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實,六六對《賣房子的女人》進行了大刀闊斧地改編,讓這個本來有著深刻日本社會文化烙印的故事,接上了中國觀眾的地氣。
原作的氣質是充滿了日式誇張感的輕喜劇,女主人公從設定到表演都是極端漫畫式的,比如北川景子的面無表情瞪眼表演方式,能讓觀眾在極短時間裡記住這個人物,但同時也因為這種浮於表面的人物塑造,犧牲了人物的複雜性和豐滿度。而女主除了賣房技能滿點之外,她的成長過程是怎樣的?人物弧光是怎樣的?並沒有太多令人信服的細緻刻畫。這種人物塑造方式,對於熟悉日劇和漫畫的觀眾來說是不陌生的,但對於大部分中國普通電視觀眾來說,可能還是會有水土不服之處。
而《安家》改編的一個重點就是原作角色的本土化,比起對顧客快人快語一針見血的面癱三軒家女士,對顧客笑臉迎人言語柔和的房似錦女士顯然要更符合咱們觀眾對一個專業房產中介的想像:隨身攜帶能遮住好幾個人的大傘,常備的口氣清新劑,許多細節幫助這個專業細緻的人物立了起來。還有一頓早飯能吃四個大包子等細節,也讓這個人物身上堅韌的草根氣息流露了出來。而這些,你很難不歸因到「娘娘」孫儷對這個角色的理解和設計上。
由於原作的輕喜劇調性和漫畫式誇張風格,在配角設定上,也是在往「極致化」「奇葩化」方面走。王牌中介足立,劇集出場就是更衣箱裡滿滿的名牌手錶和領帶,「今天的客戶喜歡愛馬仕,所以特意系上愛馬仕的領帶。」善於甜言蜜語地投其所好,並運用自身魅力。而這樣的角色如果照搬放在《安家》裡,可能就顯得比較遠離一般觀眾對普通房產中介的認知了。所以取而代之的「王子健」這一角色,同樣是王牌中介,但除了一身訂做西裝外,整體就接地氣很多。
但同是脫胎於原作的另一配角朱閃閃,原型是《賣房子的女人》中的白洲,就本土化得並不成功。原作中,白洲這一角色懶惰無腦且胸無大志,天天看看化妝品網站,花痴著帥哥混日子。但她在其中顯得不突兀,一是因為整體群像皆有奇葩之處,顯得她沒那麼突出;二是飾演白洲的演員本來就是諧星,她在劇中就是搞笑擔當,每次「胡來」都會讓人在捧腹中原諒她,反而對她多親近幾分,宛如我們對賈玲的心情。但這個角色變成《安家》中的廢物美女朱閃閃後就不太成立了,這個角色既廢物又不好笑,還是在一種現實主義的氛圍中既廢物又不好笑,這就尷尬了,讓人懷疑這樣的職工怎麼能在公司混到現在,也讓人懷疑這個角色存在的必要性。
而相對於原作,《安家》最大的不同,還是在整體氣質上。
從原作中的單元故事中可看出,三軒家女士更多服務的是不太差錢兒的東京中產們,他們面臨的問題雖然也有一些對社會現象的提及,比如雙職工家庭對孩子陪伴的缺席,比如與社會脫節的宅男如何生存,但總的來說,這些提及還是很溫和,而且劇作態度是不加批判地接受,並傾向於在講述賣房故事過程中,強調「家」的概念,強調不同的房子適合不同人的不同生活方式,起到治癒人心的作用。
而《安家》則對講述社會現實這件事,有著更大的野心。舉個例子,《賣房子的女人》中的醫生夫婦,一出場要買獨棟別墅,《安家》的醫生夫婦一出場,是蝸居在一室一廳中想置換個兩居。博士清貧、醫生不易、二胎難養和房子太貴這些社會議題,在這一對配角身上拉滿,這真是熟悉的六六式用力過猛。這是熟悉的中國特色人物,熟悉的中國特色焦慮。再加上三集中,行業競爭、高層黑手、男主婚變三條線已經初露端倪,實在讓人很擔心,這部劇會不會在後期因為駁雜的議題,過於豐沛的表達欲,而模糊故事焦點,從行業劇變成又一部雞毛蒜皮家長裡短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