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恩·高斯林26歲就獲得了奧斯卡影帝的提名,人們以為他會成為影史上最年輕的影帝時,他卻鎩羽而歸。這麼多年來,他獲得多達32個表演類獎項的提名,2011年甚至同時獲兩項金球獎最佳男主角提名,卻還是離小金人有那麼一點距離。或許他如今缺少的正是一點運氣,正如本屆坎城最佳導演尼古拉斯說的那樣:「他離影帝並不遠,只是需要假以時日。」
米老鼠的童年
1980年11月12日,高斯林出生於加拿大安大略省,甚至和他的前女友瑞秋·麥克亞當斯生在同一家醫院。高斯林的家庭不富裕,母親唐娜是位秘書,父親託馬斯是造紙廠工人。
後來父母離異,高斯林和姐姐曼迪一同與母親生活。他的手臂上有個小女孩的文身,他說那代表著姐姐。像高斯林這樣生長在女性環境中的男孩,容易對情感反覆。小高斯林的暱稱是「麻煩」,因為他總在學校打架。渾小子自有一套說辭:「我挑最難搞的孩子幹仗,因為姑娘們喜歡他們。如果我贏了他們,姑娘們就會喜歡我。可惜,這法子從沒奏效過。」
他沒什麼朋友,總一個人呆著。小高斯林很快被診斷患有小兒多動症(ADHD)。不得已,他只得被送去特殊學校。但在特殊學校裡,他無法閱讀,不能吸收知識。母親辭職一年,在家照顧、教育高斯林。高斯林說,是家教讓他覺得自己從未失去過自主權。
12歲時,高斯林加入了「米老鼠俱樂部」,和兩屆格萊美音樂獎最佳流行男歌手小天王賈斯汀·汀布萊克是密友。上世紀90年代初,高斯林、賈斯汀、克裡斯蒂娜·阿奎萊拉以及布蘭妮·斯皮爾斯都是「米老鼠俱樂部」的明星種子選手。
賈斯汀回憶起和高斯林在一起的日子時說:「那時候他的媽媽必須留在加拿大工作,而我們還要繼續拍電視節目,所以我的媽媽就做起了他的監護人,大概有半年的時間吧。那段時間我們真的是住在一起的(大概10—11歲的樣子),所以我們可能比其他小朋友更親密。」
正是這無數的打擊與歷練,成就了高斯林擁有這些正統童星所不具備的別樣氣質,而這種氣質也成就了他此後無數讓人印象深刻的獨立影片。這麼詮釋的話,他還真應該感謝那隻大老鼠了,沒讓他在造星工業中成為一個普通而又庸俗的螺絲釘,也讓他一直保持平常心,正像他此後表現的那樣。
春風得意高峰年
和很多奮鬥了多年卻寂寂無名的藝人相比,高斯林算是幸運的。26歲,憑藉《半個尼爾森》,他就獲得奧斯卡影帝提名。本著少而精的策略,高斯林穩步發展。《戀戀筆記本》、《數字殺機》,這些電影中的角色無不貼切高斯林的戲路。美國媒體甚至認為他就是「梅爾·吉勃遜的接班人」。
直到2007年的《充氣娃娃之戀》,高斯林獻上了自己上乘的表演。片子裡,高斯林飾演的是孤寂無助的拉斯。他是宅男,從玩具公司定製了一個充氣娃娃比安卡,帶著她參加家庭聚會,一起吃飯、參加教堂禮拜。周圍的人覺得拉斯精神不正常,但拉斯對比安卡的痴迷無以復加,當然,最後在親情的感化下,他自己燒毀了這個充氣娃娃。也許這個故事貼近著高斯林的人生,生理年齡已經到27歲,內心也不得不面對成人的世界。再一次,他坐在金球獎的提名席上,離小金人一步之遙。
從贏得學院尊重的《半個尼爾森》,到為他鋪平主流關注的《破綻》、《充氣娃娃之戀》、《藍色情人節》,瑞恩·高斯林的星途十分平順。2011年,他以《亡命駕駛》、《總統殺局》、《瘋狂愚蠢愛》迎來自己事業的高峰年。這時的他,全情投入工作,毫無保留,出演任何一個角色,演什麼像什麼。
有人問《亡命駕駛》的導演尼古拉斯·溫丁·雷夫恩:「為什麼高斯林的角色在電影中的臺詞少得可憐,只有五六句臺詞?」導演回答:「這個角色的設置上,本身要求他不怎麼說話,我們覺得他要是話多了,感覺就不對了。這就要求高斯林用演技,用各種眼神、肢體語言去表達角色的內心世界。看過這個片子,以及他飾演的其他角色,你就會知道他有能力做到這一點;而且他也特別適合演出人物複雜的內心世界。」
不論是不是因為「角色適合」的緣故,高斯林的出色表演已經在坎城之後的若干獎項中獲得了證實。高斯林是個為了表演不顧一切的演員,他甚至認為所有演員都應該有點「從事過不那麼光鮮職業」的經歷。所以他不僅不怕做收銀員,還不在意過普通人的生活,他甚至試著僅僅用油漆匠的收入來維持日常開銷,這麼做的目的是為《藍色情人節》中的角色做準備,以確保他所做的一切都跟劇中角色的生活相吻合在這部電影中,男主角就是一個藍領工人。
「肌肉就像寵物,隨時得照顧」
對話
「肌肉就像寵物,隨時得照顧」
記者:在《亡命駕駛》中你那六塊腹肌真的讓人印象深刻,保持身形有多難?
高斯林:我們是在說肌肉嗎?它們基本上就像是寵物一樣。你得隨時隨地餵它們,照顧它們,不那樣的話,它們轉身就沒了,消失了。
記者:在《總統殺局》這部電影中,幾乎每一個場景都有你,和保羅·吉亞瑪提還有菲利普·塞默·霍夫曼共事了不少時間。跟他們倆合作感覺有什麼不同?
高斯林:首先呢,他們倆都是我的偶像,單是這樣就讓我有種肅然起敬的感覺。他們是兩種完全不同類型的演員,我不想去評價他們。和他們共事,讓我學到了不少東西。
記者:有這麼種說法,就是跟跑得比你快的人賽跑,你會跑得更快。可以用這說法來形容你跟這麼多頂級演員共事的感覺嗎?
高斯林:我不知道,沒聽過這說法。我只知道看到菲利普工作,我馬上就意識到,這正是我要去看、要去學的。在看到菲利普工作之前,我完全意識不到我到底有多懶,他絕不放過任何一個鏡頭,每一個鏡頭都盡全力地去拍,那是我要學習的。
記者:你從小就對電影感興趣嗎?能談談你最愛的電影嗎?
高斯林:小時候我們只被允許在圖書館看電影,我在圖書館裡讀了《聖經》和《國家地理雜誌》,好不容易才得到一張借閱碟片的卡。從那時起,我每天都要看4部電影。如果說最愛的電影的話,我認為《末路狂奔》的第二部和第三部都絕對是好電影,人物設置好,情節好,描述了黑手黨成員從暴力狂變成溫柔大漢的過程,它還告訴年輕人要遠離毒品。
記者:現在你的名字開始廣為人知,名氣很大,但你是否會因此改變自己生活的標準。
高斯林:我已經30歲了。人們也常說30歲是個分水嶺,可能到了這個歲數,你就不會堅持以前的某些想法了。我的感覺和以前大不相同,我知道這是一個新的開始。
記者:所以,今後選擇電影時,會減少商業成分嗎?
高斯林:不會。我認為商業化和自己想追求的理想可以兼得,我最想要的是拍出好電影。我熱愛我拍過的所有電影,但我認為自己更需要有進步。你可以參與製作小成本影片,也可以去拍些大家都願意買票去電影院看的片子,做你想做的,人們仍然會想看。
記者:你的樂隊在許多城市巡演過,怎麼會想起組建這支樂隊的呢?
高斯林:這是我和我的朋友們的一個理想。大家最初想排一出舞臺劇,但玩戲劇是非常花錢的,而且很難拉到贊助。所以我們就想到應該把舞臺劇變為音樂劇,並做成唱片。但又都不會演奏樂器,所以又花了一年學習演奏,錄製專輯,這時才發現我們應該組建一支樂隊。目前已在將近20個城市巡演過,在不同的城市,會和不同的合唱團合作。
記者:你在樂隊裡都演奏過什麼樂器?
高斯林:我演奏鋼琴、吉他和貝斯,我的搭檔負責打鼓及後期。我們已經出了兩張專輯,領唱的是4個小孩。
記者:你自己會去聽音樂會嗎?
高斯林:是的。因為我父親是個音樂家,他能夠表演任何樂器,他16歲時就達到鋼琴十級,他的弦樂演奏也十分出色,我遠不及他。音樂始終是我們家庭生活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