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一70歲老人搜集3萬餘件老磚瓦 準備建博物館

2021-01-18 人民政協網

圖為王永國向自發來參觀的當地居民介紹磚瓦背後的歷史。 (記者 海冰 攝)

圖為文字磚是歷史變遷的有力物證。

5. 18國際博物館日前夕,記者專程前往丹江口,採訪正在籌建的「均州城、鄖陽府城磚瓦博物館」和民間收藏人士王永國。

王永國與他一磚一瓦的故事讓人感動!「兩座古城淹沒於水中,但歷史不容遺忘。我們將兩座古城的代表性磚瓦集中到了一起,準備辦磚瓦博物館,就是為了給歷史留下些記憶,給子孫後代保留些鄉愁!」14日,王永國向自發前來參觀的群眾熱情講解。

現年70歲的王永國,晚年謝絕赴京帶孫子,留守丹江口,是因一件事——打撈被水淹沒的均州鄖縣文化遺存。

施工現場搶回老磚瓦

「鄖縣是我的故鄉,均州是我的第二故鄉。」王永國說,上世紀60年代,因修建丹江口大壩兩地沒於水中。隨後,均州城演變成丹江口市,鄖陽城演化成鄖縣,後又更名為鄖陽區。「兩座古城被淹了,但歷史沒有淹,文化還存在,磚瓦還存在。」王永國稱,均州城和鄖陽府城被淹前,部分城牆磚被扒下來,成為新建樓房的材料。後來,這些老磚瓦不再作為建築材料,逐漸被拆毀、遺棄。

王永國說,這些城磚一塊幾十斤重,先輩費好大勁才做出來的,他看著心疼。五六年前,王永國開始大量搜集老磚瓦,他四處打聽,哪裡拆下老磚瓦,尤其是有文字或有紋飾的,他就不惜代價將其收購回來,幾噸重的大車,曾裝滿三四車。

一批明代「官磚」文字磚,他連夜僱人冒雨搶救出來,第二天,開發商就開始動工了。還有幾次,推土機都進了施工現場,他聞訊趕來收購一批老磚瓦。「我不搶救,它們就到地腳底下,變成廢物了!」

3萬餘塊老磚瓦盼望有個家

5000多塊明洪武年間的均州城牆磚,5000多塊明成化年間鄖陽府城牆磚,被王永國一塊一塊地找回來。其中包括大量文字磚,如,一批明洪武十六年均州城牆文字磚、百餘塊有「官磚」字樣的明成化十二年鄖陽府城牆磚、七八十塊有「古麇城」字樣的清代鄖陽府城牆磚等。此外,他搜集了不少散落民間的古瓦,如,大批明永樂年間均州淨樂宮的大殿瓦、明代武當山玉虛宮、遇真宮的文字瓦板瓦琉璃筒瓦及龍鳳紋滴水等。

這些散落各地的老磚瓦,被王永國搜集整理後,準備在丹江口市右岸均州老街籌建「均州城、鄖陽府城磚瓦博物館」。目前,3萬餘件實物,初步分四大展區陳列,具體為主題館、均州瓦類館、鄖陽府文字磚類館、均鄖城牆磚館。其中,明代武當聖旨碑帽、清代均州聖旨碑帽等,被王永國視為鎮館之寶。

中國城牆家族的重要一員

王永國曾供職於一家企業,致力於均州歷史及地方文化研究,已近20年。

通過對收藏的磚瓦實物研究,王永國發現,均州城磚塊頭較大,其中最大規格為一塊重約60斤。「這在明城牆磚中並不多見,均州城磚堪稱是中國現有各地城牆中重量最重、體量最大的。」

大量翻閱地方志書、文獻,王永國對均州古城了如指掌。他稱,均州古城曾是雄踞漢江中上遊的重要城池,六百年來經歷了無數次的戰亂和洪水的洗禮,依舊穩如泰山,巋然不動,有「鐵打的均州」之稱。而其堅固的城牆,無疑是其被稱為「鐵打的均州」的原因之一。

大量有文字的鄖陽城城磚,則在無聲訴說著鄖陽城的變遷。王永國說,鄖陽城曾經只有土牆,明成化十二年,大規模興建鄖陽府城,並燒造了大批「官磚」文字磚作為城牆磚。這些文字磚記載有燒制年代、窯廠名號、監造人等信息,可見官方對其重視。清同治六年修補鄖陽府城牆,又專門燒制了一批古麇城文字磚,其中「古麇城」三字被認為是當地古代方國的名字。

搜集老磚瓦,王永國投入大量資金,「內外債都欠的有」,對此,老人不太願意多講。他只是呼籲,中國明清城牆聯合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目前加入申報隊伍的有6省8城,包括江蘇南京城牆、陝西西安城牆、浙江臨海台州府城牆及我省荊州城牆、襄陽城牆等。「均州城牆和鄖陽府城牆,雖已沉入水中,但也是中國城牆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容被遺忘!」


相關焦點

  • 七旬老人自建博物館11年免費開放!具體怎麼回事?位置在哪裡?
    博物館作為民族文化和世界文明的集中表現,是精神文明、物質文明傳承的載體,其肩負著弘揚民族文化,振興民族精神的艱巨使命。近日有一篇報導稱七旬老人自建博物館11年免費開放!具體怎麼回事?位置在哪裡?另附詳情!一、七旬老人自建博物館11年免費開放具體怎麼回事?
  • 【壹點頭條】金鄉70歲退伍老兵拆掉老宅,耗資300多萬元建紅色博物館
    【壹點頭條】金鄉70歲退伍老兵拆掉老宅,耗資300多萬元建紅色博物館 2020-07-03 19:3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臺灣最大博物館,內藏文物近70萬件,人稱「臺北故宮」
    臺北故宮博物院,又稱臺北故宮,位於臺北士林區,是臺灣規模最大的博物館,也是古代中國藝術史和漢學研究重鎮博物館始建於1962年,耗時3年完成,佔地面積近16公頃,外觀為中國傳統宮殿建築,白牆綠瓦、依山傍水、氣勢恢宏、富有民族特色。臺北故宮博物院集中華文物之大成,收藏各類文物珍寶約70萬件,素有「北京故宮看建築,臺北故宮看文物」的說法。
  • 海外博物館裡的中國藝術 | 館藏2萬件中國文物,這家法國博物館如何...
    迄今為止,吉美博物館中藏有自18世紀以來的中國藝術品兩萬餘件,遍布青銅器、漆器、雕塑、繪畫、瓷器等領域,尤以青銅器、陶俑、瓷器和敦煌遺畫見長。其中,瓷器館藏近萬件,呈現了瓷器完整歷史全貌。吉美博物館中國展廳分「遠古中國」、「古典中國」和「佛教中國」3大部分,另外西藏與尼泊爾等單獨組成了「喜馬拉雅山文化」展區。
  • 一個人的老電影博物館
    走進這座博物館,仿佛進入了老電影時光隧道:2萬多張20世紀80年代前的電影海報、3000多部20世紀70年代前的電影拷貝、3000多本20世紀80年代以前的電影連環畫、1000多本20世紀70年代前的電影畫報、電影雜誌、6臺20世紀70年代前的電影放映機、不計其數的電影節目單、電影院門票、電影音箱……這些是曹貴民用20多年心血收藏的物品,呈現出一個豐富多彩的老電影世界
  • 在南京70天 80歲湖北老人踏上返鄉路
    「70天了!來時的冬衣已經穿不住了,終於可以回家了!」昨天,南京至湖北方向的列車恢復開行,在南京親戚家待了2個多月的湖北恩施老人周先生,在南京南站候車大廳A16口,手持火車票激動地說。和他一樣,昨天,不少滯留在各地的湖北人以及在湖北工作的旅客踏上了回程之旅。
  • 武漢一博物館徵集700餘件抗疫實物資料 背後都有哪些故事?
    出發時援鄂醫生帶走女兒熱水壺成歷史見證 臨別武漢前捐給博物館「截至目前,武漢革命博物館已經收藏了浙江、海南、福建、大連、湖南、上海、山西、河北、山東、遼寧等數十支援鄂醫療隊,芳草社區、都府堤社區、公路社區等近10個社區,湖北機場集團、武漢交投集團、武漢大學人民醫院等多家企事業單位和熱心市民捐贈的各類抗疫實物資料700餘件。」
  • 中國西北農民建博物館保存國人生活記憶
    王積稼在自己開辦的嘉禾博物館內查看藏品。 新華社記者 馬希平攝新華社蘭州7月27日電(記者何問、崔翰超)墨盒、錄音機、銅鎖、老課本……不少物件都已發黃、生鏽,染上了歲月的痕跡,卻被當成寶貝,一件件擺在玻璃櫃裡存放起來。一格一格望去,仿佛穿越到過去。
  • 湖北十堰70歲老人家中死亡兩三天,6歲孫子獨自在家!
    對一般人來說,呆在家裡也就是會覺得有些難受,沒有辦法出去吃喝玩樂,但對一些有特殊情況的人來說,卻存在很大的風險,一不留神就可能導致悲劇的發生!2月24日,湖北十堰的社區網格員在做上門防疫排查時,發現70歲的社區居民譚某華在家中死亡,跟老人同住的6歲孫子給社區工作人員開的門。在這之前,這名6歲的孩子獨自一人守著爺爺在家!
  • 自建博物館的七旬老人:一人維護吃力 運營挑戰諸多
    這座五層民居還有另一個名字——「復興博物館」,他由李東海自辦,裡面存放著他跑遍全國20多個省市搜集來的紅色歷史物件。自2009年開始,復興博物館一直免費向公眾開放。截至目前,館內藏品達6萬餘件藏品,觀展人數超10.6萬人次。11月初,河南省全民終身學習活動周領導小組辦公室授予該館河南省終身學習品牌項目稱號。
  • 視頻︱78歲老人收藏相機2000多臺,建博物館免費開放:老外拿著卡來...
    今天為大家講述開館27年,擁有著2000多件藏品的杭州高氏照相機博物館的故事。明天(5月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也是中國首家照相機博物館——杭州高氏照相機博物館的生日。這家博物館誕生於1993年,目前坐落在拱墅區永和坊小區內,由杭州人高繼生、高峻岭父子創辦,並一直對外免費開放。
  • 70歲老人撿錢後還給失主,失主說少3萬,接到一個電話後臉色大變
    一位70多歲的孤寡老人,因為沒有子女,所以老了沒有依靠,每天只能靠拾荒撿廢品為生。這天,老人像往常一樣在垃圾桶邊拾荒,撿到了一個黑色塑膠袋,老人像往常一樣打開塑膠袋,竟看到裡面是一捆一捆的百元大鈔。老人這輩子都沒見過和麼多錢,趕緊又把塑膠袋給系住了,又怕被別人拿走,老人就一直在垃圾桶旁等失主來。
  • 收藏專家唐建平回家鄉孝昌建孟宗文化博物館(圖)
    該館的展廳有上下2層,建築面積約1000平方米,展出的古代石雕、木雕,牌扁,文房,陶器,瓷器,字畫,以及民俗類生活與生產用具等藏品600餘件,涵蓋了古人生產、生活、學習,起居等各個方面,讓參觀者讚嘆不絕流連忘返。尤其是展廳中間的「極婺聯輝」和「筠心勵節」2塊匾額,分外引人注目。唐建平這2塊匾額有數百年的歷史,都是自己費盡心血收藏的。
  • 2019年全國博物館共舉辦展覽2.86萬個,接待觀眾12.27億人次
    今年9月,「漢東大國——歷代曾侯墓出土文物精品展」在山西青銅博物館開幕。「湖北曾國與山西晉國都是西周早期的封國,時隔數千年,曾國與晉國的青銅器珍品在同一家博物館中交相輝映,非常值得一看。」溫晴說。5年來,全國非國有博物館佔比從23.7%上升到30.9%,博物館門類日益豐富,為觀眾提供了更加多樣化的選擇。
  • 孝感市博物館榮升為國家二級博物館
    本報訊(記者侯伶俐 通訊員方暉)12月21日,中國博物館協會門戶網站公布《關於第四批國家一、二、三級博物館名單的公告》,221家博物館獲評國家二級博物館,孝感市博物館也位列其中,另有雲夢縣博物館成為三級博物館。
  • 上海自然博物館「接單」:助102歲退休老教師修復60歲「老標本」
    上海自然博物館圓了這位百歲老人的心願。今天下午,自博館標本製作團隊登門拜訪做了初步檢查,未來他們還將把標本運回自博館做專業處理。整個過程計劃招募學生共同參與,並採用網絡直播的方式,激發孩子們愛自然,愛科學的心。
  • 湖南老人設愛心衣架,4年內免費送出10萬餘件衣服
    在湖南株洲攸縣文化路,何新建老人的愛心衣架擺了4年,共計送出10萬餘件愛心衣服。18日,67歲的何新建告訴楚天都市報記者,只要身體條件允許,他會一直將「愛心衣架」堅持下去。設愛心衣架回報社會在攸縣,許多人都知道何新建,親切地喚他「老何」。
  • 13年,為400餘名烈士尋找家屬,這位60歲的老人做到了
    2020年10月 遼寧省錦州市解放錦州烈士陵園 迎來了一群來自貴州的特殊訪客 長眠於此的16名 貴州籍抗美援朝志願軍烈士 70
  • 40餘件"駝峰航線"墜毀飛機殘骸找到 散落冰川深處
    40餘件"駝峰航線"墜毀飛機殘骸找到 散落冰川深處 2015-08-11 09:59:27來源:四川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唐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