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轉自好奇心日報(公眾號:qdailycom)
美國精神、資本主義、無因反叛,
當代社會的一切都能在米奇身上找到一點影子
米奇,也就是中國人更熟知的米老鼠,已經 90 歲了。這隻穿著紅短褲、黃靴子、白手套的黑皮老鼠在全球都擁有極高辨識度(甚至把所有的裝飾都遮起來,只剩剪影也是如此)。但是,你還記得當年它在熒幕上的樣子嗎?
1980 年代,央視播過《米老鼠和唐老鴨》,轟動一時。如今你只有在優酷、騰訊、愛奇藝還能搜到《米奇妙妙屋》,但這只是個低幼節目。有大約 30 年,中國觀眾都沒有看過米奇。它是一隻怎樣的老鼠,是勇敢還是懦弱?它有過怎樣的冒險,拯救過地球嗎?即便是資深粉絲恐怕也很難用幾個詞勾勒它的性格。
這就是米奇——或者說大多數迪士尼經典形象——在中國的弔詭境遇:面目模糊,與此同時,人盡皆知。它甚至沒有錯過任何一代人,因為印有米奇和它女朋友米妮的商品還在源源不斷售賣。
這隻老鼠代表了迪士尼公司最原始也是最長久的野心,但它的意義遠不止於此。它是迪士尼最重要的 IP,但成為一種文化符號之後,它的代表含義並不完全受迪士尼所控制。因為迪士尼的保守,米奇從未被賦予過它原有性格之外更多的東西,但這並不意味著它從未受過挑戰。
米奇,是個從 IP 到 meme 的絕佳樣本。
▲《威利蒸汽船》是米奇第一次在大銀幕上和觀眾見面,它也成為了目前迪士尼動畫工作室的廠標,在電影上映時露臉。圖片來源:《威力蒸汽船》截圖
米奇是一隻美國老鼠,全世界並不僅僅把它看作一隻老鼠,而是美國的一部分。2014 年,伊朗禁播米奇動畫,1992 年法國人抗議巴黎迪士尼樂園開園,1954 年東德封殺米奇漫畫,再到 1929 年最早的一批米奇動畫短片無法在德國放映。米奇成為了政府們急於控制的對象。
1997 年,因為迪士尼支持馬丁·斯科塞斯拍攝的某部電影,一夜之間包括《小神龍俱樂部》在內的電視內容從中國的小熒幕上消失。《紐約時報》引用時任迪士尼 CEO 麥可·艾斯納的說法:「一夜之間,我們在中國的所有業務就都停了下來。」
不過話說回來,它的創作者華特·迪士尼也從未將米奇看作是一個與世無爭、只活在架空世界中的卡通形象。作為一名愛國者,他並不忌諱讓米奇為自己的國家搖旗吶喊。
珍珠港事件結束後的一年,美國宣布加入二戰,戰爭進一步擴大。局勢未明之下,1942 年美國海軍找到了華特·迪士尼,希望他能夠為海軍製作教授巡航策略的動畫短片。此後,陸軍、空軍、農業部都紛紛找到華特·迪士尼,提出了類似的要求。儘管美國政府各部門提出的需求遠超迪士尼公司慣常的產量,但華特·迪士尼仍然應允,並在此後的三年間為美國政府服務。
唐老鴨是其中不少動畫短片的主角,它或是拙劣地模仿希特勒,作為諷刺的對象,又或是作為英雄人物,將蘋果砸到希特勒的臉上。而作為唐老鴨好朋友的米奇,儘管在動畫中露臉很少,但依舊會作為標誌出現在宣傳海報當中。
在下方的幾張圖中,米奇、米妮、唐老鴨和布魯託,結伴步行前往超市,這是為了響應美國政府提出的少開車號召。正中間還有一行字,「為了你的國家,關心你的汽車。」而在另一張海報中,米奇身著飛行員的服裝,豎起大拇指。「你買他們,我們就會駕駛他們飛行」的字樣,是在號召美國民眾購買戰時債券,這筆錢會作為軍費,給美國參加二戰提供支持。
▲米奇在二戰時被用作宣傳的海報,圖片來自:Vulture;Pinterest;Deviant Art
1942 年 11 月,《時代》雜誌刊登了跨頁的漫畫。漫畫以「迪士尼劇組前去參戰為題」,展現了 36 位迪士尼角色加入了美國軍隊的各個不同部門,其中標題上方就是米奇肩扛步槍、穿著軍裝的樣子。米奇所隸屬的是 Junior Victory Army,這是由兒童和婦女組成的組織,負責在後方組織一些物資,支持前線的部隊。
「由於米奇和他的朋友們在展示大力推廣公民職責以及戰時忠誠,他們很快就和自由女神像以及山姆大叔一樣,成為了這個國家的標誌。」Bethanee Bemis 寫道。他是美國國家歷史博物館的研究員,專攻美國政治史。
華特·迪士尼應該會對這個結果滿意。事實上,就算沒有二戰,他在創作米奇的時候,就有意試圖在捕捉美國精神。
米奇出現的第一部動畫短片,1928 年的《瘋狂的飛機》當中,華特·迪士尼就讓他模仿查爾斯·林德伯格,來了一段飛機冒險。林德伯格是當時美國人心目中的英雄。1927 年,他駕駛飛機從紐約飛往巴黎,是歷史上第一位成功完成單人不著陸飛行橫跨大西洋的人。儘管華特·迪士尼將米奇設定為一個性格暴躁的角色,但仍然能夠從影片看得出,他想要表達對於英雄的致敬。
因為米奇最初的性格不討喜,因此《瘋狂的飛機》並未取得成功,但是華特·迪士尼很快就製作出了《威力蒸汽船》。這是第一部以米奇為主角的電影獲得公映,而在這部短片中,華特·迪士尼再次致敬了同年的一部經典默片,巴斯特·基頓主演的《船長二世》。
巴斯特·基頓被認為是不遜色於查理·卓別林的默片喜劇大師。《船長二世》不是他最出色的作品,但依然展現了他對於美國 1920 年代經濟蓬勃發展的那種無畏和樂觀精神的體察。為了能夠應和這樣的精神,華特·迪士尼將米奇變成了一個更加親切,並且具有領袖魅力的角色。再加上他本人對於動畫技術的創新,《威力蒸汽船》獲得了美國觀眾超乎熱情的追捧。
好景不長,美國經濟泡沫破裂。1929 年 10 月,大蕭條來臨,失業、破產瀰漫整個美國,恐慌籠罩在每一個人的心頭。也就在這一時期,米奇成為了美國人獲得安慰和激勵的一種方式。如同口紅效應一樣,只要花上不多的一點錢,就能夠在影院裡獲得一兩個小時逃避現實的快樂,而米奇在經過華特·迪士尼的修正以後,成為了一個更傳統的美式英雄形象。
「他(米奇)為失業的人找到工作,他從破產的公司中支撐起他們的運作。無論米奇疾步跑到哪裡,美國還是海外,象徵著富饒的太陽就會從雲層中破空而出。」《紐約時報》在 1935 年的一篇文章中這樣盛讚米奇,「每一個人都能夠在米奇身上找到自己的痕跡,它是人們能夠通向自我的一道橋梁。」
而哲學家瓦爾特·本雅明也做出了過類似的評論。他相信,人們在米奇身上看到了自己的樣貌,這是米奇能夠獲得巨大成功的原因,而不僅僅只是米奇的故事本身。
也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米奇就與美國精神牢牢地捆綁在了一起,並隨著當時已經在全球都具有影響力的好萊塢,擴張到各個國家。受到當時國際局勢的影響,不少國家與美國敵視,並因此尋找各種理由查禁米奇。
一部米奇短片中,與米奇對抗的是一群戴著德式軍帽的貓。由於在片中這群貓被描繪成了反派,德國審查官因此認定,這是對於德國國家尊嚴的一種冒犯。1934 年,日本也以米奇為主角製作了一部短片,在其中米奇被描繪成了反派,而日本傳統的繪畫形象人物與米奇之間產生了衝突。潛臺詞不言而喻,「我們的文化更加悠久,而米奇只不過是美帝國主義的代名詞」。
或許,華特·迪士尼自己也沒有想到,米奇這麼快就從畫紙上的一個角色,變成了美國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這就是日本以「邪惡米奇」為主角製作的動畫截圖。圖片來自:pinktentacle
就在米奇於 1930 年代成為美國象徵的同時,順著當時獲得的龐大受眾群體,一個以米奇為中心的商業計劃正式展開。現在人們已經很習慣米奇的形象出現在從 T 恤衫到文具盒等各種各樣的商品之上,但在當時這是商業模式的一個巨大創新。
1929 年紐約的一家旅館裡,華特·迪士尼回憶,一位商人找到了他,希望能夠把米奇的樣子印在小孩子用的鉛筆盒上,開價 300 美元。華特·迪士尼當時剛剛創業不久,「和以往一樣,羅伊(華特·迪士尼的弟弟)和我需要用錢,所以我收下了這 300 美元。」
從米奇短片中分得票房自然是一大收入來源,但華特·迪士尼治下的公司還不是今天這樣的娛樂巨頭,他們需要和發行商、影院分成,並且也沒有太大的話語權。把米奇的形象推銷給各個商品,是一個額外的來源。而華特·迪士尼也很快意識到這是一門好生意,並在 1932 年找到了猶太商人赫爾曼·卡曼來幫他們處理衍生品事宜。
第二年,印有米奇頭像的手錶上市了。那一天,紐約的梅西百貨就賣出了 11000 塊米奇手錶,順便將當時的表商 Ingersoll-Waterbury 從破產的邊緣拉了回來,還幫助這家公司從 300 人擴張到了 3000 人。萊斯特大學教授艾倫·布萊曼估算,到 1948 年迪士尼光從授權費中的收入就達到了 1 億美元。而《時代》於 2008 年的報導則稱,迪士尼授權收入每年有 40% 來自米奇。
羅伊·迪士尼,迪士尼兄弟倆中更有商業頭腦的那一個,很清楚授權會帶來的影響。在一封寫給朋友的信中,他說:「每一個賣給家庭成員的娃娃就是一個放置在家庭當中的日常廣告,他提醒他們我們的卡通要播出了,並且讓他們變成米奇腦(Mickey Mouse Minded)。」就這樣,米奇的形象被不計代價地推廣開來。
▲各式各樣的商品,都可以附加米奇的形象。圖片來自:Vonmerch;Pinterest;Coach;
對於公司來說,這顯然非常有效。除了賺取大把大把的利潤之外,它還成為了維持米奇這個形象的生命力的重要原因。在迪士尼並沒有那麼熱衷於推出米奇動畫的 1960 年代和 1970 年代,期間公司經歷華特·迪士尼去世、業績不佳等諸多變動,正是米奇的衍生品幫助它維持了美國人童年回憶的地位。
中國人對此顯然也不陌生。在迪士尼無法將動畫帶進中國的許多年裡,也是各種或官方、或盜版的書包、文具、服裝,讓大部分中國小朋友認識了米奇。
而也就是在不斷被印在各式商品之上的同時,米奇在代表美國精神以外,又多了一層含義。「它表面看上去無辜,實際上隱藏了它扮演的角色。它將孩子們的夢想變成了商品,並且將市場的邏輯滲透到了孩子們生活的每一個方面。」賓州州立大學教授亨利·吉洛克斯提供了一種典型的馬克思主義式的文化批判方式。
1995 年《紐約時報》的一封讀者來信或許能夠解釋,為什麼當米奇變成了一種商品之後,人們會因此感到沮喪。「一家四口要進入迪士尼魔法王國,這個『世界上最快樂的地方』需要支付 166 美元。」這位來自私立名校史丹福大學的經濟學研究生寫道,「迪士尼把所有的產品都捆綁在一塊,以便將利潤最大化。」
很多人因此將米奇視為消費主義的象徵。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並沒有錯。米奇是全球化和消費主義的受益者,也是它的推動者。
事實上,這也與迪士尼公司的發展有關。二戰以後,迪士尼公司抓住了電視興起、整個娛樂行業洗牌的機會,開始逐漸從一家動畫製作公司,變成橫跨電影、電視、樂園、衍生品、遊戲、音樂、出版等多個領域的娛樂業巨頭。曾經都排不進好萊塢黃金時代「五大三小」名單的迪士尼,現在幾乎沒有它得不到的東西。
隨著公司被職業經理人接管,麥可·艾斯納、羅伯特·艾格等幾任 CEO 把迪士尼變成了一家以收購為主要策略的公司。米奇作為公司最大的明星,也因此成為了人們在嘲諷迪士尼時所用的工具。
2012 年,迪士尼收購盧卡斯影業,重新啟動《星球大戰》系列電影。一些秉持著原教旨主義的星戰粉絲擔憂迪士尼的介入會改變原本的風格——事實上,喬治·盧卡斯對於星戰的後續發展有自己的規劃,但被迪士尼徹底拋棄——因此創造出了達斯米奇這個名詞。
達斯,指的是達斯·維達,星戰系列中的最大反派,墮入原力的黑暗面之後,在星際間大肆殺戮。米奇的腦袋被嫁接到了黑武士的頭上,身後跟著一列暴風兵。《星球大戰:新希望》的片名也被改成了《星球大戰:再無希望》。
▲圖片來自:knowyourmeme.com
2018 年同樣的劇情再次上演,這次針對的是迪士尼收購二十世紀福斯一案。在一張表情包裡,死侍、辛普森一家、和阿凡達被米奇的白手套一網打盡。而在另一張流傳更廣的圖裡,米奇變身滅霸,學著後者在電影中收集無限寶石的樣子,把各家娛樂公司鑲嵌到自己的手套之上。米奇又無可避免地成為了資本和資本主義的象徵。
▲圖片來自:Variety
▲圖片來自:wizyakuza.com
華特·迪士尼曾認為,他一輩子最大的困擾就是金錢,因為要實現自己的夢想需要花很多很多錢。在說這話的時候,他想的是製作動畫、建造樂園都需要花很多很多錢。1937 年,他的第一部動畫長片《白雪公主和七個小矮人》成本接近 150 萬美元,對於他當時來說是一筆巨款。
放在今天,當迪士尼樂園、電影、玩具成為了孩子們夢想的時候,華特·迪士尼說的這句話似乎又有了別樣的含義。
▲圖片來自:digitalspy.com
米奇在網際網路上有迪士尼公司公關很不樂意看到的那一面——而且他們無法杜絕。有時候人們會因為迪士尼的大規模收購而惡搞米奇,有時候人們更像是一種無因的反叛,本身並沒有什麼理由,純粹借用米奇的形象去表達情感和觀點。
如同下面的這張圖,米奇和通常意義上的老鼠同時出現在畫面當中,老鼠頭上的圖示意為「無人評論,無人點讚,無人關注」,而米奇則擁有 280 條評論,1500 人點讚,並獲得了 970 位粉絲的關注。同時製作這張圖的 Twitter 用戶 @660th 配以文字:「我們生活在同一個社會當中。」
▲圖片來自:Twitter @660th
儘管 @660th 堅稱這幅圖並沒有什麼深意,這只是一個愚蠢的諷刺笑話而已,但生活在當代社會的人都明白這背後的意思,好看的人能夠坐享全世界,而面目普通的人則一無所有。要達到相同的諷刺效果,使用皮卡丘和普通老鼠,或者大金剛和黑猩猩作為對比,都未嘗不可,但作者就是使用了米奇的形象。
更極端的可能就是下面這張圖,米奇伸出兩根中指遮住雙眼,F 詞後面還跟上了三個感嘆號。這張圖有什麼含義嗎?或許除了一種憤怒、反抗、玩世不恭的情緒以外,一無所有。圖片本身除了發洩以外,似乎毫無價值。而米奇又做錯了什麼呢?
▲圖片來自:memegenerator.net
這可能是所有成為文化的一部分的卡通形象的宿命。皮卡丘、馬裡奧、超人都遭遇過暗黑或者惡搞的改編。而這些改編似乎都有一個特點,就是走向這些形象本身的對立。萌物變得可怖,強壯轉為虛弱,而米奇也從樂觀、堅強變成一種帶有貶義的傻白甜形象。
1974 年,科波拉導演的《教父 2》當中,演員約翰·凱澤爾扮演的角色弗雷多·克麗奧尼在解釋自己為什麼背叛阿爾·帕西諾飾演的教父麥克·柯裡昂時,咆哮道:「讓弗雷多去做這個,去做那個。讓弗雷多去什麼地方照管一下那些米奇夜店(Mickey Mouse nightclubs)。」在這裡,米奇被用作一個形容詞,大意是不重要的、沒有意義的。
庫布裡克在 13 年後的電影《全金屬外殼》中也使用了類似的含義。演員李·厄米扮演的中士,對著兩名大兵高喊:「這是什麼破米奇玩意?(What is this Mickey Mouse shit?) 」髒話程度又提高了一個等級。
時至今日,在美國俚語大全 Urban Dictionary 上,一共收錄了幾十條關於米奇 (Mickey Mouse) 的釋義,其中表示貶義的居多,並有不少不雅含義。而獲得最多支持的一條解釋為「低於標準的,執行或組織很差的,業餘的」。
▲圖片來自:me.me
而在十幾年來人們的表達從文字走向圖像以後,將米奇製作成表情包以表達同樣意思也就開始泛濫。在迪士尼官方的定義中,米奇永遠是那個陽光可愛、全世界唯一的大明星,但是人們就是願意用相反的形象去重新詮釋米奇的內涵,而背後似乎就是當代社會所特有的激烈的、極端的情緒表達,然後經由網際網路空間放大並傳播。
也有嚴肅的藝術家會用一種相對系統性的理論來解讀這些詭異的米奇背後的內涵。José Rodolfo Loaiza Ontiveros 製作了肥胖的白雪公主、抽大麻的唐老鴨、對著後媽豎中指的灰姑娘等一系列作品。他說,這是對於人們容忍以及寬容程度的一種測試。「這些角色原本的呈現十分理想化,其中暗示了一種巴洛克式的幻想。與這種幻想不同,這些圖片展現了當代社會更黑暗的一面,從中可以看出人們對於這些形象的容忍程度。」
無論動機是膚淺還是高深,是一時衝動還是深思熟慮,能夠確定的是,米奇的形象已經脫離了它的設計者華特·迪士尼,和它的所有者華特·迪士尼公司的掌控。在不斷的再創作和傳播當中,米奇一次又一次的被作者和觀者賦予新的內涵,也讓它更進一步地融入當代社會的文化當中。
▲圖片來自:imgflip.com
華特·迪士尼在 1928 年正式將米奇推向觀眾的時候,他肯定不會想到米奇所經歷的 90 年與世界歷史進程這樣緊密地維繫在一起。
從大蕭條到二戰,米奇成為了美國精神的代言。二戰結束後,米奇又隨著嬰兒潮一代的成長,鞏固了自身作為美國人童年回憶的一部分。而同時間開啟的全球化進程,也讓米奇從一個美國本土元素,成為了全球流行的標誌。而其所有者迪士尼公司在商業上的成功,又使他捲入了資本主義和消費社會的塑造當中。甚至可以說,當代社會的每一個側面都能夠在米奇身上找到痕跡。
米奇失控了,至少對於迪士尼來說是這樣。如果說中國觀眾因為一種特殊的原因很久沒有看到過以米奇為主角的動畫片,全世界其實也是如此。沒有新的作品誕生,米奇在日後不斷獲得的社會文化內涵,逐漸蓋過了 1930 年代短片動畫時期華特·迪士尼加在米奇身上的設定。它越來越成為了一個符號和象徵,而不是有情緒、有故事的動畫角色。
因為米奇的內涵和外延變得如此豐富,以至於任何一點小的變動都可能牽涉甚廣。在很多年裡,迪士尼都不會輕易啟動任何一個米奇的新項目。他們擔心會因此毀掉米奇,以及它能夠帶來的豐厚商業利潤。
直到 2009 年,在迪士尼董事長兼 CEO 羅伯特·艾格的授意下,一個全新的關於米奇的計劃得以開展。從電子遊戲先開始,試圖重塑米奇的形象,加入一點點暴躁和不誠實。如果這能夠吸引更年輕的受眾,那麼之後就可能會進一步拓展到電視節目等其他媒介。
十年過去,米奇依舊面目模糊。它沒有變得更生動,始終只是一個高高在上的吉祥物。迪士尼似乎也忙於應對 Netflix 帶來的流媒體挑戰而無暇顧及米奇到底是一個怎樣的米奇。
好消息是,米奇依然能夠代表迪士尼的品牌形象,並且是一個重要的收入來源。作為這個時代的一部分,只要社會的根基不變,米奇就不會過氣。
而這恰恰就是誰也無法保證的事情。
本文經好奇心日報(ID: qdailycom)
授權轉載,轉載請聯繫出處。
你的頭條不該只是些無聊事,
讓好奇驅動你的世界。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