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倫是幸運的,我甚至想不出其他的青年演員誰還能比他更幸運。行走在無人的故宮裡,近距離觀察那些秘不示人的國寶,聆聽故宮專家講述國寶背後的故事和承載的中華文脈,這樣的幸運,他一擁有,就是三年。
鄧倫的本性乾淨質樸、靈性爛漫,本就是一塊難得的璞玉,但這個璞玉要成重器,還得需要經歷的打磨和環境的雕琢,最後才能成為獨一無二的瑰寶。從業8年來,演藝事業的起起伏伏、流量帶來的喧囂紛雜,這樣的打磨他已經有了,但坦白講,娛樂圈並不是一個滋養人的地方,太多的聲犬色馬、燈紅酒綠、勾心鬥角和不擇手段,讓浸淫其間又缺乏抽離與清醒意識的人很容易異化,慢慢的,連面相都會發生改變,或眉宇間寫滿狠辣,或神色裡儘是油膩,但幸運的鄧倫,等來了故宮,三年的傾力宣傳,故宮亦回贈了他四樣禮物:厚重、專注、熱血、雍容。
(一)厚重
故宮600年的殿宇看過太多的人世繁華,你只有真正觸摸到「歷史」二字,才能懂得人生「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的卑微,那些眼下有用、能快速引起討論與關注的捆綁、拉踩;那些急功近利的炒作與華而不實的表演,在宏大而厚重的歷史面前都如跳梁小丑般滑稽。也許真正讀懂了故宮的歲月,鄧倫的神色越發乾淨平和、不驕不躁。今年的《時裝男士》雜誌,他有一張負手而立、引頸眺望的圖片,隱隱已經有了一點睥睨天下的青年王者的氣質,但是言語間卻又是「與其尋找,不如等待」的淡定與從容,這番智慧,應該是600年故宮歷史所賦予他的。
(二)專注
故宮裡有一群中國文化界、藝術界的頂尖學者,他們衣著樸素、貌不驚人,但在談起自己專業的時候,卻難掩光華、氣度雍容。不管你外界股市漲跌起伏、消費更新換代,街頭奇聞、俗世雜談,這些似乎自動被他們屏蔽,他們可以用兩年修復一件蟒袍,用8個月補上《五牛圖》的幾百個蟲洞,花費數十年解讀一個陌生的甲骨文字,屏氣凝神地臨摹韓熙載的每一根鬍子,他們用自己的行為向鄧倫詮釋什麼叫「工匠精神」。世間所有的成績,必定是在孤獨中包孕和生長,沒有「經得起誘惑,耐得住寂寞」的專注,就不要想在專業上有所建樹。所以你看到鄧倫一頭扎進《陰陽師》劇組以後,就跟隱身了一樣,幾乎看不到他的行蹤,年底各大跨年晚會和時尚派對,所有的熱鬧中,都沒有了他的身影,流量明星所看重的熱度和擔心的過氣,似乎在他那裡根本不存在。他在採訪裡談到「直到現在,演戲的時候還是會緊張」,這讓記者不能理解,只有對事業心存敬畏、永遠有「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的人,才能體會到那種緊張。
(三)熱血
我們觀眾,跟著鄧倫重新走了一遍戰火紛飛中故宮文物南遷的路線,感受到了故宮人誓死保護國寶的偉大;一起在「景仁榜」裡體會那些將畢生所得的無價之寶捐贈給國家的文化名士的崇高;我們感動於為了中華文化傳承做出默默奉獻的老一輩故宮人;我們也欣喜有更多年輕人扛起文化大旗、繼續弘揚中華經典。人是很容易被高尚打動的,人也很容易被熱血影響,鄧倫與故宮裡人和事接觸的三年,耳濡目染的全是家國情懷、責任擔當,是鐵肩擔道義、熱血寫春秋,被人類精神中最高貴而熱血的部分滋養了三年的鄧倫,一定會是眼界與格局、胸懷與層次大有提升的鄧倫。而只有健康的靈魂,才能塑造出打動人心的角色,只有理解了高貴,才能傳達高貴;只有演員胸有熱血,才能讓觀眾熱淚盈眶。
(四)雍容
在這三年裡,鄧倫的一雙眼睛看過了太多太多的真正好東西。妃嬪華麗無雙的首飾、皇帝精妙絕倫的玉器、《五牛圖》真跡、宋徽宗玉板,這些天下無雙的世之珍寶,極大的拓展了鄧倫的視野、提升了他的品味,所以戴上寶格麗的孤品手錶和價值千萬的館藏級項鍊,他也只是笑語盈盈地開玩笑說「很薄的陀飛輪」「嗯…很貴很貴」,神色間倒是不見一絲侷促和驚訝,雍容優雅、卓然不凡,故宮將他滋養得貴氣無雙。
鄧倫走進故宮,正是18年他處在流量和非議的漩渦中的時候,突然爆紅帶來的關注和全網鋪天蓋地的污衊、誹謗,相信讓這個被捲入漩渦的青年演員備受困擾和煎熬。故宮恰好出現,以它的寧靜肅穆和莊重博大接納了他,幫他把外界那些紛擾的聲音屏蔽在厚厚的宮牆之外,讓鄧倫可以慢下來、靜下來,思考、解構、重塑、提升,所以說鄧倫是無比幸運的,冥冥中似乎有神明一直在關愛他、庇護他。
三年過去了,當初那個剛剛走進故宮、衣著優雅得如同去做客、神態間略顯拘謹的鄧倫已經成長為面對著邀請來的好友,盡顯主人之姿的故宮倫,他神色鬆弛、衣著隨意、天真爛漫、自在從容,這三年的故宮歲月「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早已將他打造成光華粲然的君子。感謝《上新了故宮》!
轉自崽崽去到清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