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重要的一點,劇集摒棄了"戀愛腦"問題,但感情線還算到位,安排得很妥帖,這算是一個突破了。
想必很多觀眾以前看刑偵劇時,都不想一直看那種何時何地只想著戀愛的劇情吧。
不知道大家喜不喜歡刑偵類題材的影視劇作品,這個領域的優質作品並不少,
比如之前的《白夜追兇》和完結不久的《民國奇探》,
有很多「教科書」版的爆款劇在先,新劇想要保持住口碑和流量真的是不簡單。
劇中被吐槽的回憶劇情,都是通過這個層進案情,來探討每個人複雜的人性,趙月娥的狠辣,
許佳桐的黑化,高風的執拗,劉青葉的冰冷,以及高四海的堅持,楊衡的偏執,劉志堅的身死崗位等等。
通過,案情的中的大量的回顧,為我們豐富了這些人物性格,就是因為這些性格,每個人物才能豎起來。
我們才能看到面對利益和榮譽人生百態,《燃燒》在場面調度和人物刻畫以及場景的還原還是非常的成功的,
繼續深挖人物群像和群戲走深,通過不同以往的講述方式,給我們帶來不同觀感的刑偵劇。
那個時代大量物件的出現,派出所警服的還原,許家以及農村房屋的布置,
以及在趙月娥在補償村裡人的聚餐場景,都是很摳細節的,健力寶飲料這個是我認識那個時代的飲料。
現實主義的創作理念下,刑偵劇的突圍不在乎對案件烈度無止境的追求、為反轉而反轉的懸念製造,
而是在於故事的大背景能否折射出時代的進程,在於對人心、人性的探究能走多深遠。
三代人所彰顯的,不僅是當代中國警察對正義的不懈追求,更折射出當代中國司法改革進程在30年間的一個小小側面。
以高家三代人為例,左右爺爺和父親命運的關鍵一案分別發生在上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
當年的司法環境不推崇疑罪從無的原則,而到了高風所在的當下,疑罪從無等保障人權的法律原則以及相關司法程序得到了高度重視。
回到創作緣起,陳育新回憶,2013年,公安部新聞宣傳局來「約稿」,初衷是為當代的一線警察留部影像志,不設定向的案件參考,也不設具象的人物原型。
「虛構」對於刑偵類型劇,莫大利好在於故事不必「事先張揚」,懸念得以留存到最後。
但「虛構」不代表信馬由韁,「現實主義的底色不會因沒有真實原型而改變」。
陳育新說,《燃燒》的劇情也可視為不同人對情理法的不同選擇,由此引發的世態人情都可能讓角色更有魂。
如果觀眾能由人推己,看到人心無止境屈從欲望的結局,那便是創作者一大幸事。
很多觀眾認為涉案劇就是講的警匪故事,刑偵劇只是涉案劇下面的一個分支,
涉案劇可以分為緝毒、經偵、網偵、反恐、反黑等,
刑偵劇一開場總會有一個案件,警方尋找證據,找出兇手,動機和真相是刑偵劇的兩個關鍵詞,
刑警要研究兇手的心理,這樣焦點自然而然就對準了人物,對準了人性。這是我覺得刑偵劇比別的涉案劇難寫的一大原因。
以前的刑偵劇主要展現犯罪過程,側重於獵奇性,但陳育新認為人性的刻畫是重點,
因為要刻畫人性,在敘事手法上會比較嚴謹,但是在觀眾的觀感上進入狀態會緩慢一些,
但我覺得刑偵劇最大的魅力就是描述在波瀾不驚的生活下面,那些人們走向犯罪的過程。
但是人是社會的個體,會有大量的社會問題存在,這裡面的尺度就比較難把握,還有血腥、暴力等場面不可避免地會出現。
不管是《重案六組》《犯罪現場》等經典內地刑偵劇,
還是《刑事偵緝檔案》《陀槍師姐》等TVB劇,
觀眾看多了就會感覺到這類劇都是套路,新時代下如何創新?
大量品質好的刑偵劇,其實也很小眾。像《真探》這些,完全是對準人物的,
比起《國土安全》,《毒梟》,《絕命毒師》這類題材,還是相對更小眾一些。
因為它寫的是人物。像更側重於人物的內心。像《毒梟》《絕命毒師》這種屬于禁毒,
這類的題材相對來說就更激烈一些,觀眾的喜愛程度可能就會更高一些。
因為它情節上黑白分明,人物故事相對來說可以寫得更極致。
但《燃燒》的極致是更側重於人物。寫劇中的人物在每個人生的岔路口的選擇和做決定的艱難,這才是陳導所要表達的人性極致。
電視劇《燃燒》展現了人民警察懲惡揚善、匡扶正義的使命追求,同時也傳承警察精神的紅色基因,
希望藉此表達對人民警察的無限崇敬,傳遞社會正能量,引領時代新警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