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世界旗下深度資訊平臺「全現在」專稿,無授權不得轉載。
《以家人之名》無論是劇名還是海報畫風,首先就具有很強的「欺騙性」——會讓人聯想到《我愛我家》《家有兒女》一類的家庭親情劇,抱有看煙火氣日常的期待。
故事一開場,看點也的確在於重組家庭的溫馨生活:樓上樓下的兩家人,因為樓下的媽媽去世了,樓上的媽媽再婚離家,兩個爸爸於是一起搭夥吃飯過日子。三兄妹從小到大嘻嘻哈哈,勾起獨生子女「國家欠我一個哥哥」的羨慕之情。
然而從12集開始,家庭戲戛然而止,畫風迅速變為最俗套的狗血三角戀。兩個哥哥分別因為親媽和親爹出現而出國留學,鏡頭一轉就是整整9年之後,妹妹李尖尖已經是成年女性,可以談戀愛了。哥哥們終於想起來回家,立馬展開追求大賽。
這樣突兀的感情"變質」讓人難以接受,簡直可以說十分膈應。20集播完,豆瓣評分從8.6跌至7.6,口碑下滑登上熱搜第一名。翻翻觀眾評論,《以家人之名》儼然掀起了一股別致的「拆CP」風潮:「答應我別戀愛好嗎?」「本來當家有兒女看的,最後看到了劉星抱著夏雪親嘴,你說噁心不噁心人吧。」有人看得生氣,吐槽說片名根本應該叫《以家人之名,行童養媳之實》《以家人之名,行苟且之事》。
這是大哥
這是小哥
青梅竹馬的「兄妹戀」劇情能拍好嗎?當然可以。《以家人之名》剛播出的時候,打著「中國版《請回答1988》」的旗號。其實它更應該向同系列中的另一部《請回答1994》看齊,那部拍的就是偽兄妹故事。女主角成娜靜自己的親哥哥去世了,哥哥的好友「垃圾哥」來到她家,接替成為家裡的兒子。
言情劇並不怕超脫現實的誇張設定,但一定要有細膩而紮實的情感刻畫,才能夠真正感染觀眾。《請回答1994》一開頭也是家庭日常,兄妹倆見面就打架,熱熱鬧鬧感情很好。而後面的戀愛戲份同樣走心:成娜靜先意識到了自己的感情,忐忑又糾結。垃圾哥本來只把娜靜當妹妹,得知她的態度之後,愛情也逐漸開始萌芽。觀眾不僅沒有反對組CP,還看得很高興。豆瓣上熱門短評第一條就是:「我好想要一個從小陪著長大疼我愛我最後又能嫁給他的哥哥。」
《請回答1994》有很多生動的細節
反之,《以家人之名》是個失敗的例子,劇情推進得粗暴,缺乏有說服力的情緒鋪墊。哥哥們的濃烈愛意來得毫無緣由,就像是毫無靈魂的寵妹機器。而正因為缺乏真誠,宋威龍和張新成明明都是帥哥,卻生生演出了猥瑣變態男既視感。張新成自己在幕後花絮裡都忍不住吐槽:我好像除了對李尖尖,對其她女生都是沒有知覺的。
哥哥們的事業選擇,全都圍著妹妹轉:一個學了牙醫,因為妹妹怕看病;一個學了甜品,因為妹妹是吃貨。大哥籠絡了妹妹閨蜜拍照片給自己看,隨時掌握她的行蹤。尖尖跟網友見面,哥哥大驚失色找到爸爸告狀:小妹被男生拐去開房了。設想一下,如果現實中真有這樣兩位瘋哥哥,這妹妹得有多煩躁!
最令人「無福消受」的,還有大哥突如其來的土味情話:「想我就撒個嬌。「」西瓜最中間的芯,鍋底的米鍋巴,魚鰓兩邊的肉,筒子骨裡的骨髓,包子裡的餡,我都留給你吃。」
能不能放過她?
國產甜寵劇特別流行這種「填鴨式」發糖方式——你還根本沒心情張嘴呢,劇情就不管不顧硬往喉嚨裡塞,結果就是根本嘗不到甜,只覺得像是被迫吞了個蒼蠅。
除了故事本身,《以家人之名》之所以能引起那麼強烈的反感,還跟前期的「虛假宣傳」有很大關係。製作方或許考慮到各類甜寵劇太過泛濫,於是想強調差異化,非要披起現實主義家庭劇的外衣。導演出來接受採訪,談的都是:「試圖通過展現劇中角色面對親情的愛與難,對觀眾在現實生活中與家人的相處帶來啟發。」——要知道這部劇除了兄妹三角戀,兩個爸爸還要刻意賣腐搞中年耽美,所以到底是想要怎麼啟發?
兩個爸爸都這樣了,居委會大媽還要來給介紹對象
爛劇的通病都在於此:噱頭先行,全是套路,還動不動硬上價值。
遺憾的是,很多創作者已經習慣於依賴套路。《以家人之名》的導演丁梓光、編劇水阡墨,也是《下一站幸福》的幕後主創。《下一站幸福》以「姐弟戀」為噱頭,同樣遭遇了口碑高開低走,從開播8分一路跌至6分。愛情戲同樣一堆槽點:弟弟莫名其妙就迷上了姐姐,姐姐莫名其妙就非要作死分手,轉頭又要死乞白賴地哄回來。
《以家人之名》還剩十集,目測還會有更多表白膩乎戲碼。我們的建議是:不看也罷!
請搜索關注公眾號「全現在」,朋友圈的世界也會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