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用一首歌來形容博物館,那小編一定會選《小青龍》,原因就在於這句歌詞——
「我是一條小青龍,小青龍,
我有許多小秘密,小秘密~」
博物館裡的文物、展覽以及博物館本身,都有許多讓人好奇的地方。今天我們就來盤點一下,那些關於博物館的「冷知識」。
塑像也要換衣服?
為了觀眾能夠更直觀地感受歷史,不少博物館都會在陳列展示中對相關場景進行復原,而在這些復原場景中往往都會有人物塑像來「撐場面」。
這些人物塑像無論神態動作,還是衣著打扮都與其所展現的的時代高度契合。但小編一直很好奇工作人員給它們換衣服的場面會是什麼樣的,終於,前幾天的一則新聞讓大家都「開了眼」:
視頻源於2019年10月28日瀋陽博物院官博
平常在不同的復原場景裡「各司其職」的人物塑像們,要麼被橫七豎八地堆放在地上,要麼被人搬來搬去,乍一看可真有點像是「兇案現場」。
不過真相只有一個:原來這是瀋陽金融博物館的工作人員在給塑像們集體換裝呢!
據了解,為了滿足觀眾的視覺需求,這家博物館每年都會隨著季節變化給人物塑像換上合適的衣服。如今天氣冷了,就要脫下輕薄的春夏裝換上保暖的秋冬裝。
網友們的反應也很可愛:
@FREEstyle0724:哎喲,應季啊,這個有心了
@菜菜聯通手繪:蠟像換季都換新衣服
@雪嶽松梅:原來真的要換衣服!請問他們都有自己的名字嗎?
@大陽多肉:一起合過照的朋友生活太難了,一年只有兩套衣服
其實但凡有人物塑像的博物館,館方都會安排專人負責清理和維護,但由於人物塑像也是要「面子」的,所以像這種「刺激」的場面就僅供內部欣賞了。
相信我們的粉絲朋友應該都知道「青銅的本色是金色」,但對普羅大眾而言,仍有不少人對此感到疑惑。
越王勾踐劍才是青銅本色正確的打開方式
「青銅」是現代的叫法,古代可採的銅礦資源非常稀少,冶煉也很不易,再加上高純度的銅在製成之初是blingbling的金黃色,所以古人就把銅也叫做金,刻在銅器上的文字就是「金文」。
西周毛公鼎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漢代以前的文章中所說的「金」往往是指「銅」,如《墨子》對大禹鑄九鼎的描述是:「使蜚廉採金於山川,而陶鑄之於昆吾」。
古人在打造銅器時會按照不同比例將銅與錫、鉛等金屬混合,比例不同製作出來的器物顏色、硬度等也會有所不同。
金錫半,謂之鑑燧(銅鏡)之齊。
這些銅器在傳世和埋藏的過程中會受到氧化,或與酸鹼鹽等物質發生化學反應,所以它們常帶有「紅斑綠繡」,但其本色卻是金黃色。
山西省絳縣橫水墓地M1006出土 西周獸面紋銅尊
一般來說,青銅器內層的黑色是氧化銅(CuO)、硫化銅(Cu₂S)及氧化亞錫(SnO);二層紅色大部分是氧化亞銅(Cu₂O)和鉛丹(Pb₃O4);外層青綠色多是鹼式碳酸銅(Cu₂(OH)₂CO₃)、氫氧化銅(Cu(OH)₂)等。
有些古裝劇裡會「閃現」一些青銅器,不知情的人看著可能會覺得很有文化的亞子,但實際上這種「用心」不僅有些刻意,反而還會誤導觀眾。
上文提到了銅錫各半是打造「鑑燧」時所用的比例,這裡的「鑑」就是指銅鏡。不過要說起銅鏡那就又涉及另外一個秘密了:為什麼博物館裡的銅鏡都不給看正面?
齊家文化 幾何星紋銅鏡
唐 龜鶴銘文銅鏡 安徽省懷寧縣唐墓出土(兩墓各一半)
銅鏡誕生於三四千年前,起初人們把它當做祭祀禮器來用,後來逐漸發展為用於陪葬、闢邪、贈禮、照影等。銅鏡不僅有實用價值,還有很高的觀賞價值。
唐 嵌螺鈿人物花鳥紋銅鏡 國家博物館藏
唐 月宮鏡 故宮博物院藏
現已出土的銅鏡大都造型豐富,不僅有圓形的、菱形的,還有葵花形的和八卦形的;銅鏡背後的紋飾也很多樣,既有花鳥異獸、人物造型,也有文字、圖形等。
雍親王題書堂深居圖屏·裘裝對鏡軸 故宮博物院藏
唐太宗李世民曾說過:「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見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
但當我們去到博物館時卻只能看到銅鏡的背面,有些調皮的導遊和講解員還會神秘兮兮地告訴觀眾「古鏡不能照今人」,這又是什麼道理呢?
答案還是得從它的材質裡找,我們知道銅鏡是由銅錫按1:1的比例打造的,而銅錫合金的物件經過上千年的洗禮大都會變得鏽跡斑斑。
唐 海獸葡萄紋鏡 故宮博物院藏
這些銅鏡昔日光滑明亮,現在早已「沒臉見人」,幸好背面還有精美的紋飾,才不至於淪為「平庸之輩」。所以博物館的工作人員在擺放銅鏡時,都會將其背面朝外,對觀眾來說,這才是最佳的觀賞角度。
大家去看展的時候肯定有在展牌上見到過「臨/摹本」「複製品」這樣的標註,一些對原件有執念的觀眾常常會對這類展品嗤之以鼻。但如果他們知道了複製品的來之不易,也許就能理解其存在的意義了。
複製不是隨意的仿製,複製品必須在各方面都與原件保持高度的一致。一般用於陳列的複製品需要在外形上與原件分毫不差,要求更高的連材質、輕重等都要基本一樣。
相比之下,文物複製方法的選擇就自由多了。以書畫類作品為例,有人工臨摹法、珂羅版複製法、木刻水印法和照相複製法。
最常用的是人工臨摹法,這種方法要求臨摹者一定要忠於原作,即便原件有殘缺也不能創造發揮。那麼臨本和摹本又有什麼區別呢?
五代·南唐 顧閎中《韓熙載夜宴圖》局部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明 唐寅《臨韓熙載夜宴圖卷》局部
黃伯思的《東觀餘論》裡有言:「臨謂以紙在古帖旁,觀其形勢而學之,若臨淵之臨,故謂之臨。」
也就是說,臨是指把原件擺在一邊看著寫(畫),相當於「依葫蘆畫瓢」,這樣的作品和原版是會有一些差別的;
南宋 佚名 摹顧愷之洛神賦圖 局部 弗利爾美術館收藏
北宋 佚名 摹顧愷之洛神賦圖 局部 遼寧博物館藏
清 丁觀鵬 摹顧愷之洛神賦圖卷 局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而摹就是影寫,一般是用薄紙(絹)蒙在原作上面寫(畫),這種作品就與原件幾乎一模一樣了。
摹寫的方法有兩種:一是像描紅一樣照著原作寫(畫);二是先用細線勾勒出字畫的輪廓,然後再填上墨色,因此又叫做「鉤摹本」,填色時還要注意筆墨濃淡也要儘可能地與原跡相同,這得很細緻很細緻才能做到。
所以臨摹的人本身也都是功力深厚的大師,因為他們高超的藝術水平和對原作「形神兼備」的忠實還原,那些摹本也都成了留給後世最珍貴的證據。
所以這些在博物館裡展出的複製品也有著很高的藝術價值哦。
有人留意過陝西歷史博物館的英文名字嗎?
一般大家都會以為是:
「Shanxi history Museum」
但實際上卻是:
「Shaanxi History Museum」
看出哪裡不一樣了嗎?它比「Shanxi」多了一個「a」,這實在是讓人滿臉問號。
陝西歷史博物館 Shaanxi History Museum
一般的中文地名翻譯成英文都是用拼音表示的,山西的拼音「Shānxi」和陝西的拼音「Shǎnxi」僅有音調不同,因此翻譯這兩個地名時就借用了中國第一套法定拉丁字母拼音方案「國語羅馬字」的規則。
而「國語羅馬字」規則的特點是用羅馬字母變化表示聲調,韻母 an 的國語羅馬字的四聲標法,依次為 an(ān)、arn(án)、aan(ǎn)、ann(àn)。所以山西就被譯為「Shanxi」,「Shan」中多加一個「a」才表示陝西,即「shaanxi」。
原來博物館裡竟然藏著這麼多小秘密,你還知道哪些關於博物館的趣味冷知識呢?在評論區裡分享給大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