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Yummy楊
你知道史上最年輕百花獎影后是誰嗎?我猜你肯定不知道。她就是80年代初紅遍中國大江南北大街小巷的陳衝,美籍華裔女演員,奧斯卡金像獎評委,好萊塢編劇家協會會員。
說起她的成名史,可謂是一波幾折。15歲出道,20歲不到憑藉《小花》就獲得了中國第三屆電影百花獎最佳女主角獎,。而這一年,劉曉慶才獲得了最佳女配角。
劉曉慶:天知道我根本就不想得這個臭配角獎。我是主角,憑什麼得配角獎?本來主角獎和配角獎都是我的,為什麼不公平?假使本屆獎公平了,兩項殊榮都被我一人獲得,那是什麼成色?
一、
1961年4月26日,陳衝出生於上海的一個醫務工作者家庭。
她上頭還有一個哥哥,叫陳川。取名字的時候,外婆說,一川一衝,有一種奔騰千裡的氣勢。這直接把上海女人那種溫婉柔情直接給排出排除了。
那時候老一輩革命家都期待兒女能繼承衣缽,但是陳衝卻不以為然。
這背後是有一個很沉重的原因。
這一大家人都很勤懇,每天晚飯以後全不見了,各自在各自的房間學習,陳衝的爺爺更是放棄了能在美國哈佛教書的工作回國。
後來,在那個紅衛兵「橫行」的年代,她的爺爺用自殺來回絕那些不屬於他的罪名,被抄家,房子被霸佔等等,這一系列事情對陳衝有很大的影響。
那時候的陳衝才只有5歲,雖然說不出什麼感受,但是也不代表沒感受。
童年的陳衝可不老實。成績優異的她相當於有了一點話語權,找了一個合適的由頭操起磚頭砸碎了曾經抄她家的人的窗戶,把辣椒摸在鄰居家小孩子的舌頭上,被人打了就狠狠咬一口,小學二年紀就被稱大王;學習好嗓門大,講起道理來一套一套的,大人都被她給整蒙圈,根本沒人是她的對手。
不順利的家境並沒有讓陳衝變得鬱鬱寡歡,而是更加的理直氣壯更加的自信。
在家庭的影響下,陳衝很愛讀書。在外婆的臥室裡有一整面牆的書,她經常讀到深夜,站著讀,坐著讀,躺著讀,直到媽媽催促要去睡覺了才作罷。
十三歲的她經常和外婆討論小說裡面的人物形象,「安娜的丈夫卡列寧太好了,好得那麼可恨,好得讓人喘不過氣來」,這也讓外婆最早在她的身上發現了那淡淡的藝術氣息。
那時候的她天馬行空的想像過自己以後能幹點啥,作家嗎演員嗎?她眨著那雙有神卻沒有內容的大眼睛對外婆說,我以後也許會成為一名作家,從今天往後,我要把我認為寫的好得句子都摘抄下來,為以後當作家做準備。
一九七五年的四月的一天,陳衝並沒有感覺這一天有啥不同,她照常在忙活黑板報。這個時候的她已經是班上有名的「寫手」,出板報這種活自然就落在了她的頭上,她寫的文章生動有趣排版也十分活潑。「快看,上影廠人來選女演員了」有同學指著操場上大聲說道,剛步入青春期的這些小姑娘小夥子都趕緊停下手中的事跑去了操場,陳衝也不例外。
一邊跑一邊張望,她一不小心摔了一跤,一身的泥土,本著看稀奇的她內心一萬隻草N馬跑過,早知道就不跟著來看熱鬧了,一邊流露出不屑的眼神一邊起身拍拍身上的塵土。
也正是這麼一個穿著軍裝眼神率真不膽怯的小女孩引起了上影廠人員的注意,看慣了江南未語先笑未笑先羞的美女,這一個小女孩的氣質真的太不同了。
被選中的陳衝順利通過了複試進入了上影廠開始了她的第一場戲,就此打開了她命運的潘多拉盒子。
二、
進入上影廠的陳衝一邊偶爾跑龍套,一邊上著訓練班。十五歲的陳衝喜歡訓練班的一切。喜歡每天早晨的起床哨音;哨音使她感到每一天都開始得那麼果決和強烈。
她喜歡每天的表演課程,創作戲劇小品,使她感到她不僅在學、練,也在遊戲;使她尚未終止的孩提時期特有的五花八門的想像力、假設力得到了滿足。她還喜歡和女伴擠在一個床上,關上蚊帳,吃零食、聊天和傻笑。她甚至喜歡那醜陋的大褲襠練功褲。
訓練班的孩子年紀都比陳衝大,一般都是十八九歲,可是越是這樣,陳衝越不願意成為同學們眼中的孩子,她想跟她們一樣一起分享快樂、困惱、秘密。所以她拒絕家人檢查來探望,央求媽媽來送也是因為想讓大家看到她美麗漂亮的媽媽,對她的星途有幫助。
第一個看到陳衝的前途的是導演謝晉。為了飾演謝晉電影青春中的啞妹,陳衝去聾啞人學校體驗了兩個禮拜。其實這是一個相當有難度的角色,要去感受聾啞人的心理和生理特點,要學習啞語,更重要的是肢體語言。琢磨角色,翻過來復過去,陳衝沒有偷懶,抓住了這一次來之不易的機會。終於,在這部電影上映後,獲得了一致好評。陳衝這時候能深入人心的一大部分原因也是當時的很多大眾認為的美女太過於一致,就像你吃東西吃久了會膩是一個道理,她的嶄露頭角也得益於那個時代。
1980年,電影《小花》橫空出世,陳衝合作劉曉慶、唐國強拍攝了這部黑白彩色交替的電影,當時在中國影視上具有重大意義,電影的構圖和配樂在當時也頗為創新,而小花淳樸、純淨,如夏日山谷的清風,亦如田野裡淡雅可愛的雛菊花深入每個人的內心。
陳衝就這樣一炮而紅一發不可收拾,可是這並不是她想要的,出生於崇拜知識家庭的她不滿足於知識的欠缺,所以在獲得百花獎的第二年她做了一個驚天的決定:去美國留學。
陳衝說:「我之所以去國外留學是有很多原因。當時改革開放,每個人自身也需要學習成長。到了國外以後,我也慢慢學習和認識世界的寬度。尤其是在當年,能夠有這樣的機會去了解,自己世界以外的人、事、其他人的世界觀,我覺得很重要。」
三、
陳衝帶著對生活和知識的渴望,懷著對另一個社會、另一種生活的好奇心,提著一箱子她喜歡的衣服和心愛的書本,來到了美國最瘋狂的城市紐約。
一切從零開始,她不在有當紅明星的特權,她不在生活在花團錦簇中。
在去留學之前,她約了好友嚴歌苓在她們常見的二手書店見面。她一本正經的告訴嚴歌苓她想出國留學的想法,本以為嚴歌苓會反對,可是沒想到得到了嚴歌苓的大力支持。此時的陳衝簡直是熱淚盈眶,緊緊擁抱著這位靈魂好友。
嚴歌苓,當下最耀眼的華人女作家,好萊塢專業編劇。代表作《金陵十三釵》《歸來》《芳華》《媽閣是座城》《
飛機抵達美國紐約的肯亞機場,再也沒有閃不完的鎂光燈,再也沒有數不清的記者,陳衝大口的呼吸著這裡清淨的空氣,衝著來接機的媽媽手舞足蹈、大喊大叫。
剛到美國的日子,陳衝充滿了好奇,想四處看看。於是她聯繫很多在北京演戲認識的朋友,可是大部分人都沒有時間,滿滿的通告讓他們抽不開身陪陳衝。漸漸地,她陷入了一種對祖國的思念漩渦中。
與此同時,生活的不易也讓她嘗盡了苦頭。從小對金錢沒有什麼概念曾經衣食無憂的她也開始為下一頓晚餐發愁,為了湊足下個月的房租和生活費,她只能和很多當時留學生一樣去刷盤子、端菜、前臺迎賓小姐,從眾星捧月的影后,到無人問津的洗碗工,猝不及防的現實讓她遭遇了平生第一次巨大的心理落差。
陳衝:我所思念的不僅僅是家庭的親情、朋友們的友情,而是整個文化——與我有關的一切。……我參觀到特別好和特別美的東西或地方,總是在心裡引起一種莫名其妙的痛苦和嫉妒。到了美國,我才知道,我是那麼愛中國。我從生下來就屬於那兒的土地,一會說話就屬於那兒的文化。這種聯繫,這種關係不是想要來就來,要斷就斷的。
鄉愁、生活的壓力、學業的壓力等一系列問題一度讓陳衝懷疑自己是否做錯了出國留學的決定,當她看到取得了4個A成績的時候,她躺著床上流了好長時間的眼淚,付出的汗水終於獲得了回報。
也許這委屈來自社會地位的落差。
也許只是因為思念。
一個人的到來大大緩解了陳衝對故國故人的思戀,這個人就是她的初戀。
他們相識於北京,在陳衝的出國前夕。她出國後兩人一直是書信來往,後他不遠萬裡來到美國找陳衝。他們手牽手走過紐約街頭的SOHO藝術畫廊,博物館,初嘗愛情甜蜜的陳衝曾經讓她覺得他也許是執手一生的人,可是在後來得知他的已婚身份後,兩個人的戀情就無疾而終了。
初戀的味道青澀和不圓滿而讓人久久難以忘懷,哪怕是成名後的陳衝回憶起這份戀情時也是黯然神傷。
失戀後的陳衝更加是把精力放在了學習上,但生活中的孤獨和迷茫讓她感到窒息。
然後命運有時候就像一部舞臺劇,早就安排好了你該出演的角色。
一次偶然的機會,同班同學推薦陳衝去當好萊塢的特效演員。當時陳衝其實是猶豫的,我都得過最佳女主角的人,去還是不去呢。雖然說最後還是興衝衝的去了,去當了一塊背景板。
陳衝看著身邊這些來去匆匆的人,感受著片場給她帶來的那種熱鬧喧譁。時間仿佛定格在那裡,青春的激情與對藝術的渴望點燃了她內心的火焰,她不再滿足於簡單枯燥的勞作,她覺得電影能給予她更廣闊的的世界和體驗。
她做了一個決定:改學電影。並立志要在好萊塢混出名堂。
四、
1986年,畢業於加州州立大學的陳衝隻身勇闖好萊塢。那個時候的好萊塢對中國的電影市場根本就不待見,普遍認為中國電影就是普通的政治工具,毫無藝術價值可言。可見陳衝百花獎的身份也是完全派不上用場了。她只能從跑龍套開始。
也是在最難最不得志的時候遇到了她的第一任丈夫柳青。兩個人像兩隻受傷的刺蝟依偎在一起相互取暖,他們有共同的目標,在好萊塢站穩腳跟。陳衝覺得兩個人在一起起碼膽壯些,,不至於一個人那麼單薄。
兩個人那時候日子還算甜蜜,柳青幫陳衝見經紀人,幫她搜集報導文章並珍藏起來,幫她做飯,體貼入微,不願意遺漏陳衝電影生涯的最微小的一點一滴。
機會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陳衝憑藉對每個角色的一絲不苟慢慢攢下了好名聲。
義大利製片人迪諾·德·勞倫蒂斯在停車場發現陳衝,並邀請她主演美國電影《大班》。
儘管她出色地呈現了女主人公悽慘的命運,美國《時代》周刊甚至形容陳衝是中國的「伊莉莎白·泰勒」,但消息傳到國內,當時幾乎所有的國內報紙都對陳衝口誅筆伐。
很多人不能理解,更不能接受的是,我們純潔的「小花」竟然在美國電影中飾演女奴,而且半裸出鏡!連《參考消息》、《人民日報》也就小花的「墮落」而紛紛發文予以批判。
大眾的輿論圍剿,讓她一度惶惶然,經常噩夢連連。
更雪上加霜的是兩年後,陳衝跟柳青的婚姻也因為性格上的原因破裂。
次年,陳衝認識了正在籌備《末代皇帝》的導演貝爾納多·貝爾多魯齊,並出演了《末代皇帝》主角婉容。哀怨、無助、悽苦與絕望被她絲絲入扣的表演給展現出來。憑藉這部電影,她成為了站上奧斯卡頒獎臺的第一位華人女演員,她也在好萊塢成功站穩了腳跟。
五、
這八年,從國內的百花獎最佳女主角,到在美國餐館打工;從沒有臺詞的小配角到奧斯卡,那些年的酸甜苦辣,在陳衝看來,能裝上好幾箱。
任何的時來運轉,都是無數努力的鋪墊。
星途猶如坐上了直升飛機的陳衝並沒有一直執著於自己的曝光率,在一次當選柏林影展評委後,她決定自己當導演。很多影片都是大同小異,基本就是現代人猥瑣、變態,精神委靡的生活寫照,沒有任何使人感到心靈升華,甚至連點詩意,浪漫都找不到。她找到好友嚴歌苓,要拍她的小說《天浴》。
下了決心的陳衝一點也不含糊,從拍攝初稿到敲定、籌措資金、採景、選演員等一切事務,基本都是她一人獨立完成。可是說是給自己找苦頭吃。但是她一點也不覺得累,反而覺得很興奮,因為她深知電影最終是導演的藝術,只有做導演才能實現自己的藝術抱負,人格特色,以及思想、信念。只有做導演,才能改變好萊塢對中國人形象的模式化塑造,甚至偏見與誤解。
但是拍攝電影《天浴》時有需要裸露的情節,但李小璐演到一半就不願意了,這可急壞了陳衝。
那也只能自己想辦法了。
雖然電影裡是替身的剪輯畫面,但這些回憶也一直讓李小璐懷恨在心,完全忘記了陳衝的知遇之恩。
1991年,陳衝遇到了她的現任丈夫,朋友介紹認識的,是一名妙手仁心的醫生。彼得對陳衝的事業非常支持,也充分理解陳衝對藝術的理解和獻身。兩個人結婚後6年後生下一個女兒,4年後再生下一個女兒。
女兒出生後,陳衝基本上都是以家庭為重,雖然沒有什麼作品,但是她一點也不在乎,她認為在這個階段做母親才更重要。
後記
去年年底,陳衝在微博曬出女兒被哈佛大學畢業的照片,滿滿的自豪和幸福。有這樣的人生,難道還不是人生贏家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