最大效益,就是老一輩的人們需要正視的問題。
同時,在上面講的應該花最多的時間的「主業」方面保持自己的獨特位置以外。在工作之餘,做「副業」來對衝「主業」,經濟生活中的風險無疑是必要的。畢竟年紀擺在面前,隨時都有被淘汰的危險,整天提心弔膽被裁員、被邊緣化,甚至由於各種經濟因素而生活質量降低造成的無形壓力不可忽視。更不要說疾病來臨,大山壓頂了。
有一句話說得好:「所有的雞蛋不要放在同一籃子裡!」不管在什麼年齡階段都適用,特別是年紀大,面臨的各方面不確定性的反脆弱性最低這個階段。更加需要逐漸增加籃子的數量來對衝風險。
可以把自己的經濟投資多樣化,比如:把自己存錢的觀念改改,不單單是存錢。可以把自己的資金分為幾個部分。
1.現金流:可以每個月存錢到像餘額寶這樣隨存隨取,又能生息的地方,可以保證平時開銷。
2.保險池:計劃每年劃撥一些醫療、意外、重疾、壽險等的開支。給自己也是給家裡多一個保障。
3.目標池:根據自己的年齡、抗風險能力,投資一定金額的基金。風險佔比以穩為主,適當增加一點風險。為了實現自己的一些較大的目標而做準備。
4.金鵝池:這部分資金就好像養了一隻會下金蛋的鵝,慢慢養,每年都投一點,然後放著下蛋。以防止某一段時間,處於完全沒有收入來源的時候,或者作為保障放在那裡。主要關注於穩健的,每年都有收益的理財產品。
這樣不浪費時間,讓自己「手中有糧心不慌,」就算突然失業被淘汰也不用太擔心。畢竟東家不做做西家也是需要有點底子的。
現在的副業多樣,就算教養花種草也能有機會產生收入。所以如果有精力,做點不太累,給自己生活添光彩,有點收入的副業不失為一個選擇。原則就是:多嘗試、低成本。
綜上,在周圍環境變化多端的情況下,扛得住,過得好才是這些老年人該有的生存能力。心理正確建設,保持意識系統和諧,避免焦慮發生,為對抗風險打下基礎;發揮自己獨特競爭力,同時在多方向、各層次尋找對衝風險的方法,實踐並且穩步獲得收益。平穩、安逸的度過餘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