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達芙妮
責編 | 五花鹿
來源 | 武志紅
我為什麼不能穿我喜歡的衣服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最近的脫口秀大會?
楊笠對自己穿衣的吐槽,差點讓我笑噴了飯。
她先是吐槽自己不時尚,再無奈地說了其中的原因:
「說到時尚不時尚這個事,也不能怪我,因為我從小到大對衣服就沒有自主選擇權!」
「從小到大,我自己喜歡的衣服、我買的衣服都是我媽覺得面料好的那一件(其實就是更便宜的那件)。」
此時彈幕上也來了密密麻麻的共鳴,都表示自己也有相似的經歷。
簡直是同一個世界同一款媽。
作為女性諮詢師,我完全體會到了楊笠吐槽的那種感覺,並且我也發現,這個話題在諮詢室很常見。
很多女性來訪者會不經意提到這個話題,而背後,往往藏著一個重要的心理現象。
甚至可以說:
衣服是很多人自我的重要載體,暗含著每個人的選擇、情感、身份、自我認同和愛恨情仇。
先聊聊我最近的兩名來訪者。
女性來訪者a,每次買衣服的時候都十分糾結。
一方面,因為買衣服要花錢,所以她每次都覺得很內疚,感覺自己又在浪費錢;
另一方面,她又非常喜歡好看的衣服,也覺得自己應該多買些衣服犒勞自己,畢竟自己每天工作十分辛苦,好好打扮自己也是一種慰藉。
在買衣服的問題上,這個來訪者每次都要糾結得很累,遲遲無法下定主意。
另一個女性來訪者b,則在衣服的選擇上很頭疼。
她要麼喜歡那種朋克風比較叛逆自我的風格,要麼喜歡那種嫵媚蕾絲女人味比較濃的風格。
但是每當買了這些類型的衣服,她又覺得自己駕馭不了、穿不出去、很冒險。
日常裡,她只能穿那種比較淑女,比較規整的衣服,但是她又從內心裡不認可這些衣服,覺得它們很無聊,沒有生命,不符合她內心的感受。
這就造成了一種分裂。
那些她喜歡的衣服也就自己在家一個人偷偷嘗試一下,這樣的時刻太多了,她也很鬱悶。
我為什麼不能買我喜歡的衣服?
我為什麼不能穿我喜歡的衣服?
這兩個來訪者可能都問過自己這樣的問題。
這時,一件衣服僅僅是一件衣服嗎?
一件衣服僅僅是一件衣服嗎?
絕不是!
不停在衣服上糾結,可能意味著這個人的自我,正處在動蕩迷茫期,不是很穩定。
他們糾結,是因為他們穿衣目的並不單純。
既要照顧別人,又要照顧自己,還得照顧場合。
但是照顧來照顧去,外界和自我的意願在身上相互廝殺,無法周全,並且涉及到了生活方方面面 的決策和糾結,所以要來諮詢。
這時,衣服的問題,反映著一個人人格有沒有很好的整合,以及整合程度有多高。
我想先聊聊這兩個來訪者在穿衣中隱藏的人格衝突。
來訪者a有一個勤儉持家的媽媽。
媽媽一年到頭很少買衣服,總是穿著各種舊衣服,她經常說「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據說這還是從外婆那裡傳來的祖訓。
來訪者a成長在這樣的家庭,耳濡目染。
從小到大,她就沒買過幾件衣服,一直穿得樸素低調,毫不亮眼。
但畢竟愛美也是天性,她也很羨慕那些打扮的花枝招展,明豔動人的姑娘。
尤其她也長得不錯,常常聽別人說,她要是打扮一下,不比那些人差。
所以a更動心,開始偷偷買新衣服。
但是每當回家,要面對父母,她就會鬼使神差把新衣服藏起來,換上穿了舊衣服的自己,就像個小偷,鬼鬼祟祟的。
長大後,按理說有了自己的錢,a可以大膽支配自己的錢,買自己喜歡的衣服了,可是對她來講卻很難。
她的人格在「勤儉持家」和「好好打扮」之間相互打架。
而來訪者b則是成長於一個非常嚴厲的家庭。
從小到大,她的一切都要符合父母要求,包括要穿什麼衣服。媽媽常說的話是女孩子家要大方得體,不要濃妝豔抹、不像個「好女人」。
於是,每次在看衣服的時候,她會不自覺把衣服分為了「好女人」和「壞女人」穿的衣服。
表面上她很聽話,遵循著媽媽的教誨,穿著「好女人」的衣服,
可內心特別喜歡「壞女人」穿的衣服,買了好多或嫵媚或朋克的衣服,就放在衣櫃裡。
所以她很矛盾。
這一櫥自己喜歡但無法穿出門的衣服,這似乎代表了她壓抑的自我。
絕不是。
它就像是一場心理戰。
是一場「做自己喜歡的自己」還是「做別人眼裡的自己」的交戰。
如果沒有做好準備的話,一個人真的無法按照自己的意願穿衣服。這時她穿的是委屈彆扭,穿的是麻木空洞,穿的是身不由己!
按照自己的喜好穿衣,為什麼那麼難?
從上文可以看出「穿衣服」背後的心理。
可以自由決定自己怎麼穿衣服,幾乎是每個人心理成長的裡程牌。
對於那些從小被鼓勵做自己,能按照自己的感受活的人來說,這當然不算個事。
而那些從小不被允許做自己的人,想要在穿衣上不糾結,在生活上清爽點,至少要突破幾個挑戰:
1)信任自己的感受和判斷
從小被父母嚴格管教和控制的孩子,父母對他們的感受一律不信任和否定。
這就讓他們很難信任自己的感受和判斷,總是習慣性自我懷疑,以至於效果大打折扣。
例如b不敢穿喜歡的衣服,是因為她不相信自己可以穿喜歡的朋克風和女人味的衣服。
她不敢相信自己內心有與之匹配的一面,因此她心理上沒有做好充分的準備,以至於穿這些衣服出去面對世界時,她的神情和體態,看上去果然十分「彆扭」。
有時只有內心真的堅定自己的感受,那衣服的效果才能出來,因為身心合一,不矛盾,不分裂,神形一致。
做其他的事情也是一樣,只有自信了才能讓整體的效果有真實的呈現。
2)對結果有預期,並且能自我負責
不做自己是有好處的,一旦結果不好或者犯了錯,可以理直氣壯地撇清自己:
「都是因為你,所以才怎麼怎麼樣!」
而自我負責的人不一樣,雖然自在,但是出了問題沒有人可以去怨恨。
自我負責,意味著要承擔責任和風險,面對眾人的流言蜚語。
就像上文中的a。
如果她要按照自己的感受去買衣服,意味著她要承擔花錢的後果,要面對家人說「你不節儉」的壓力。
而只有我們對結果有預期,並且願意去承擔,才能真正自己說了算。
3)對父母的背叛
楊笠在調侃時尚時說:
那些很時尚的人,讓人很羨慕,難道他們沒有父母嗎?
因為她們那麼瀟灑,那麼自由,所有的東西,從頭到腳都在向你傳達一個信息:
就是這輩子沒人管得了我!
這裡說的正是:
要活出自己,背叛父母在所難免。
但這並不容易。
背叛父母,一方面意味著衝突,可能會傷害父母,這可能會帶來很強的內疚;另一方面也意味著自己和父母在心理上的遠離,也意味著孤獨。
如果沒意識到這一點,很多人在感情上是突破不了這一關的,因為孤獨和內疚都是太可怕的情感。
而只有意識到,我們才有機會去醞釀一些力量和決心,從小事做起,慢慢試著去「背叛」。
直到生出一個「自我」——它充滿責任,不能滿足所有人,但也充分自由。
寫在最後
當然,穿衣打扮和人格的關係,不僅僅只是上文所說的。
能夠勇敢穿自己喜歡的衣服,其實只是個人心靈成長上的突破之一。
就像為人處事一樣,敢於說出自己內心的話,敢於表達自己的感受只是第一步,但這還不夠。
儘管擺脫了別人的束縛,但你依然要面臨很多探索。
但好在,接下來這些探索可能會容易很多。
就拿衣服這件事來說。
很多人在穿喜歡的衣服之後,可能會發現自己喜歡的風格跟自己的身材並不天然匹配。
例如一個人長了一顆小女人的心,但她身材非常魁梧。這時,一下子融入小女人的風格難度就很大。
需要她的內心和她的身材進行長期的溝通磨合,直到找到一個恰好適合她的平衡點,這個平衡點可以凸顯她的內心,表達她自己,又可以適合她的身材。
這其實是一個深入了解自己的過程,了解自己的身材特徵,又了解自己的心靈特徵,要把他們整合到一起。
這就是人格修煉的過程。
另外,衣服既然是表達,你就會在意你表達之後別人的反饋效果。
所以你儘管做了自我,時間一長,你可能還是會揣摩觀察起別人的喜好,群體的喜好,別人的期待,群體的期待,以及場合,情景的期待等。
你要在別人的期待和自己喜好中磨合出一個平衡點。
你看,穿衣服說到底,就是一場心理的摸索。
不過,這些磨合對你來說,都不一定是要做的。
此時的你是自由的。
你可以選擇照顧別人和場合,你也可以選擇我行我素,全憑你心情。
只要你能承擔起相應的責任,你就可以擁有一個自由的人生。END
達芙妮,心理諮詢師
本文原創首發:武志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