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熱映的奧斯卡最佳影片《綠皮書》,一部非常棒的電影,尤其是吃雞那段,居然能聞到香味,我以為這是傳說中的5D電影,扭頭發現旁邊一美女捧著全家桶,我很失望,結果等美女把吃完的全家桶扔到一邊,場面直接升級為36D.
OK,到此為止,嚴肅一些,否則這篇內容要變成「綠皮火車」。
這部電影真正讓我不滿意的是中文海報上「綠皮書」三個字的字體,過於粗糙,完全無法匹配這部電影的精良。我又想到國內的很多品牌字體也並不是很講究,包括一些自詡為「高端」的大品牌所用的字體也很草率甚至低級。不清楚這是品牌商、設計製作方和大眾消費者中哪個環節的審美缺失導致的,當然也可能是每個環節都有問題。因此我決定做一個字體吐槽討論系列,分析這些字體的優缺點,並嘗試給出一個更好的解決方案。這個系列叫「字言字語」——「自言自語」的諧音梗,這樣即使沒人看也不會顯得尷尬。第一期就探討一下《綠皮書》三個字。
首先聲明我並不是針對設計這個字體的同行,這更多是相關決策方的問題,畢竟在國內市場很多時候設計師沒有太多的話語權。
看海報:
著名設計師魯迅先生說過:沒有難看的字,但有不適合的字以及不協調的組合。
「綠皮書」三個字的字形與英文原版不同,好在總體風格是適合的。但這三個字放在一起屬於糟糕的字體組合,在這個版式環境下,它們的視覺重心不在同一條水平線上、筆畫也不夠統一,具體到細節:
綠:這個字可能被綠了,隔壁老王似乎是方正家的美黑體。它看起來最尬,明顯的頭重腳輕,不夠雅致(不適合的字),視覺重心比另外兩字明顯低很多(不協調的組合)。「糹」的筆畫都很粗,這部分和美黑最像,除了結構的重心下移,其他差別比較細微。「錄」最上面的兩個橫向筆畫左側末端都比較靠右,導致這部分的重心向右傾斜,同時由於「彐」和「水」的高度比例近乎1:1,使得「錄」看起來像一個站不穩的大頭娃娃,並不符合傳統的正體書寫審美,在這樣的比例下,上部的「彐」又因為筆畫少且橫畫細,顯得空曠;而下方的「水」由於筆畫多,空間擁擠(兩個小點被擠成了鬥雞眼),這感覺倒像是《阿麗塔:戰鬥天使》裡的世界設定。
海報字體與方正美黑簡體對比 字樣來自方正字庫官網截圖
「皮」字最大的問題在於上部分的「乛」位置太高,而折過的部分又太短,整體看上去好像一個人「皮」完了之後,挫傷了脖子,正在做牽引,對比下圖感受一下。
「書」字還不錯,我喜歡「𠃌」的處理,雖然像一把鐮刀,但我認為整組字最有特點的筆畫就在於此,它可能是從「皮」字的「丿」移植過來的,可為什麼「綠」字的「亅」沒有這樣做?「書」字不好的地方在於「丶」,似乎設計成了一支鵝毛筆,想要起到「點睛」的作用,暫且不探討它是否小了些,僅說「鵝毛筆」這個元素,它的出現似乎有些隨意了:鵝毛筆是18世紀以前、阿拉貢們使用的書寫工具,在這裡既不呼應時代(故事在1962年),也不呼應情節(影片中沒有出現鵝毛筆,雖然主角有寫過信,但用的是鋼筆),僅僅是因為名字叫「綠皮書」所以要搭配一支有歷史感的筆?那應該叫「羊皮卷」才對。
綜上,考慮到這部電影拿下了金球獎和奧斯卡,這個中文字設計差不多可以拿金酸梅了。
再看英文的原版字體:
英文GREEN BOOK使用的是Avenir Next的超細體,它的前身是Avenir,1988年由弗魯提格設計(Adrian Frutiger,神級字體設計師),2004年弗魯提格大神又與日本字體設計師小林章先生合作,將Avenir數字優化並加入新的字重,命名為Avenir Next。Avenir Next雖然是具有現代幾何特徵的無襯線體,但因為字母寬窄不一,有著典型的古羅馬碑文字母比例,所以呈現出一種現代的莊重、雅致感,這還是比較符合影片的感覺。個人認為不好的方面是「GREEN BOOK」的排布太過緊湊,導致「G」和「O」中間的空白區域(字谷)顯得空曠突兀,如果間距寬鬆一些,會抵消這種感覺(中文版的GREEN BOOK由於降為次級信息,所以變小,間距極為寬鬆,就不會覺得「G」和「O」很跳)。至於為什麼原版英文要排的這樣緊湊,可能也是出品方希望「logo要大」吧。
古羅馬碑文
最後,我花1小時時間優化這個中文字形,並給它加了雞腿,似乎好了很多。
我給自己訂了兩條修改原則:
1-儘量按照原中/英文形式設計;
2-只花1小時,無論最終的效果是否完美。
優雅的吃雞,也要優雅的設計。
抱歉,放錯了圖。。。
最後的最後,回想到肯德基全家桶,所以下周一的《字言字語》討論一下「漢堡王」的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