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四面環海,擁有眾多一流港口。橫濱就是日本有名的天然良港,它位於日本東京灣西岸,北、西、南三面被丘陵環繞,東面有深水航道通向太平洋。港灣深入陸地,水深港闊,極少受颱風影響。橫濱以日本經濟最為發達的關東地區為腹地,素有「東京外港」之稱。優越的港灣條件和廣闊的腹地,使橫濱港曾一度發展成日本最大的貿易港。
橫濱市距東京僅25公裡,與首都政治、經濟、文化等往來非常頻繁。二戰後,橫濱一直作為首都圈的重要組成部分來建設的,城市面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目前,橫濱市區面積435平方公裡,人口370萬,是僅次於東京的日本第二大城。
從小漁村到世界名港之路
橫濱的地名起源於16世紀末期。現在的橫濱港地區,歷史上是東京灣突出的沙洲上的一個僅有12戶居民的小漁村。由於這裡是大岡川的入海口,又有一條長長的沙洲橫切海濱,故得名為橫濱。1859年6月,橫濱與川崎、函館一起被闢為通商口岸,這裡迅速發展起來,又小村落發展為海港城市。
1923年關東大地震,使得橫濱港的設施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壞,橫濱港的貿易額銳減,而神戶港則成了日本最大的貿易港。此後,橫濱港重新增加了許多港口設施,出口商品的構成也隨著日本工業從輕工業向重工業轉換,而逐漸轉向以鋼鐵輸出為主,貿易額有所增加。二戰期間,橫濱港又受到嚴重空襲,毀壞了大部分的港口設施。
戰後美國軍隊接收了港灣及其周圍地區,港區變成美國的軍事基地。1952年,美國歸還了橫濱港口和周圍地區。日本經濟經過戰後的恢復階段後開始高速發展,而橫濱作為首都圈的重要組成部分發展更為迅速。從此,橫濱港進入了新的發展時期,先後制定了4次「港灣整備計」,對港口進行多次改造和擴建。
上世紀70年代後期,橫濱港的貿易額再度超越神戶,成為日本第一大港口。在80年代中期,橫濱港貿易額突破10萬億日元,佔到全國貿易總額的15%。東京與川崎雖有港口,但是工業製成品多數在橫濱港輸出。近年來,神戶港口再度崛起,有些年份的港口吞吐量超過橫濱,兩座港口城市在日本第一港口的位次上不斷地交替著。
橫濱以港口貿易為基礎,利用港口輸入的大量工業原料和能源,已發展成為日本主要的工業城市,主要工業有鋼鐵、造船、煉油、汽車、化工、機電等,工業總產值僅次於東京和大阪,居第三位。
橫濱與深圳發展對比
作為一個從小漁村發展起來的國際化都市,橫濱的發展歷程跟深圳非常相像。不同的是,深圳屬於後發制人型。雖然一窮二白起步晚,但是勝在發展速度快,創造了人類城市發展史上的奇蹟。
這裡以2004年作為對比,因為這一年深圳來說意義非凡,它的GDP總量達到4282億人民幣,約合522億美元,在全國大中城市中的排名也由第五位上升到第四位。但是橫濱顯然更勝一籌,其GDP總量1100億美元,高出深圳578億美元,是它的2倍多。
中國有句古話:先胖不算胖,後胖壓塌床。即便是遭遇了2008年的經濟危機,深圳的GDP增長率也超過12%,橫濱則出現了負增長。又繼續歷經十年的積累與沉澱,2016年深圳已取代廣州成為中國第三城,2017年深圳的全年生產總值為22438億元,按照當年人民幣對美元6.5:1的匯率,接近3500億美元大關。
回頭再看橫濱,從2000年後,橫濱的經濟增長用「掙扎」來形容恐怕恰如其分。 2017年橫濱的GDP總量1500億美元,十多年的時間只增加了400億美元,如果考慮到物價因素,幾乎是處於停滯的狀態。
不過,橫濱也並非一無是處。日本泡沫危機後,房地產經濟的泡沫被戳破。日本人踏實下來發展製造業,以橫濱為例,其申請的專利數量、能源消耗在全世界城市中都是比較低的,僅申請專利數一項就超過深圳。橫濱的房價也下降了很多,均價已回落至2.5-3.5萬米/平方。
雄關漫道真如鐵,雖然深圳的經濟總量已經超越了橫濱,但是值得去學習的地方依然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