搖曳生姿! --欣賞一組竹畫

2021-02-07 中國書法


竹子是文人畫家最喜愛的題材之一,以墨竹最為常見。但是還有一種以硃砂寫成,稱為朱竹。據說,這始於蘇東坡。


啟功 竹石圖


有一次,蘇東坡醉後寫竹,見硯中無墨,遂以硃砂粉調水為之,旁人不解,問道:「只見過綠竹,哪有朱竹?」蘇軾反問:「世間亦無墨竹。既可以用墨畫竹,何嘗不可以用朱畫?」


啟功 竹石圖


硃砂的紅,亮麗而無燥氣,歷久愈見凝重沉穩。敦煌壁畫歷經千年,仍栩栩如生,其中的顏料成分也有硃砂。另外,作為一種文化存在,用硃砂畫的竹子,更是寓有竹報平安、招財納吉,闢邪鎮宅的象徵意義,所以深受人們的喜愛。


于非闇  意足不求顏色似


謝稚柳 朱竹圖


潘主蘭 朱霞圖


潘主蘭(1909-2001),著名書畫家、篆刻家、詩人,其行書別具一格,甲骨文法書法,被公認具有「神風仙骨」。


潘主蘭 朱竹圖


潘主蘭 朱竹圖


潘主蘭 竹報平安圖


溥松窗 竹石圖


溥松窗 朱竹圖


吳昌碩 朱竹圖


吳昌碩 朱竹圖


黃君璧 竹報平安


黃君璧 竹石圖


柳子谷 朱竹圖


董壽平 朱竹圖


申石伽 鸞鳳夾清音


申石伽 高節不隨桃李豔 五雲深處化紅裝


吳子深 竹石圖


吳子深(1893-1972),著名書畫家,曾以巨資創建蘇州美術專科學校於滄浪亭畔,自任校董及教授。擅山水、蘭竹,並精於醫道。與吳待秋、吳湖帆、吳觀岱有"江南四吳"之稱,與馮超然等有"三吳一馮"之稱。


吳子深 蘭竹圖


吳子深 竹石圖


來源:國畫與書法


中國書法微信號:zgshufa
關注中國書法 傳承中華文化.

免責聲明:本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問題請及時聯繫我們,本平臺將在第一時間刪除文章.

↓點閱讀原文查看更多,↙喜歡請點讚,↑點右上角轉發

相關焦點

  • 這22幅竹畫,搖曳生姿,美不勝收!
    撇不出即苦,捺收得住是名,一撇一捺是人字。人生幾何?我欣賞曇花。巜人類簡史》中有一句著名的話:「新世紀的口號,快樂來自於內心」。蜜多時,每年花開時節,我邀約朋友來家共賞。賞花只讓識花人。我們有時在露天,有時搬到客廳,有時搬進陽光房,輕鬆音樂,焚香品茗,談天說地;瓜果佐酒,漫論詩書。
  • 此物本亭亭玉立,秋風月下更搖曳生姿,送清涼之氣
    竹林七賢宋蘇東坡有詩云:「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他將食肉與居竹進行對比,說明了種竹實在是一件高雅的事情。先秦·左丘明有言:「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仙鶴與翠竹待到深山月上時,娟娟翠竹倍生姿。空明一片高難掇,寒碧千竿俗可醫。清·王慕蘭的《外山竹月》將秋竹與秋月融合起來寫,讓秋竹更具有了一種高雅而搖曳的美感。月上深山,其清輝如流水般在竹葉上涓涓流淌呢。
  • 38歲王鷗梳哪吒頭美回18歲 一路搖曳生姿
    38歲王鷗梳哪吒頭美回18歲 一路搖曳生姿
  • 歷代騷人墨客竹畫欣賞【二】
    擅指畫,晚年時雙眼失明,仍能指頭畫蘭竹。作指畫常於指甲內藏棉絮少許以蓄水墨,無異於毛筆作畫。其作品筆墨變化,濃淡交融,別有意趣。此圖以指畫作奇石屹立,氣概軒昂,竹依石生,勁直挺拔。唯克勤郡王補畫的蘭花,東西開放,不相協調,略感不足。指頭畫一般多以簡見勝,而此畫卻密葉如雲,濃淡相宜;向背欹斜,各顯其姿,發揮盡致。運墨揮動自如,無板滯流滑之弊,右邊有其友鍾岱題識。
  • 2020年春天選流蘇單品,上身效果搖曳生姿,不佩戴飾品就很潮
    流蘇款小皮衣+半身裙皮衣是春天裡不可缺少的單品,流蘇款皮衣內搭白色T恤又颯又美,下身配一條流蘇裙與上身的風格相呼應,全身流蘇的單品走起路來搖曳生姿,腳踩一雙帶跟的鞋子,要多好看就有多好看。流蘇披肩+白色緊身褲一身白色單品外面披著一款流蘇圍巾,給人一種溫柔的感覺,走在路上的路人肯定會多看幾眼。上身可以是白色打底衣也可以是毛衫,下身配一條白色緊身褲,看上去清新惹眼,腳踩一雙棕色短靴顯穩重。
  • 無名氏的一首古詩,仿佛層層的疊波,比喻生動,搖曳生姿
    下面介紹無名氏的一首古詩,仿佛層層的疊波,比喻生動,搖曳生姿。步出城東門兩漢:佚名步出城東門,遙望江南路。前日風雪中,故人從此去。我欲渡河水,河水深無梁。無名氏的這首詩在結構上好像接連不斷的潮水,層層疊波,一浪高過一浪,終成大瀾,最後又戛然止息,生動地刻畫了一位歸心似箭的遊子形象。這位遊子從一開始的遙望故鄉、到接下來的風雪送客,然後是欲渡無處、最後又願為黃鵠,作者運用比喻、幻想等手法,讓詩文顯得極其生動逼真。
  • 迪麗熱巴壁紙125期:明豔大氣搖曳生姿,所有華麗辭藻用在她身上都不為過
    歡迎小夥伴們留言表白,小編每天會挑選一些精彩的留言放到我們表白卡片上,讓其他小夥伴們閱讀欣賞;想看更多壁紙歡迎關注我喔
  • 迪麗熱巴現身活動生圖搖曳生姿,完美身材又出圈了,女神氣質十足
    >9月10日,迪麗熱巴現身上海出席品牌活動,熱巴身穿一襲酒紅絲絨質地長裙盡顯好身材迪麗熱巴現身活動的生圖,走路也搖曳生姿,過分美麗了。
  • 海清穿火了「蛇紋裙」,裙擺下美腿搖曳生姿,42歲卻有20歲的身材
    42歲的海清就很大方自信,新造型中穿火了「蛇紋裙」,包臀裙擺下美腿搖曳生姿,42歲卻有20歲的身材。 海清的這身搭配就是不錯的示範,緞面面料的半身裙看起來順滑親膚,而且有著很強的懸垂感和光澤感,再露出線條最好看的纖細小腿,華麗又時髦,給人眼前一亮的感覺。
  • 竹君戚學慧:他用竹畫之氣泡出了一杯中國茶
    中國國家博物館北2展廳, 一幅硃砂竹畫《竹裡清風竹外塵》。其以硃砂畫竹,氣古格高,凌雲壯志。
  • 蘇東坡:不可居無竹,無竹令人俗
    窗外,是根根修竹,掩映白牆;窗內,竹的倩影落在地板上,搖曳生姿。有人在光裡走過,便化身剪影。窗口截竹為畫,行人沐浴微光,地上竹影斑駁,時有人坐在光裡凝望窗外的竹,周圍都是輕輕的、靜靜的。那種肅穆和沉靜的美久久地觸動著我。
  • 國畫竹技法太全面了!
    竹稈竹枝畫法1、畫竹首先立稈,竹稈的畫法可借鑑篆書渾圓的筆意。中鋒用筆自下而上、由粗漸細、一節一節畫出,竹節不可均勻,根部短,中間長,頂梢又短些。竹稈畫好點竹節,點節時筆墨較重,行筆如寫書法,不要完全地重複,竹節有乙字上抱、八字下抱法,竹節是承上啟下的關鍵,不容輕視。
  • 無肉令人瘦 無竹令人俗——經典竹雕展出欣賞
    請關注微信公眾號:shgudong本文轉自公眾號文人空間導讀: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張騫曲腿坐臥,右手扶膝,仰首靜望,神情怡然,上方懸一葫蘆。槎下激流湧動,群濤擁簇,動感十足。此器以深浮雕為主,主題之外,一律剔去,張騫乘槎之景甚為凸顯,且煙霞蓋頂,浪濤託底,上下雄幻,更現人物悠然,可謂心思神妙。
  • 武漢東湖水下森林吸引市民駐足:水草搖曳生姿,魚蝦穿行其中
    如今,臨湖而觀,一池碧水格外清澈,水草搖曳生姿,魚蝦穿行其中,相映成趣。20世紀60年代起,由於城市快速擴張和人類活動幹擾,東湖水生態系統退化嚴重,湖泊水生植物覆蓋率由70%降至3.3%,底棲動物和魚類多樣性不斷降低,人們走過湖邊甚至能聞到一股臭味……近年來,武漢市採取雨汙分流、退漁還湖、排口排查整治、生態修復等一系列措施,不斷改善東湖水質。
  • 和竹相關的詩詞
    外山竹月清.王慕蘭待到深山月上時,娟娟翠竹倍生姿。空明一片高難掇,寒碧千竿俗可醫。石門竹枝詞  清.王慕蘭山南山北竹嬋娟,翠湧青圍別有天。兩兩三三荷鋤去,歸來飽飯筍羹鮮。題畫 竹二首 清.丘逢甲 (一)拔地氣不撓,參天節何勁。
  • 竹報平安——歷代國畫竹(一)
    竹,有著不一般的中國傳統文化含義,竹子四季常青象徵著頑強的生命、青春永駐;國畫墨竹空心代表虛懷若谷的品格;其枝彎而不折,是柔中有剛的做人原則;生而有節、竹節必露則是高風亮節的象徵。竹的挺拔灑脫、正直清高、清秀俊逸也是中國文人的人格追求。 竹是中國美德的物質載體,是君子的象徵,為無數仁人志士喜愛,古今文人墨客對竹充滿了讚美,留下了大量的詠竹詩和竹畫。
  • 寫意畫該如何欣賞?
    寫意:一是寫,二是意。骨法用筆便是寫,也就是說,寫意畫首先要有紮實的寫字能力和繪畫基本功,要有工致的造型能力和相當的寫實基礎,而不是隨意地亂塗鴉。清代畫家鄭板橋,在一則《題畫》中說:「徐文長畫雪中竹子,純以明代瘦筆破筆為主,絕不類竹,然後以淡墨、水勾染而出,枝間葉上,罔非積雪,竹之全體,在隱約間矣。今人畫濃枝大葉略無破厥處,再加渲染,則雪與竹兩不相入,成何畫法?
  • 一進門看見什麼畫最好 大家都選了好看又吉祥的竹畫
    有很多人問:一進門看見什麼畫最好?我的建議是選擇寓意吉祥、賞心悅目的竹子畫,掛在玄關代表了步步高升、竹報平安。 一進門看見什麼畫最好?李傳波國畫竹子作品
  • 《搖曳露營△》搖曳的不僅是露營,更是欣賞美景的陶醉和令人嚮往的青春
    《搖曳露營△》改編自連載於芳文社旗下《Manga Time Kirara Forward》的同名漫畫,該漫畫從2015年5月開始連載,以山梨縣為舞臺描述了5位女子高中生的露營生活。本作在一月新番開始前並不大家所看好(畢竟有《紫羅蘭的永恆花園》和《Darling in the FranXX》兩部作品),但在Amazon的銷量榜上,搖曳露營自1月21日起持續霸佔銷量榜榜首(數據來自名作之壁吧),讓眾位觀眾們大吃一驚。
  • 這個公園裡有很多的楊柳,微風吹拂,搖曳生姿
    這天的湖南津市,春色撩人,我在公園裡漫步,看到沿湖種植了許多的柳樹,技繁葉茂,滿目青翠,微風吹拂,纖細的枝條在風中搖曳,婀娜多姿。我還時不時的看到有小鳥兒停在蔥綠的柳枝上,耳邊傳來久違而熟悉的聲音,嘰嘰喳喳響個不停,為柳樹增添了生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