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我是小程,今天給大家介紹一下密教千手觀音的座下勇士們,二十八部眾。為何是千手觀音呢,因為我們漢傳佛教流傳至今的密法在留下四部,其一即為千手觀音的大悲咒法,我們最常見的就是寺院中的千手觀音,以千手作為開題,帶有緣的讀者們去欣賞去追求真言宗秘密曼荼羅的世界。
上圖即為千手二十八部眾,我們平時經常說天龍八部,其實還有二十八部。我們來看一下蓮花王院(即三十三間堂)的本尊千手觀音:
日本慶派造像的傳世之作
在介紹三十三間堂之前我們可以來先看一個視頻哦:
沒錯,這個就是在日本京都舉辦的日本全國弓道大賽,大賽的地址就是在這神秘的三十三間堂前。這三十三間堂的信息網上很多了,我就不羅嗦,直接看重點:三十三間堂(さんじゅうさんげんどう)是位在日本京都府京都市東山區的天台宗妙法院境外佛堂。建物之正式名稱是蓮華王院本堂(れんげおういんほんどう)。本尊千手觀音、開基(創立者)為後白河上皇。原為平清盛受後白河上皇之敕命,在上皇的離宮・法住寺殿內創建的佛堂。京都一間為1.8米,故江戶年代以前的三十三間堂約59.4米長,江戶年代曾於此比試六十米遠距離射箭(一般比試為27米),現建築長度倍增為120米,仍稱之為「三十三間」。洛陽(不是我們中國的洛陽啦,使日本的京都,因為是模仿大唐的洛陽城建立)三十三所觀音靈場17番。請看圖:
參加弓道比賽的大部分是女生,身穿傳統服裝,按照弓道的精神和理念去制心一處發出超越自我的力量,這一傳統可以追溯到很久很久以前,日本人保留了下來。
有點跑題,直接說重點,接下來我引用臺灣圓光佛教學院的samliu教授(魔王)的講述,加圖片來解說千手二十八部:
一、 「明咒神部」-密跡金剛士烏芻君荼央俱屍
「密跡金剛士」,佛陀的「御前一品帶刀侍衛」,正名為「執金剛神」,俗稱為「仁王力士」。與凡人侍衛不同的是,祂兩不需帶刀,一對鐵拳天下無敵。其實執金剛神本只有一尊,但後來變成寺院門神後,為了左右對稱,所以變成了二尊-「密跡金剛、那羅延力士」 。
上圖為密跡金剛力士
上圖為那羅延堅固王
「烏芻君荼央俱屍」這位是誰?……不不,應該說"祂們"是誰?其實這7字代表了3位明王。因為印度的偈語大多是7字一句,所以就壓縮成-「烏芻=烏樞沙摩明王、君荼=軍荼利明王、央俱屍=馬頭明王」。
「馬頭明王」是觀音渡化畜生道的化身,在日本,以前是被當成交通平安神,隨著時代演變,現在則被當成寵物保護神來拜,也算是轉型成功,能在民眾心中常存的代表明王之一。
「軍荼利明王」,亦被稱為是觀音菩薩的化身。而「烏樞沙摩明王」、則在敦煌密教壁畫題材中,隨著變相圖,常出現於觀音左右兩側下方。並腳踏著「歡喜天」夫妻檔,代表降伏魔障!
二、「神咒使者部」-八部力士賞迦羅
說到八部力士,相信大家馬上聯想到《金剛經》的「八大金剛」。而「賞迦羅」,亦是「金剛使」的通稱。但與其認為祂們是「八大金剛」,魔王(作者samliu老師)還是支持《百寶抄》中認為是「八大金剛王」,也就是「八大明王」。畢竟明王本就有「使者」、「佛之僮僕」的涵意。
大家也許會質疑,如果祂們是八大明王,這樣「軍荼利(大笑明王)、馬頭」不就與剛剛的「烏芻君荼央俱屍」重複了嗎?但其實在最早的《千手經》中才沒說啥八部力士,而是「諸眷屬賞迦羅」=「眾明王與使者」啦。
三、「大力天部」-魔醯那羅達
「魔醯首羅」亦名"大自在天",也就是溼婆神。「那羅達=那羅延天」則是毗溼奴神。加上下面還有位「梵摩三缽羅=大梵天」,這樣巧,印度神話中三個帶頭大哥全到齊了。
雖然說整個印度最強最頂的三位大神都在觀音手下打工,但實際上「大自在天」與「那羅延天」在佛教的地位卻有點像退休領高薪的肥貓一樣,高掛其名但不見作為,純粹是個「招牌」來著,反而是在印度教中被冷落的梵天,在佛教中卻生龍活虎到處串場呢。
四、「曠野鬼神部」-金毘羅陀迦毘羅
「金毘羅陀=金毘羅」。這位是夜叉族的神將,金毘羅在《金光明經》中稱為「曠野金毘羅」。《佛說灌頂經》則稱祂為「威如王」。
這位夜叉神的地盤在墳場與山林,看到不小心闖入祂地盤的人就收個保護費,因為收多保護費,祂的腎就不好了!為何呢?因為「人肉鹹鹹」嘛……沒錯,祂是吃人Der!但後來被佛教化後,佛陀承諾幫祂天天準備愛心便當,就改吃素了。這就是為何僧人「出食」時要念:「大鵬金翅鳥,曠野鬼神眾,羅剎鬼子母,甘露悉充滿。」
「迦毘羅」,也是夜叉族的神將,《百論疏》:「此雲黃頭仙,亦云金頭。」,所以在三十三間堂才稱祂為「金大王」。看來是金髮美男一枚,那天再來將祂動漫化,肯定迷死不少少女……
上圖為 金大王
日本入唐的留學生常曉法師,曾將此尊護法神帶回日本,並備註祂是鳩摩羅什在印度求學時的隨身護法神。又劉宋時期,從罽賓國來到建業城的三藏法師"曇摩蜜多",也在其暫住的「祇桓寺」畫了這尊夜叉大將,這代表「迦毘羅」的確曾以護法神的身分流行於南北朝,但後來長江後浪推前浪,祂就這樣消失在沙灘上了……
五、「水神部」-婆馺婆樓那
婆馺是"魚",婆樓那則為"水天",之前魔王在介紹龍族時提過"龍"有五種:「象、馬、蛇、魚、蛤蟆」、而在這五類龍王中,婆樓那龍王正好是魚龍王,因此"婆馺婆樓那"除了代表佛教中的"水天"外,亦具有龍王的身分。無怪乎,水天的造型多呈龍王的象徵:「多頭蛇背光」,座騎則為印度傳說中的巨魚-「摩羯魚」。
但大家可能對婆樓那很陌生,其實祂可是帝釋天的親弟弟,以希臘神話的地位來說,就是「海神波士頓」。在古印度那是一整個威風呀,但後期在印度神話的地位逐漸降低,連帶的來到佛教後更變成「B咖神」了,魔王猜想,是不是因為水天是阿修羅們最崇拜的老大哥,所以才……可見政治這條路重點在選對邊呢!
六、「善神部」-滿善車缽真陀羅
「滿善」:《阿吒薄俱元帥大將上佛陀羅尼經修行儀軌卷》:說他是「四十二部羅剎王之首。」
羅剎在印度神話中雖然欺負過夜叉,但來到佛教後,反而握手言和,成為一同搗蛋……ㄜ,是一同歸於毗沙門天王麾下啦……因此《孔雀王咒經》才說:「夜叉大將羅剎王。滿善、寶善、車伽羅缽羅…」可見這兩種半神族已經「你泥中有我,我泥中有你」了。
「車缽」-車缽羅婆,字忍德脫。《佛說灌頂經》說祂是專職「除不吉祥。鳥鳴、惡夢、野獸變怪」的7神王之一。
「真陀羅」雖然也可翻譯成"天龍八部"的歌神「緊那羅」,但其實這本《千手觀音造次第法儀軌》亦有翻出「緊那羅」。既然如此,那斷不會犯「同神雙名」這種低級錯誤,所以祂應該就是十二藥叉神將中的「真陀羅大將」無誤。
在三十三間堂,塑佛師則將「滿善車缽真陀羅」,認為是「滿善車王」或「滿仙人」,OMB!其實他是三位神吶!!!
七、「神將部」-薩遮摩和羅
「薩遮」在《佛說灌頂經》中是能保佑佛弟子「遇難得福、萬事吉祥」的33位大神將軍之一。在這些大將中有三位花木蘭,名字便為「薩遮摩、毘藍婆、持瓔珞」。
當然「薩遮摩」長怎樣,經典沒說,我們也不知道。但「毘藍婆」到是常出現呦!在那呢?在唐代的城門上都會放置一尊「兜拔毗沙門天」,而這位「毘藍婆」就負責從地上扛住天王雙腳,真不愧為女漢子,怪力無雙呀……
「摩和羅」也是33大神將軍的一位,與「薩遮摩」是同事,所以也歸類到「神將部」,但在三十三間堂卻將兩人搞混,「摩和羅」變性成為「摩和羅女」,還將祂塑成「阿媽」的造型,老婆婆上戰場?你當在演「楊門女將」嗎?
八、「鬥戰神部」-鳩蘭單託半祇羅
「鳩蘭單託」是四天王28大將之一,同事中比較出名的有-北天第一福將「散脂大將」與南天第一忙將的「韋天將軍」。
而「鳩蘭單託」的別號很狂,在《佛說灌頂經》為「戰無敵」,《金光明經》則稱他為「常戰勝」。看來戰鬥力應該是與三國無雙中的呂布同等級無誤。
「半祇羅」又名「般遮羅」,般遮是「5」,羅是「綁、執」,這是啥意思?難不成代表這位夜叉喜歡將人五馬分屍嗎?哎呀,其實這代表祂髮型很可愛,是五根衝天炮辮啦。
半祇羅又名「密嚴」,是8大夜叉之一,亦是毗沙門天王「今生」的拜把兄弟。天王出巡時,這八位弟兄總齊集在祂「毘」字軍旗麾下,一起降妖伏魔,巡行天下,例如敦煌乃至於中亞流行的「行道天王圖」中,便有著「祛邪招吉」的含義。
九、「山神部」-畢婆伽羅王
「畢」是「廣」,「婆伽羅」亦云「摩迦羅」,是「獼猴」的意思,所以《金光明經》中的護法鬼神眾也有個「獼猴王」。在此儀軌法中有趣的是將「畢婆伽羅」歸類於「山神」,這有沒有讓大家腦袋忽然感覺靈光一閃?《西遊記》的孫悟空不也是從花果山的石頭中蹦出來的嗎?難道畢婆伽羅與大聖爺是親戚?
而說到「畢婆伽羅」的形象,魔王認為與奈良興福寺八部眾中的「畢婆迦羅」兩者應為同神。這時有人會問啦:「興福寺的畢婆迦羅不是代表龍王嗎?」
是的!就官方角度說沒錯,但翻遍經典還真找不到一位龍王叫「畢婆迦羅」。況且不只沒龍王,興福寺八部眾也沒有「夜叉」!而是以「鳩盤荼」來替代,所以不能單純的將之認為是官方版的「天龍八部」!要知道,這世界上太多不按經典儀軌來造像的佛師了,例如現在文中所提的三十三間堂不就是最佳例子嗎?
十、「流行神部」-應德毘多薩和羅
「流行神部」?乍看之下,沒想到觀音這家公司如此多元化,還有「POP」的娛樂擔當部門?ㄜ……其實這個「流行」,魔王認為應該意指「瘟疫」或是「怪病」的病毒防疫中心……
「應德毘多」又稱為「白鬼」。哎喲,怎感覺毛毛的…《大佛頂陀羅尼斷諸神咒術》:「注云應德。古雲離愛著天」,噢~還好,「離愛著天」聽起來比較名門正派……但《注大佛頂真言》又說:「離愛著天。古雲起屍鬼」!!
起屍鬼是啥?印度傳說中的Vetala,是種附在屍體上,藉屍活動的鬼,又作韋陀羅鬼、迷怛羅鬼、鞞陀路婆鬼。意譯作厭魅、起屍、死屍。看來是殭屍無誤呀,該不會是因為殭屍身出白毛,才稱祂為「白鬼」?
「薩和羅」據《灌頂三皈五戒帶佩護身咒經》記載:四天王會派遣36神,隨身護持皈依三寶者,其中「薩和羅,名善至,主百怪也。」這代表薩和羅也是管理一切奇異非常理之事的鬼神,難怪這個部門叫「流行神部」!!
十一、「那含天部」-五部淨居炎摩羅
從部名可以看出,這是位居色界最高級「四禪天」中的天人,由於「四禪天」又分五重天,所以合稱「五部淨居天」。這裡遠離一切欲望,所以只有聖人可以居住。
「炎摩羅」則為「焰摩天」,是掌管冥府地域的神祉,因此釋義中將「淨居」與「焰摩天」視為一體兩面之神,如果天下人善行多,則現淨居天以禮待之。如果天下人惡行多,則現焰摩天以法治之。
不過呢,這種一體兩面神的論點,魔王卻覺得頗牽強!其實「空居天」中的「夜摩天」亦與「焰摩天」的發音相同,也許古德將這兩者混淆了,才有一體兩面之說。正確答案應該是「淨居天」與「夜摩天」,這代表了「無色界」與「色界」的一切天人。也較符合「那含天部」的涵義。
「淨居天子」在畫像中常以莊嚴的天人形象出現,比較有名的則是興福寺中八部眾的老大(戴象皮帽那位),但三十三間堂的「五部淨居天」卻是位手持雙刀流的將軍,因此當初吉川英治版的「宮本武藏」電影,才選在此地拍攝吧?與傳說中「二天一流」的劍豪相呼應。
十二、「梵天部」-梵摩三缽羅
梵摩是「淨」、三缽羅是「應」,其實都是大梵天王的別名,因此梵摩三缽羅便代表由大梵天王帶領的梵天眾。
十三、「帝釋天部」-釋王三十三:
統治欲界三十三天的帝釋天。
十四、「天女部」-大辨功德娑怛那:
這天女部其實有三人:辯才天、功德天、娑怛那譯為「隱形」=摩利支天。
想當初魔王看了三十三間堂將這尊女神稱做「大弁功德天」時,十分納悶,辯才天、功德天應該是兩尊不同的女神,那為何如此稱呼?更為了定義祂而頭痛萬分。直到看到古德的數據,才知道其實此尊名應該是「大弁、功德天」,沒加個分號天差地別呀!!
但後人不察,乃至於官方專書與佛學辭典均認為「辯才天」的別名是「大辨功德天」。所以說這真是誤會大了……
十五、「乾闥婆部」提頭賴吒王:
即持國天,統領樂神「乾闥婆」。
十六、「神母部」-神母女等大力眾
神母女即鬼子母,大力眾則為她那五百個夜叉兒子。雖說是鬼子母,但三十三間堂卻將她塑的很奇怪!乍看之下似男又似女,還手拿一對小銅鈸,反而鬼子母的標準配備「石榴」與「小孩」卻不見了,魔王真想大喊:「還我石榴姐~~~」
十七、「薜荔他部」-毘樓勒叉王:
即增長天,統領餓鬼「薜荔他」。
上圖為毘樓勒叉王
十八、「護世天部A」-毘樓博叉毘沙門:
毘樓博叉=廣目天。毘沙門=多聞天。
十九、「鳥主部」-金色孔雀王
一般書籍,包括三十三間堂的官方專書,都認為祂是「孔雀明王」。但真是如此嗎?如果祂是明王,階位怎可能排在NO.20?至少也應與「明咒神部」相同。
再說了,祂是「鳥主部」,這代表很單純祂就是一位「孔雀中的王」。因此魔王認為,金色孔雀王其實是觀音的座騎,觀音由於是蓮華部的部主,所以騎孔雀,而敦煌密教圖像中也將「孔雀王」與「金翅鳥王」畫入千手觀音變圖的兩側當眷屬。
二十、「大仙部」-二十八部大仙眾
在釋義中認為「二十八部」其實就是28星宿。但三十三間堂卻以「婆藪仙」為代表,這是為何呢?
「婆藪仙」,也就是是阿私仙人啦, 祂是印度神話中「七聖仙」之一,《梨俱吠陀》第七卷的持有者。而這七仙人又代表了北鬥七星,嚴格來說「摩利支天」如果碰到「婆藪仙」,還要喊祂一聲「叔叔」呢!
而「婆藪仙」又常與妹妹「吉祥天」常出現在密教觀音系列的變相圖中,傳說是因為觀音曾向祂請法,但「婆藪仙」吝法不教,觀音只好投奔彌陀學院。等到觀音成就後,就現千手千眼相降伏「婆藪仙」,並收為部下……
真慘,這劇情有點像昔日調皮的學生總被老師處罰,多年後,老師依舊是老師,學生卻飛黃騰達回來當校長般的囧展開呢。
二十一、「大藥叉部」-摩尼跋陀羅
《大日經疏》曰:「摩尼跋陀羅,譯曰寶賢。」八大夜叉之一,換言之亦是毗沙門八兄弟之一。但有別於其他兄弟愛降妖除魔,這位仁兄酷愛撒錢!
難不成在「行道天王圖」中手上拿寶珠的就是祂?《寶賢陀羅尼經》中即說,只要能持此咒,祂便保佑你「隨願獲得金銀珍寶悉皆如意。」不愧是來自於「金銀島」的「土豪金」,出手就是闊措!
二十二、「方伯藥叉部」-散脂大將弗羅婆
「方伯」代表「四方」,也就是《重編諸天傳》中的28部眾最高級的4位幹部,「東方樂欲大將」、「南方檀帝大將」、「西方善現大將」、「北方散脂大將」。合稱為「匡野四將」。
「散脂大將」,八大夜叉之一。而說到這位大將,真的是「人生勝利組」的最佳代言人,詳情請翻閱魔王之前介紹祂的專文,你便體會啥是「贏在起跑點上」的金字塔頂端份子。
「弗羅婆」亦名「滿賢、滿願」。八大夜叉之一,《佛說寶藏神大明曼拏羅儀軌經》認為這八兄弟中,滿賢負責北方財位。在曼荼羅中的形象則雙手持弓,看來是位「武財神」吶!所以魔王推斷「行道天王圖」中,天王身後8隨從,向著天上的邪鬼張弓射箭的那位,可能便是滿賢大將。
二十三、「蛇龍王」-難陀跋難陀
難陀、跋難陀即是魔王介紹過「誰讓我不開心,就請你去住消波塊海景第一排!」的「開心兄弟」雙龍王,三十三間堂以哥哥難陀龍王為代表。
二十四、「海龍王部」婆伽羅龍伊缽羅
與開心兄弟同為八大龍王之一。「伊缽羅」又稱「香葉龍」,這位龍王的實際地址在《大唐西域記》中已被玄奘「路透」過了。大家有去巴基斯坦的塔克西拉時不妨去找祂泡泡茶。
而「婆伽羅龍」即是專生女兒的「沙竭羅」,正好這兩位都主司降雨,所以統稱「海龍王部」。三十三間堂以沙竭羅龍王為代表。
二十五、「非天眾部」-修羅乾闥婆:
阿修羅、乾闥婆。
二十六、「非人眾部」-迦樓緊那摩喉羅:
迦樓羅王、緊那羅、摩喉羅伽。
「天龍八部」,這之前我亦有專文介紹,但近期魔王想「舊酒裝新瓶」,讓這八位難兄難弟再度重出江湖,刷刷存在感……
迦樓羅
二十七、「雷電神部」-水火雷電神
這不是代表水、火、雷、電四位神。而是雷神「誐羅惹多」、電神「尾你庾」兩位,印度認為這是雷分陰陽,所以又稱火雷神與水雷神,但其實水雷神便是電神。
不過來到日本,佛師們又異想天開,不按牌理出牌啦!「三十三間堂」便塑了以日本人熟悉之「鬼」為造型,兩兩相對的「雷神、風神」,更有趣的是這「風雷雙神」還不算在28部眾中呦!祂們在「三十三間堂」中純粹是擔任類似「門神」的角色,但此創舉亦衝出「雷神、風神」的高人氣,這又是後話了……
二十八、「下地鬼神部」-鳩盤荼王毘舍闍
近代中國如說女人很醜,總罵她「母夜叉」、「女羅剎」!但唐朝時可不是這樣罵的吶!畢竟印度女性的夜叉與羅剎,那可是美人中的美人!你叫她們夜叉羅剎不是在讚美嗎?那該怎罵呢?正確來說應該罵:「妳這鳩盤荼!!」是的,鳩盤荼正是「又老又醜」的代表役。
「鳩盤荼」是南方增長天王管理的鬼類之一,以食人精氣維生,譯作「甕形鬼、冬瓜鬼」。因祂下身狀如冬瓜,行走時陰囊重到必須置於肩上,坐下時則盤據在身前,這種滑稽的樣子到有點像日本的「狸精」呢!又因為陰囊很大,所以認為人之所以夜晚作「淫夢」,便是鳩盤荼壓在身上作祟,所以又稱「厭媚鬼」。
「毘舍闍」《孔雀王咒經》:「梁雲顛鬼。」但祂可不是「瘋鬼」,而是餓鬼中的高階種族-「食屍鬼」!女性則叫「畢舍質」。有一說祂們本體是「鬼火」,這可能是因為鬼火總是出現在墳場,又墳場亦是毘舍闍的「Eat buffet」吧?
仔細算算,這28部眾其實嚴格算是81部眾,包天包地包山包海,上到高幹下至城管,非常全方位!
如果您沒有去過三十三間堂,一定要去看一看呀,因為千手觀音手下的部隊都在這裡啦,受香火這麼久很靈驗的。
欣賞一下日本古代仏師的精湛雕工:
三十三間堂的內部分布:
本文轉載自微信訂閱號《古代佛教工巧研習社》
點擊「閱讀原文」跳轉
長按二維碼
關注微信號「佛教建築」
如加入「佛教建築研討」微信群
請先加群主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