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各位有對象的、沒對象的、正準備搞對象的朋友們,有一句話我先撂這兒了——
2019年的約會聖地,是各大博物館。
就像18年前周杰倫在《愛在西元前》裡唱的那樣:「你在櫥窗前凝視碑文的字眼,我卻在旁靜靜欣賞你那張我深愛的臉」。
這麼浪漫的場景是在哪裡發生的呢?當然是收藏了漢謨拉比法典的羅浮宮。(好像有點遠,又有點貴)
玩笑歸玩笑,不過這兩年在年輕人中流行起的「博物館熱」,卻是實實在在的。
就在前幾年,博物館好像還是「老學究」和搞學問的人才會去的地方,留下一種年輕人和博物館越來越疏遠的印象。
現在情況已經完全不同。
就拿現在最「網紅」的故宮來說。不久前,故宮博物院公布的數據顯示,2018年的年接待觀眾量首次突破了1700萬人次,30歲以下的年輕觀眾佔了4成。
究其原因,應該是這兩年的各大博物館都越來越「去神秘化」吧。
2016年的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開了一個好頭。那時候,觀眾毫無距離地看到那些擁有匠人精神的師傅們的可愛。許多人第一次感受到,原來博物館和它背後的人是很鮮活的存在。
當娛樂節目泛濫的時候,這兩年的優質節目卻總是少不了歷史文化的內核。
央視的綜藝節目《國家寶藏》已經出了兩季,請了不少有流量的明星講述各省博物館與國寶的故事。
很多年輕人奔著自己想看的明星而來,卻意外地被不會說話的博物館圈了粉。
另一檔紀錄片《如果國寶會說話》也小火了一陣,它簡單短小卻精準賣萌,讓年輕人愛上這些幾百歲的「老東西」,五分鐘就夠了。
故宮和騰訊曾經聯合舉辦《古畫會唱歌》音樂創作大賽,鼓勵年輕人以音樂創作重新演繹千年古畫。易烊千璽還演唱了根據《千裡江山圖》創作的《丹青千裡》,又圈了一波粉。
我們在缺乏足夠的動力時,很容易對那些凝固在歷史課本上的東西提不起興致。
其實,就算是像故宮這樣「高逼格」的存在,也在一直嘗試不要顯得那麼高高在上,想讓年輕人用各種渠道接觸、喜歡上自己。
不那么正經的熱播歷史劇,更是讓年輕人多了一些「想要去了解真正歷史」的念頭。
像去年《延禧攻略》大爆後,人人去故宮時都想看看令妃住的地方到底什麼樣。本來並不是故宮參觀重點的延禧宮,門外開始有絡繹不絕的人群。
甚至它還帶火了一條「奴才罪該萬死」遊覽路線——許多人去故宮的時候,十分好奇地想重走一下魏瓔珞在大雪天被罰跪了一圈的那條路。
除了通過大眾娛樂的方式找到那些願意了解歷史文化的受眾,博物館們還紛紛找到了更能「顯年輕」的方法——
在文創產品上開腦洞,讓年輕人心甘情願地掏錢。
當初故宮的創意周邊和無釐頭冷幽默的文案一起火了之後,大家才突然意識到,原來博物館的文創產品不見得只能是圖案死板的鑰匙扣和又重又貴的文物模型。
受到啟發的各大博物館把文創產品變成了腦洞大戰,去年一圈看下來,應該是大吃省廣東省博物館的可食用型紀念品贏了。
不僅如此,博物館也在嘗試「放下身段」,把自己的點點滴滴融入到年輕人的日常生活裡。
像故宮博物院與換裝遊戲合作,推出了以清代皇后朝服和胤禛美人圖為原型的套裝,一下就抓住了少女心。
總而言之,現在的博物館可不再是以前的老一套。誰更「會玩」,誰就抓住了年輕人的心。
這種開放的心態,也使得年輕人愈發發現了博物館的有趣之處,甚至每去一個新城市旅遊,到當地的博物館打卡已經成了一種儀式感。
這又回到了我們開頭的判斷:但凡對它有一點興趣或好奇,約會的時候去博物館準沒錯。
所以,究竟是什麼吸引年輕人喜歡走進博物館了?
除了博物館主動做出的年輕化嘗試帶來的吸引力,往淺了說,博物館其實是個非常妙的社交場合。
經驗告訴我們,假如你正在跟一個人曖昧但不知該不該往前一步,那博物館就是最能檢驗你們知識儲備、興趣愛好是否合得來的地方。
而且,在博物館裡要輕聲細語,經常會遇到不能拍照、不能吃東西等規定,對方的文明素質也將一覽無餘。
逛博物館還是件非常經濟適用的休閒活動,門票不貴很划算,環境優雅又舒服,等晚上一回家,微信運動榜上你都要名列前茅。
往深了說,博物館其實是每個人都深藏內心、但尚未發掘的靈魂故鄉。
現在的年輕人之所以愛把博物館當作旅遊地的必去景點,是因為這是走到每個國家、每個城市時把握其脈搏最好的方式。
在北京看到紫禁城的威嚴,在西安看到兵馬俑與半坡文化的古老,在紐約看到大都會博物館的現代,在巴黎看到莫奈睡蓮的優雅……唯有站在博物館裡靜靜地望一會兒才會感受到,它們是人類為了對抗無情歲月而打造的時間膠囊,也是撫平現實中瑣碎煩憂的心靈安慰劑。
但是,由於受限於時間和經濟條件,我們的腳步註定很難踏上世界上每一個自己想去的博物館。
這時,科技與文化的融合成了最好的解決辦法。
儘管有些博物館遠在千裡之外,但由於如今因為科學技術的發展,我們和它之間的距離從未如此接近。
比如我國歷史上的一塊瑰寶——敦煌藝術。
經歷了一千多年的洗禮,敦煌莫高窟是偉大而脆弱的。它需要被了解、被傳承,卻也無法承受過多的遊客和過分的暴露。
為了在二者之間找到一個平衡,敦煌開始致力於將藝術品數位化。從90年代樊錦詩院長提出構想,到2016年「數字敦煌」網站正式上線,可以說我們生活在一個幸運的時代:
足不出戶就能近距離觀看敦煌壁畫與佛像的細節,感受穿越了千年的美與震撼。
這樣的技術進步,甚至會在無意中成為存續人類文明的大功臣。
就像去年發生的一場悲劇——巴西國家博物館燃起大火,遭遇滅頂之災。
人類在這裡花了200年建立的自然科學與人類學的寶藏,在6小時之內被焚燒得只剩下10%。無論是有幸去過的還是尚未去過的人,都會為這樣的慘重損失感到心痛。
火災發生兩三個月後,研究人員也只找回1500多塊碎片,在廢墟上重建巴西國家博物館幾乎是沒有可能的。
但是人們也找到了另一條路:所有去過巴西國博、在這裡拍過照的遊客,都無意中保存了一份數字資料,可以用來幫助博物館的線上重建;
去年11 月,巴西國家博物館也宣布跟騰訊合作,到訪過巴西國博的中國民眾留下的數碼記憶,也將成為線上重現的一部分,甚至有可能以此為依據為失去的文物製作複製品。
谷歌的Art&Culture團隊也與地圖街景項目合力,讓人們在網絡上能身臨其境地瀏覽博物館還沒遭受火災的樣子,就像是坐上了時光機。
VR與地圖街景相結合的技術,使得人們能夠像身臨其境一樣走進世界上最著名的博物館,將觸摸不到的珍寶拉近一些。
正是這些努力,讓世界變小,也讓人的視野變大。
對於中國的文博愛好者來說,這種嘗試還有更重要的一個意義:
那些身在海外的中國瑰寶,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飛越幾千公裡得而相見。但科技的進步與文化的交流合作,正在讓我們圓夢。
最近,騰訊啟動「國寶全球數字博物館」, 推動國寶的數位化「回歸」,讓藏於海外的中國文物以數位化的形式呈現,方便中國人欣賞國寶之美。
這意味著我們通過微信小程序「博物官」和QQ瀏覽器,就可以近距離親近國寶。首批來自法國吉美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的25件中國國寶,藉助科技力量,重新「回家」。
左右滑動查看
吉美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是西方收藏中國文物最多最豐富的博物館之一,藏有自18世紀以來的中國藝術品兩萬餘件。它靜靜地坐落在巴黎第16區,雖然並非大熱景點,卻是博物館愛好者去巴黎時的必打卡地點。
春節期間項目落地後,我們拿起手機就將能仔細觀看大洋彼岸的吉美鎮館之寶,比如——
元霽藍釉白龍紋梅瓶
在進口鈷料非常珍貴、鈷藍發色尚不十分穩定的元代,景德鎮的陶工們創燒出如此純正的大件霽藍釉瓷器,需要非凡的想像力和勇敢的創造精神。
落地的第一批藏品,從商代的象尊,到世間僅存10尊、國內一尊都沒有的遼代等身三彩羅漢像,都像在眼前一樣栩栩如生,讓每個暫時無法飛到海外的愛好者大飽眼福。
由騰訊獨家首創的 「國寶全球數字博物館」項目,出於最熱忱的對歷史文化的熱愛。傳承文化、保護文化的第一步,就是讓更多的人有機會看到它的美。
這還只是個開始,未來會有更多博物館的珍貴文物上線。
除此之外,騰訊與法國國家博物館聯合會的這次合作對中國的年輕人也意義非凡——
原來他們用自己的才華與熱愛創造出的作品,正成為世界上最頂尖的博物館的一部分。
國民遊戲《王者榮耀》火了之後,騰訊與敦煌的戰略合作推出了高度還原、又獨具特色的「敦煌飛天」造型。
中國青年藝術家、巖彩藝術研究者蓮羊以此為原型,創作了巖彩畫作品《舞樂飛天》。
在故宮×騰訊Nextidea遊戲創意大賽中,金獎的獲得者是一款名為《第五大發明》的空間解謎遊戲——它以中國古代建築文化中最精巧的「榫卯」結構為基礎,將東方審美與智慧與現代科技傳播載體完美融合。
這兩件作品,都將被吉美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收藏。
另一件將被法國國家博物館聯合會收藏的作品,是以中國古代遊戲「攬勝圖」為載體、融合了唐朝與絲綢之路歷史的主題桌遊,曾獲Next Idea文創設計大賽評委會大獎。
通過Next Idea騰訊創新大賽脫穎而出的文創產品,也將有機會出海,讓世界各地的遊客都感受到中國青年設計者的創意。
比如這款敦煌《觀世音菩薩像》衍生的佛眼眼罩,就將進駐法國博物館的文創商店。
在馬上到來的中國年期間,騰訊和吉美博物館也會攜手舉辦「中國新文創」主題展覽。
「NI青年」創作的創意產品將成為這次展覽的一部分,「中國年」的歷史與習俗也將用最鮮活靈動的方式走到全世界參觀者的眼前。
吉美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披上「中國紅」
這樣的合作是我們期望看到的——在網際網路和國際交流如此發達的今天,對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傳承,理應注入新鮮的血液。
騰訊在「新文創」這條路上的嘗試時間最早,也最持久。曾經與故宮、敦煌等機構的長期合作創造了許多經典案例,如今走出海外的戰略合作推動了中法文化的交流,更肩負著一份家國情懷。
最可貴的是,諸如此類的交流與碰撞為熱愛博物館的年輕人提供平臺,讓新鮮有趣的創意為歷史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我們最希望的是,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能因為這些努力而開始get到博物館的有趣之處。走近它,了解它,傳承它,保護它。
這種熱愛,什麼時候開始都不算晚。
· END ·
如果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點擊底部右下角的「好看」
點擊圖片 查看更多精彩文章
點擊下圖,進入「博物官」小程序,把千年國寶「帶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