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王永國向自發來參觀的當地居民介紹磚瓦背後的歷史。 (記者 海冰 攝)
圖為文字磚是歷史變遷的有力物證。
5. 18國際博物館日前夕,記者專程前往丹江口,採訪正在籌建的「均州城、鄖陽府城磚瓦博物館」和民間收藏人士王永國。
王永國與他一磚一瓦的故事讓人感動!「兩座古城淹沒於水中,但歷史不容遺忘。我們將兩座古城的代表性磚瓦集中到了一起,準備辦磚瓦博物館,就是為了給歷史留下些記憶,給子孫後代保留些鄉愁!」14日,王永國向自發前來參觀的群眾熱情講解。
現年70歲的王永國,晚年謝絕赴京帶孫子,留守丹江口,是因一件事——打撈被水淹沒的均州鄖縣文化遺存。
施工現場搶回老磚瓦
「鄖縣是我的故鄉,均州是我的第二故鄉。」王永國說,上世紀60年代,因修建丹江口大壩兩地沒於水中。隨後,均州城演變成丹江口市,鄖陽城演化成鄖縣,後又更名為鄖陽區。「兩座古城被淹了,但歷史沒有淹,文化還存在,磚瓦還存在。」王永國稱,均州城和鄖陽府城被淹前,部分城牆磚被扒下來,成為新建樓房的材料。後來,這些老磚瓦不再作為建築材料,逐漸被拆毀、遺棄。
王永國說,這些城磚一塊幾十斤重,先輩費好大勁才做出來的,他看著心疼。五六年前,王永國開始大量搜集老磚瓦,他四處打聽,哪裡拆下老磚瓦,尤其是有文字或有紋飾的,他就不惜代價將其收購回來,幾噸重的大車,曾裝滿三四車。
一批明代「官磚」文字磚,他連夜僱人冒雨搶救出來,第二天,開發商就開始動工了。還有幾次,推土機都進了施工現場,他聞訊趕來收購一批老磚瓦。「我不搶救,它們就到地腳底下,變成廢物了!」
3萬餘塊老磚瓦盼望有個家
5000多塊明洪武年間的均州城牆磚,5000多塊明成化年間鄖陽府城牆磚,被王永國一塊一塊地找回來。其中包括大量文字磚,如,一批明洪武十六年均州城牆文字磚、百餘塊有「官磚」字樣的明成化十二年鄖陽府城牆磚、七八十塊有「古麇城」字樣的清代鄖陽府城牆磚等。此外,他搜集了不少散落民間的古瓦,如,大批明永樂年間均州淨樂宮的大殿瓦、明代武當山玉虛宮、遇真宮的文字瓦板瓦琉璃筒瓦及龍鳳紋滴水等。
這些散落各地的老磚瓦,被王永國搜集整理後,準備在丹江口市右岸均州老街籌建「均州城、鄖陽府城磚瓦博物館」。目前,3萬餘件實物,初步分四大展區陳列,具體為主題館、均州瓦類館、鄖陽府文字磚類館、均鄖城牆磚館。其中,明代武當聖旨碑帽、清代均州聖旨碑帽等,被王永國視為鎮館之寶。
中國城牆家族的重要一員
王永國曾供職於一家企業,致力於均州歷史及地方文化研究,已近20年。
通過對收藏的磚瓦實物研究,王永國發現,均州城磚塊頭較大,其中最大規格為一塊重約60斤。「這在明城牆磚中並不多見,均州城磚堪稱是中國現有各地城牆中重量最重、體量最大的。」
大量翻閱地方志書、文獻,王永國對均州古城了如指掌。他稱,均州古城曾是雄踞漢江中上遊的重要城池,六百年來經歷了無數次的戰亂和洪水的洗禮,依舊穩如泰山,巋然不動,有「鐵打的均州」之稱。而其堅固的城牆,無疑是其被稱為「鐵打的均州」的原因之一。
大量有文字的鄖陽城城磚,則在無聲訴說著鄖陽城的變遷。王永國說,鄖陽城曾經只有土牆,明成化十二年,大規模興建鄖陽府城,並燒造了大批「官磚」文字磚作為城牆磚。這些文字磚記載有燒制年代、窯廠名號、監造人等信息,可見官方對其重視。清同治六年修補鄖陽府城牆,又專門燒制了一批古麇城文字磚,其中「古麇城」三字被認為是當地古代方國的名字。
搜集老磚瓦,王永國投入大量資金,「內外債都欠的有」,對此,老人不太願意多講。他只是呼籲,中國明清城牆聯合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目前加入申報隊伍的有6省8城,包括江蘇南京城牆、陝西西安城牆、浙江臨海台州府城牆及我省荊州城牆、襄陽城牆等。「均州城牆和鄖陽府城牆,雖已沉入水中,但也是中國城牆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容被遺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