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這篇文章之前,請先回答一個問題:
你知道在全世界各個國家的電影工業體系中,有哪兩個國家是自始至終都堅持貫徹「導演中心制」的嗎?
答案是中國和前蘇聯。
是不是和你猜得不一樣?
而事實上,由於前蘇聯在上世紀90年代已經解體,中國是當前世界上所剩的唯一一個全面施行導演中心制的國家了。在之前的一篇文章裡,我寫過導演中心制的科普,如果想了解相關的概念,請點擊下面這個連結。
這是連結
為什麼我說李安不是一個作者型導演
讀者一定會質問,這個結論是從哪裡來的?你是不是在胡說八道?
朋友,我在這個行業裡有十年的工作經驗,並且在寫每一篇文章之前都有充分的組稿準備,以保證每一個知識點的嚴謹性。所以如果你想了解這個答案的出處在哪裡,當然是我國電影局的官方解釋啊。
看到這裡大家可能覺得眼睛已經瞎了,別急,這只是本文的導語部分。心細的讀者一定會發現,這段論述出現在「製片主任」的名詞解釋下面,我用紅筆標記了出來。你們肯定要問:「不是說解釋中國和前蘇聯的導演中心制嗎?為什麼話題跳到了製片主任上面?它又和中國影視行業的體制有著什麼樣的關係呢?「
不要覺得我囉嗦,這些內容都非常重要。而為了把整個概念和中國電影的管理體系講清楚,我必須要先講明白製片主任是怎麼回事。
在我這些年的工作中,我發現身邊的從業者除了埋頭幹活,幾乎都不會去思考行業本身的問題,以及我們所處的環境正在經歷一個什麼樣的變化。其中最典型的一個誤區,就是製片主任這個略帶神秘感的職位到底是幹嘛的,以及,它跟製片人,執行製片人,執行製片,製作人,這一大堆名詞放到一起的時候,區別是什麼?
隨便一搜百度,就會發現相關問題多如牛毛,但沒有任何一個回答是正確的。
百度百科上的名詞解釋是從電影局官網上爬下來的。而相關問題通常都是熱愛影視行業的小朋友在網上的提問,但回答他們提問的人裡面也沒有任何專業人士。
隨便瀏覽一下這些問題會發現,圈外人對於行業內部的想像通常充滿了趣味性,不僅異想天開而且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
但更嚴重的問題在於,即便是對於圈裡人,99%的從業者也根本不知道製片主任應該是幹什麼的。我隨便找了三部公映電影的片尾字幕(為了避免惹麻煩去掉了具體的人名),大家可以看看字幕中製片組的職位有什麼不太對勁的地方。
注意到了嗎?製片主任的英文翻譯隨機出現了三個不同的版本,我這裡不是在吹毛求疵地挑剔英語翻譯的問題,而是每一個職位的責權利描述非常混亂。比如在圖片二中,製片主任被翻譯為Production manager(它的英文manger應該是打錯了),而現場製片被翻譯成Unit manager;但圖片三中,製片主任被翻譯成Unit production manager,相當於圖片二中的現場製片,而執行製片被翻譯成了Production manager,相當於圖片二中的製片主任。再來看,圖片一當中製片翻譯成Assistant production manager,按照圖片二的定義,要麼就是製片副主任,要麼就是生活製片助理;而按照圖片三的定義,則是助理執行製片。
讓我喘口氣休息一會兒,因為打完這段字真的非常累,不僅你們感覺眼花,我自己也仿佛憋著氣說了一長串的繞口令。要注意的是,我隨機選取片尾字幕的這三部電影,全部都是2019年發行的。這是2019年,不是1999年,國人的平均英語水平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已經越來越高,翻譯早就不是個問題了。而且就算找不到翻譯公司,谷歌、百度、搜狗、有道、訊飛都能提供非常準確的人工智慧翻譯服務,為什麼還會出現這麼混亂的情況呢?
唯一的原因就是,這些中文名稱在英文裡本來就找不到對應的職位——這也就是我編寫這篇文章的核心主題了。
當然,關於製片管理體系、影視行業的組織架構分析、中國和好萊塢workflow的優缺點比對等等,都是些非常宏大和複雜的命題,既涉及到影視核心技術又涉及到企業管理和微觀經濟學的基礎知識。讀者看到這麼多亂七八糟的近似詞彙肯定一頭霧水,我也不可能在一篇簡單的文章中把所有的問題都講清楚。所以今天我們只說製片主任這一個概念,關於其它的知識點我會在未來的文章中陸續更新。
製片主任這個詞誕生於上世紀50年代。新中國成立之後為了在輿論戰場上與敵人鬥爭,建立了以中央新聞電影製片廠、八一電影製片廠為代表的一系列國有電影製片廠,我們在老電影當中能夠看到當時各種各樣的標誌。那個年代條件最好的製片廠其實是長春電影製片廠,因為它的前身是東北電影製片廠,是從日本人手裡接管的,比日本本土的電影工業還要發達。而那些讓我們引以為傲的《大鬧天宮》、《黑貓警長》、《葫蘆兄弟》等國產動畫片,皆出自於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而它其實是東北電影製片廠的卡通部,從東北遷到了上海而已。
當然,在高層眼裡,輿論戰也是戰場嘛。所以導演就相當於戰場上的指揮官,專題片的導演差不多是連長,電影導演大概就算是團長,而製片主任則是派到導演身邊的「政委「。就像電影局官方詞典裡寫的那樣,它既要抓生產,分配國家預算;又要抓思想,保證戰線統一。在電影生產上,我們施行的是導演中心制,導演想拍什麼自己報給廠裡,因為我們沒有西方資本主義剝削制度下的」製片人「,所以不需要考慮盈利,廠裡的資源都是按需分配的。
而這個體系一直沿用到2000年以後,隨著國有製片廠紛紛倒閉,市場化的改革逐漸也降臨到了影視行業。但是大家要注意一點,我們改革開放是從1979年開始的,到上世紀90年代絕大部分行業都開始走向市場化,唯獨影視傳媒行業的市場化進程非常非常晚,到今天為止也不過就十幾年。其中北京電影製片廠在1999年按照國家指示進行了股份制改革,這是最早的,而晚的則是多晚的都有。比如八一電影製片廠出品的最後一部作品是馮小剛的《芳華》,那就是前幾年的電影啊。去年農業電影製片廠合併到了中央新影集團,大概算是最後一個取消政府全額撥款的單位了。但是中央新影集團還保留了中央新聞電影製片廠的一部分生產體制,是半市場化的。
看完前面的歷史闡述,相信大家就能理解製片主任這個詞為什麼在英語中找不到對應的翻譯了。因為它是國有製片廠時代的職位,市場化以後就不存在了,體系根本不一樣,當然沒法翻譯了。但問題在於,當代的劇組裡怎麼還會有製片主任的存在呢?
尼古拉斯凱奇曾經主演過一部叫做《戰爭之王》的電影,影片中他飾演了一位國際軍火走私商,而他人生中最大的一次交易是什麼呢?是跟俄羅斯人低價買下了大量軍火,倒賣回美國大賺了一筆。
這個情節大家還有印象嗎?每次我跟朋友講「國有資產流失「這個概念的時候,都會引用這部電影。因為隨著冷戰結束和前蘇聯截體,軍工廠裡的槍械和子彈變成了廢銅爛鐵。但是俄羅斯內部自顧不暇,沒人去管這些破事,所以廠子裡就有些膽大聰明的高層,把這些資產低價轉賣。像這樣利用自己公權力的行為,在計劃經濟轉軌市場經濟的階段都層出不窮,前蘇聯有,我國當然更多。倒賣軍火是一個特別明顯的行為,但有些牟利的行為沒有那麼明顯,就比如我們在2000年之後出現的影視行業市場化。
如果你在那個時代有一筆錢,想投資到影視上,比如拍個電影或者拍個綜藝節目什麼的,整個行業是不匹配的,因為所有的資源都控制在逐漸衰落的國有製片廠手裡。比如攝影、錄音、燈光這類從業人員,以及攝影棚、轉播車這類重資產。就像《戰爭之王》中反映的那樣,離這些資源最近的就是那些廠子裡的製片主任,因為他們直接負責生產,巧立名目就可以把這些資源拿出來,你的錢則是揣進自己的兜裡——這是一種情況。另一種情況更惡劣,國有製片廠股份制改革以後,國有資本依然還是照常投入到行業裡繼續生產內容。但這個時候很多人都開了竅,而財務監管力度又不足,所以很多國家級項目中出現了嚴重的職務貪腐行為,說白了就是拍一部電影有一半錢裝進了製片主任的兜裡。
大家不要覺得這是離自己很遠的事情,中國第一個公開站出來呼籲打擊影視行業貪腐的人是著名導演陸川。他在《南京!南京!》的幕後紀錄片當中,痛斥了自己親眼所見的各種貪汙。那部電影是2009年上映的,也不過就是十年前的事情,這段採訪我經常能在社交網絡上看到別人轉發。但大家都是當成段子看,覺得滑稽好玩,「不就是製片黑錢嗎?跟我們有啥關係?「
跟你們當然有關係,因為我國拍電影用的都是納稅人的錢,你的錢沒有用在藝術創作上,而是進了製片主任的腰包,難道你不覺得憤怒嗎?
不僅你們憤怒,國家也是憤怒的。所以在這些年的改制過程中,製片主任這個職位已經砍掉,並且製片組已經不再直接管錢了,而是設立了獨立的財務部門。現在的劇組當中引入了很多好萊塢的管理理念,越來越像正常的公司流程,有會計和出納去負責帳目。只不過,在體系融合的過程中會有很多不適應,也會出現很多概念上的盲區。比如現在的電影staff裡面標註的那些製片組成員的職稱非常混亂,責權利自己都搞不清楚,以後再給大家慢慢講。而製片主任則是一種慣性的稱呼,這個稱呼本身就是錯的。他們實際上做的工作早就不是製片主任的工作了,正確的翻譯應該是Line producer,也就是好萊塢概念裡的製作統籌。
製作統籌負責的是劇組各部門的工作協調,包括前期拍攝和後期製作的全部流程都要管,任務繁重而且需要精打細算地節省預算。如果是放在現代企業管理的概念中,有點像是HRBP,也就是人力資源業務合作夥伴(HR BUSINESS PARTNER),又被稱作人力資源顧問。
下面這張圖非常清晰地展示了Line producer的職業定位
看到這裡,相信每一個讀者的概念都清晰了。這幾年隨著影視行業市場化的進程,越來越多人認識到改進組織架構的重要性,把現代的企業經營理念引入到影視行業中迫在眉睫。尤其是大部分劇組當中,無論規模有幾百人,你會發現幹活兒的永遠就是前面那二十幾個人,就跟傳統國企那些臃腫無效的部門一樣尾大不掉。尤其是製片工作的改革,需要引入高學歷高智商的人才,而不是那些烏煙瘴氣的劇組混子。在上面引用的那張圖中,我們可以感受到製片在好萊塢是多麼重要的一個工作,而國內要想真正實現工業化,首先在製片管理上就是個門檻。希望未來有更多的製片朋友認真地研究英文資料,不要再使用「製片主任「這個舊時代的稱呼,並且能夠湧現出更多優秀的製作統籌。
最後還是要囉嗦一句,中國影視行業很亂,騙子很多,其中最常見的騙子就是自稱「製片主任「的人。如果你生活當中遇到一個自稱製片主任的傢伙,號稱自己認識XX領導,能幫你的片子過審,或者能給你的劇本找錢,要不就是認識XX明星大腕,能帶你上位帶你飛。這時你一定要問他:」請問您是哪個製片廠的主任?「這時候有兩種可能:一種是他根本沒有做過主任,只是冒充國家公務員為自己牟利。這就好比一個哥們跟你說他是某領導的司機,跟領導關係很好,能給你鏟事兒,九成九是騙子。另外一種可能是他很早以前確實做過主任,只不過很早就下崗了,一直還拿這個title為自己牟利,所以還是騙子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