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臺灣影視,你第一時間想到的是什麼?
是陪伴我們長大的各色臺灣言情偶像劇,還是至今仍念念不忘讓人笑噴飯的綜藝節目?
有趣的是,我們翻看記憶卻始終找不到一部印象深刻的臺灣動漫,麥兜或許算一部,但也只有這一部了。
明明大火過很多影視節目的臺灣,卻沒有一部拿得出手的動畫,以至於讓我們回味的只有童年裡的臺配版《櫻桃小丸子》、《柯南》等日漫。
好在今年,這部動漫橫空出世,不僅將臺灣從動畫無代表的窘境中解放出來,更讓我們見識到影視底蘊厚重的臺灣在動畫方面的強大實力。
《幸福路上》
影片歷時四年完成,耗盡不少人的心血,而它獲得的榮譽也對得起這份耗費——
2018 德國斯圖加特動畫影展最佳動畫長片獎 (Award for the best feature-length animated film);
2018 東京動畫大賞最佳動畫長片獎 (Grand Prize of Feature Animation Competition);
2018 臺北電影節最佳動畫片、百萬首獎、觀眾票選獎三項大獎。
而在去年的金馬影展上,它更是作為閉幕影片首次亮相!
電影角色的配音也大有來頭。
女主角配音演員的是金馬影后桂綸鎂。男主的配音演員則是執導了《海角七號》和《賽德克巴萊》的導演魏德聖。
影片同名主題曲由天后蔡依林演唱,一反平時的性感風格,大唱小清新,帶給觀眾不一樣的感動。
電影採用了線型敘事方式,有兩條明顯的故事線:一條線講述了還是孩童時期的女主小琪的生活,另一條線則是有關已經長大成人從海外歸來的小琪的經歷。
影片看似在講述小琪的人生,但講的又不只是單獨個人的人生縮影。
女主角林淑琪,出生在一個特別的日子,1975年4月5日,正是蔣介石去世的時間。
雖然出生的日子不平凡,但她的人生卻很平凡。
從嗷嗷待哺的嬰兒到天真純潔的幼童,再到滿腹心事的成人,林淑琪的成長軌跡也普通得出奇,就像在街上隨便撞到的你我他。
從小和父母搬到幸福路的林淑琪,到了上小學的年紀,被父母送到當地的幸福小學,在那裡完成學業,一路走過國中、高中、和大學。
大學畢業後工作不順心,因為表哥的關係,小琪去了美國,並在那裡認識了她的美國戀人並與之結婚。之後就像所有中國人,從想要定居海外,到最後希冀回歸故裡。
這樣的人生老套得像一個模板,可以隨意套到任何一個從那個時代走來的人的身上。
但就是這樣一個簡單的故事,卻因為特殊的年代變得特別起來。
林淑琪的童年是在政治戒嚴的背景下度過的,那是一段堪比國內大動蕩的歲月,許多人因為微不足道的言行被抓住,從而遭到迫害。
林淑琪的表哥阿文就是其中的代表。
年輕的阿文心裡有滾燙的血性,有去了解這個世界真正樣貌的決心,可這些鴻願還沒開始就已經結束了。
因為看了一本禁書,阿文被叫去警察局喝茶,結果遭到毒打,不但額頭永遠留下了疤痕,他的眼睛也再也看不到色彩。
所謂的禁書,其實只是一本記錄史實的史書而已——《臺灣四百年》。
而這樣一個只想了解世界多樣性的少年,當時的世界卻只允許他的眼中非黑即白。
如此可怖又嚴苛的環境,全都投射在年幼的小琪眼中。
小琪是個想像力豐富的孩子,她敬佩敢於探索真知的表哥,因此將阿文想像成披荊斬棘的王子,面對無情的迫害也絕不妥協。
在這段充滿童趣的想像中,我們卻可以窺視到當年現實的悲涼。
小琪將這個夢改編成故事,在課堂上講了出來。可一下課,她就遭到老師的批評警告。
無辜的小琪不知道發生了什麼,她無法理解老師的憤怒因何而起,就像她不理解學校為什麼變得如此怪誕。
在小琪的眼中,老師在大吼小孩的時候會變成恐怖的怪物;
而在教育學生的時候,又搖身一變成了瘋狂撒飼料的飼養員。
而身邊的同學這時候全部變成了鴨子。
當時的教育模式和文化也受到社會的嚴重衝擊。
學校規定學生必須講國語,講方言就要被罰錢。
所謂的方言就是祖先那裡流傳下來的臺語。
如果不小心講了臺語,不僅要接受學校的懲罰,還要忍受身邊同齡人的嘲笑的孤立。
這樣苛刻的語言制度也被孩子們帶回了家裡
就如小琪的爸爸,當初為了保護小琪,在路上趕走惡犬,是小琪的英雄,此時卻因為國語發音不標準,從神壇跌落,變成了「狗熊」。
除了講國語外,當時的臺灣嚴重媚外。
大家都認為美國的東西是最好的,富有的同學,炫耀自己的迪士尼之行;她的混血兒好朋友莊蓓蒂,也因為金髮碧眼的特徵,被眾多小朋友羨慕。
年幼的小琪,在莊蓓蒂給了她一塊美國巧克力後,第一次嘗到如此甜美滋味的她,萌生了去美國的念頭。
就連她的夢境中,她的形象都潛移默化的從黑髮變成了金髮。
此後的生活本應該是按部就班的升學念書,可小琪又遇到一次大變革——
學運!
在戒嚴時期的人們,終於睜開雙眼,去抗爭這世界的不公,覺醒了自主意識。
當小琪看到臺上那個即使是帶著手銬也在努力為人民發聲的人時,幼年那個英勇的表哥的形象好像與他重疊起來,而她自己心裡也有什麼開始鼓動。
她放棄正在學習、承載了父母期盼的醫科,加入到遊行的隊伍中,去轟轟烈烈地進行抗爭。
少年的熱血是沸騰的,鼓動著人去為某個目標流汗流淚,甚至流血,都在所不惜。
而熱血退卻後的悲涼,誰能忍受,誰能理解?
忙於運動的小琪忽視了自己的學業,成績自然一塌糊塗,畢業後直接進入失業狀態宅在家裡無所事事。
這時,又一重打擊降臨,家裡頂梁柱一樣的父親突然遭遇意外,小琪不得不面向社會邁出人生的第一步。
好在她的「第一步」邁的比較順利,小琪很快就找到了一家在報社的工作。
但這份工作並不快樂。
小琪甚至覺得自己已經變成了一臺人肉印鈔機,所有的追求都只是為了賺取維生的金錢。
在911過後,在美國混得風生水起的表哥阿文給小琪拋來了橄欖枝,讓她去美國工作。
隨著這封信的到來,小琪的人生好像又回到了曾經預期的正軌上,一切都朝往好的方向發展。
小琪接受了阿文的好意,她坐著飛機來到了日思夜想的美國。在阿文的幫助下,小琪很快就在美國紮根下來,有了穩定的工作,然後遇到現在的美國男友,兩人最後攜手步入婚宴殿堂。
人生至此,似乎已經完美了。
小琪曾經的夢境終於成真,她現在是一個徹頭徹尾的美國人了,儘管依然還是一頭黑髮。
但她內心卻並不安定。
明明應該是被所有人豔羨的對象,昨日的美國夢還如此滾燙,今天的她卻突然思念起遙遠的家鄉。
借著參加奶奶葬禮的機會,在回程的路上,小琪決定好好清點自己以前度過的人生。
這時她才發現,在幸福路度過的那些年,儘管沒有如今在美國那麼光鮮,卻也沒有曾經認為的那麼不堪回首,反而記憶裡那些充滿甜蜜味道的幸福光陰,其實全都與幸福路有關。
從前那麼想吃的美國巧克力,歷經多年親自去美國吃,卻已經沒了當年的期盼。
從前覺得土氣的方言,卻成了縈繞心魂的絲線,一直被牽動的心,在踏上故土的這一刻才終於安定下。
好像從一開始,故鄉就用一條細細的線拴住我們,一頭綁在我們身上,一頭連接著家鄉,走得越遠,線就繃得越緊。
於是無由來的總會想起,兒時喜歡的那口吃食;巷子裡老奶奶哼唱過的童謠,也總能跨越千山萬水在耳邊響起,一聲又一聲催促歸鄉的腳步。
有人說,本片的唯一敗筆就是政治意味太明顯,可是這種明顯,卻沒有刻意生硬的體現。
影片借用一個女孩的童年,融入了她整個生活,潛移默化去表達想要表達的東西和情感,更讓人覺得直觀與體諒。
影片歷時四年完成,卻譜寫出了臺灣四十年的歷時。
製作者向他深愛的土地,交出了一份完美的答覆。
葉落歸根,吾心安處是吾鄉,在歸家途中,沒有什麼不幸福。
往期推薦閱讀:
島國這大尺度片,我服!
熱門網「綜」,不看後悔!
新韓片,一個字,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