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上面藍字"白字戲頻道"關注我
   海豐"八音"作為我縣民間藝術的一朵奇葩,它蔭澤於海豐兒女,給人們帶來無窮的美的精神享受。海豐"八音"是我國民族民間藝術百花園裡的一朵具有海豐特色的奇葩,一代音樂大師馬思聰先生,早在半個世紀前就發現了我國音樂寶藏——民間音樂。他的堂弟馬思周在一篇回憶文章中寫道:"馬思聰採用家鄉海豐民歌為素材,寫成了《搖籃曲》。
海豐"八音"演變經歷5個時期,即宋末至清代的產生、形成期;民國的成熟期;解放後至"文革"的新生、轉折期;"文革"期間的冷落、沉寂期;改革開放後的復甦期以及發掘、繼承民族民間文化藝術的弘揚、振興期。 海豐"八音"雖然沒有東北"二人轉"那樣名揚大江南北,但是它是我縣不可多得的民間文化遺產。
小編少時,每逢春節期間,曲班跟獅班一樣,會進入到各鄉村演唱賀新春。曲班每到一鄉村(社區),都會受到村裡禮待,曲聲一響,群眾們都會圍上來聽曲,有一些大戶人家還會邀請曲班到家裡頭演唱,演唱後村裡"做頭"的還會放炮答謝,也會包上一個大紅包酬謝。
海豐"八音"的歷史可算是源遠流長,據相關史料記載,海豐"八音"起源於宋末元初,興盛於明清,起初是由一些愛好樂器者自吹自打,後逐步湊合一起演奏而成,以鈸仔、雲鑼、對品、小吹、二弦、秦琴椰胡、提胡八種不同風格音色的民俗樂器為主體,海豐"八音"分為沿海的"福建道"和內地的"正字道",以公平八音較為出名。
據有關資料記載,"八音"是中國古代對樂器的統稱,指金、石、土、革、絲、木、匏、竹8類。海豐"八音"是對古代民樂的承襲,可以用於伴唱伴舞,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尤其是富有"南曲"的特點。至今遺存於海城、公平、梅隴、聯安等地的"八音"一般以小吹主奏,對品領奏、鈸仔司板。也有以風凰簫為主奏樂器,領奏為"拍板"的,演奏時,打在前樂曲的強拍上,以為節奏,再加上"矮企"輔音,三弦、秦琴、雲鑼等樂跑龍套密切配合,節奏明快,聲調柔緩婉轉,清韻依依,而且不乏亢奮激越之情。
"八音"來自民間,源於生活,受廣大人民群眾喜聞樂見,常演不衰。獨具一格和優美旋律的海豐"八音"種類可分為小鑼鼓八音和大鑼鼓八音,但凡哪家有喜事,都請臺八音來慶賀一番。在開業、奠基、喬遷、結婚、賀壽、彌月、節慶、廟會、賀年等許多場合都使用八音,八音為人們帶來精妙絕倫的藝術享受,大家自豪地稱之為"鬧八音"。
花開花落,人事更迭,這種具有欣賞價值,藝術性頗高的文化活動,也可能是舊時沒有電視廣播等媒體幹擾吧,遍及海陸豐各墟鎮和鄉村,發展至今雖受影響,但也阻擋不了如今城鄉文化大繁榮熱潮,海豐"八音"還是那樣風靡城鄉,風韻猶存。只要有"八音嗩吶"的的打打"吹響處,就會自然而然地吸引裡三層外三層的男女老少前來觀看。可以說活躍在城鄉各地的八音樂隊,是民間的"儀仗隊"。
令人欣喜的是,聰明的海豐人演奏八音,並不僅限於耳熟能詳的傳統曲目,他們把祖宗留下的這個寶貴資源進行了淋漓盡致的發揮,把海豐人熱情好客的溫良秉性融進了昂揚的曲調中,他們正奏響新時代的動人旋律,是海豐向世人展示的和諧之音,它有數百年的古老時光作鋪墊,有薪火相傳的滿腔豪情,在這一方土地上,海豐"八音"必定會有更動人的傳奇在奏響、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