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詞解釋:鈍感力 「鈍感力」一詞出自日本作家渡邊淳一在2007年出版的隨筆集《鈍感力》。總結來說,「鈍感力」就是:對周圍人的看法和評價沒那麼敏感,反應有點慢。比起外界雜音,更專注做自己的事情,只關心有沒有實現目標。
我們總在談沒有幸福感,其實很多情緒問題都是由於自己過於敏感造成的。日劇《凪的新生活》描繪了這樣一個女主人公:她性格高度敏感,在工作中小心翼翼,在愛情中戰戰兢兢。生活中,看到同事發了聚會照片,立馬緊張兮兮地點開其他同事的推文,看她們是不是在偷偷聚餐。工作中,同事犯了錯誤,領導興師問罪,同事向她使眼色後,她立馬主動「背鍋」,她怕被同事孤立。愛情裡,男友隨口說了句喜歡「黑長直」,她每天早上都在男友睡醒前拉直自來卷……可惜,她的討好並沒換來感動。
擁有鈍感力的人,會節省很多心理能量。當敏感的人,還在想自己這麼做會不會被質疑,那麼做會不會面臨更多風險的時候,擁有鈍感力的人,正一心一意地投入自己的工作,因為屏蔽了外界的雜音,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手頭的工作中,自然取得成功的速度也更快。
而且擁有鈍感力的人,往往擁有更好的關係。敏感的人,總會為一些小事勞心傷身,相反,擁有鈍感力的人因為不介意、不計較這些微小細節,常在人際關係中顯得更快樂、更豁達,反而更易維護好一段關係。
職場鈍感:不是遲鈍,是過濾雜音
所謂鈍感力,就相對於「敏感」而言的一種遲鈍反應,即對事對人不過於敏感,這種鈍感就像一張過濾網,自動屏蔽外界那些無所謂的評價、毫無必要的雜音,讓你不受這些幹擾朝著目標前行。別想太多,大膽往前走,自有一番天地。
《士兵突擊》中的許三多就是鈍感力的最佳代言人。因為性格木訥,他從小就被村裡的同齡人欺負,回家動不動還要挨老父親莫名其妙的一頓板子。在我們看來,被打了還沒反應就是傻,但他當時想的是沒必要理會這些,他要好好讀書上學。
被老父親逼著入伍當兵後,因為身體素質不好訓練跟不上,被所有人嘲諷是個孬兵,分進了條件最艱苦的一個班。班裡的人混日子打牌,而他卻堅持找到了暫時的人生目標——修路。
期間被老兵搞過破壞,受到的嘲諷更是不計其數,所有人都等著看他笑話。但許三多從不在意,他更在意自己的路修得怎麼樣。後來他靠修路被選進精英齊聚的鋼七連,又遭到排擠,他沒一蹶不振,而是繼續刻苦訓練。最終,許三多經過層層選拔,評為優秀,被人稱為「兵王」。
人際鈍感:不是木訥,是更為淡定
個人謹小慎微,凡事看得過重的自尋煩惱的時代,應該宣告終結了。
當我們受到領導批評,或者朋友之間意見不合,甚至是戀人或夫妻之間產生矛盾的時候,不要因為一些瑣碎的小事鬱鬱寡歡,而應該以積極開朗、從容淡定的態度對待事情。
比如,女方提出這個周末想去看電影,男朋友卻告訴她有事不能去。於是女方放棄了看電影的要求,可男朋友卻跟自己的夥伴打高爾夫球去了。女方知道後,肯定會問:「我和你的夥伴,誰更重要?」
相反,男方想約自己的女朋友,對方卻說沒時間拒絕了,事後男方仔細一問,女朋友見自己的朋友去了。男方當然也會有同樣的抱怨。
在這種時刻若反應過於敏感,事情就容易變得不可收拾。
這個簡單的道理告訴我們,與其那樣,不如先把自己的火氣壓一壓,寬容對方一次。
婚姻鈍感:不是不愛,而是包容
在婚姻中,有些妻子總盯著老公從中間擠牙膏,總提醒他吃飯別發出聲音,生活裡的細枝末節,斤斤計較;他不讓我看手機,那他就不要看球賽,回回翻舊帳,我不開心,你也別開心……
婚姻如果是一張燒餅,為什麼總要盯著上面的芝麻呢?
如果一吵架就要翻舊帳,一有錯就要低人一等,那婚姻這條路,我們就永遠無法走下去。
好的婚姻,永遠都是往前走的。「遲鈍」地放過,人就走得過去,小矛盾、小拌嘴便成為過眼雲煙。走不過去,便會成為一生的結,等到某一天再被它絆倒一次。
鈍感力,與其說是被動遲鈍,不如說是主動忽略。忽略雞毛蒜皮,包容非原則性的錯誤,令情緒更平和、心胸更舒爽。每一段婚姻都有矛盾,我們更應該用積極的心態看待它。
來源:健康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