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吳亦凡在紀錄片《時代我》中的回應,Auto-Tune再一次進入了中國觀眾視線的,對辨別力較弱的大眾而言,這項實際早已深入音樂市場的技術,依然像未經備案的食品添加劑或蒙蔽耳朵的作弊戲法。
但對於Auto-Tune而言,被大眾熟知,更多的人是作為「觀眾」,而不是「聽眾」。
一篇對Auto-Tune發明者Andy Hildebrand的採訪(文章名為《How an Oil Engineer Created Auto-Tune and Changed Music Forever》),多少還原了這項技術工程的真實一面。
技術介入音樂創作這個概念更比Auto-Tune的出現早太多,修正或說潤色聲音的歷史不亞於錄音。早在Auto-Tune之前就有Talkbox、Vocoder Robert Moog在初代Talk Box的基礎上進行改良,創造出Vocoder,可以幫助演繹出豐富的人聲效果,並在Disco和Funk音樂中廣泛使用)等調節音準的技術,但Auto-Tune確實在整個音樂文化顯示出了難得的持久影響力和全球滲透性,其與眾不同之處在於先進的數位訊號處理算法。
有著伊利諾州大學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數位訊號處理專業)博士學位的背景,Auto-Tune的發明者Andy Hildebrand將專業用於石油探測行業,並創立了公司。作為一名口味範圍從莫扎特到T-Pain的音樂愛好者,Andy Hildebrand意識到定位地理學數據的數學方法同樣可以應用於音樂領域中音準的修正和調節,於是他建立了Jupiter System(後改為Antares Audio Technology)。
Auto-Tune技術發明者:Andy Hildebrand博士
事實上關於「人聲修正」算不算作弊的爭議從Auto-Tune出現的早期就沒有停止過。傳奇唱作人Jimi Hendrix在60年代的採訪中就曾直言不諱:傳統藍調與新式藍調的區別在於「電」, 可見「往曲子裡加電」創作方式的普遍性。回顧auto-tune這項技術的早期應用,一代Diva Cher的單曲《Believe》是全世界首次使用Auto-Tune技術的歌曲,其中機械人工風格極強的斷裂感尚且能透露出一些Y2K美學的腔調。在歌詞「Do you believe in life after love?」中得到了最終升華(據《洛杉磯時報》的Chris Lee說,Cher在1998年的歌曲《Believe》被廣泛認為是將自動調音的機械調式注入了流行意識)。起初歌曲製作人謊稱這臺機器是Vocoder,試圖保密Auto-Tune,但很快這項技術被賣到了全球各大錄音室,並在R&B、Dancehall、Pop、House等眾多類型音樂領域中被廣泛使用。
Cher Effect:自《Believe》之後一發不可收拾的Auto-tune的影響力
國內大眾熟悉的古早R&B(代表人物:Chris Brown、Usher)也不乏深情又機械的年代感;但除了科技感的泛濫,不易被察覺的音調修正對「不插電」的歌曲質感打擊更是毀滅性的。
同很多藝術或時尚潮流一樣,總有這段風潮最火爆的時候。2010年前後的rap是這個技術「發光發熱」的集中陣地,Future、Chief Keef、Quavo完全沉迷於這項聲音修復術,被賦予的「合成音效」幾乎將他們進化成為了仿生人。還記得被T-Pain玩得出神入化的「變音麥克」麼,不同於其他歌手的限度使用,T-Pain把Auto-Tune極端應用到他的整個的歌曲表演中,從而有效地創造了一種音樂和聲樂的混合體。他的音樂不僅融合了嘻哈音樂和流行聲樂,同時更超越了傳統的說唱樂類型。2014年美國Complex Media撰文稱:T-Pain效應的直接結果是,auto-tune毀了音樂,卻拯救了hip-hop。Death Cab for Cutie吉他手Nick Harmer曾直接批判,未來的音樂人都不必磨鍊唱功了,軟體修飾一下就是一代歌神,有了Auto-Tune,人人都能唱在調上。
2012的Ellen Show經典時刻:Ellen生動直觀地展示了電音MIC的妙用
如何以藝術性的方式使用諸如Auto-Tune一樣的技術,以至於不被聽眾認為是貶低了音樂。十個人會有十個不同程度的答案,過於主觀所以無法標準化。在西方音樂的製作、修正、錄製以及播出等方面,技術革新是層出不窮的,Auto-Tune是且只是其中一個。
修正人聲不僅改變了歌曲的創作方式,也影響到了聽眾感受音樂創作的方式。畢竟有些歌手就是憑著不完美的唱功和獨特的聲音質感獨樹一幟的。儘管如此,仍有樂評人承認,Auto-Tune使音樂人更具創造力了。尤其對hip-hop歌手來說,軟體帶來的「奇奇怪怪但可愛」的小裝飾,顯然比修正效果更吸引人。2009年(沒錯,就是Jay-Z在《Death of Auto-Tune》裡「F*** T-Pain」的那年)Lil Wayne 在大熱單曲「Lillipop」中大量使用Auto-Tune裝飾聲線,這首歌在榜單和格萊美的戰績一定程度上彰顯了Auto-Tune的全面勝利。2017年VICE把它評價為Lil Wayne最偉大的單曲,稱這首歌中斷裂的聲線像在講述一個「外星人的愛情故事,聽上去像一場orgy on Mars」。作為一首風格技術單一、歌詞毫無深意的洗腦曲,正是Auto-Tune讓它立體了起來。
三十年代著名爵士歌姬Billie Holiday
除了Jay-Z批評過Auto-Tune帶來的同質化惡劣影響外,美國另類搖滾樂隊Death Cab for Cutie的主唱Ben Gibbard也表達過:「在過去的10年裡,我們看到很多優秀的音樂家都受到了這種類似Auto-Tune技術對人聲的數位化處理的影響,我們覺得受夠了。讓我們真正嘗試讓音樂回歸到它的根源,像一個正常人類一樣唱歌」。
Jay-Z《Death of Auto-Tune》
合作過Justin Bieber、Katy Perry等歌手的錄音製作人Chris 「TEK」O』Ryan的目標便是錄到聽起來自然的聲音。在錄音室時他常會使用Auto-Tune調準歌手的錄音,因為只有如此,歌手們才不會因將精力全部放於唱出最完美的音準,而無暇顧及歌曲的情緒和狀態表達,以及在恰當的時間加入自我的張力。「當聲音或樂器走調時,音樂演奏的情感就喪失了。」對於製作人來講,錄音時兼用Auto-Tune和Melodyne的常見操作,會將歌手從極力唱準音準的壓力中解放出來,從而最大程度釋放歌手音色裡的表達性的情感和個性化的質感。
正如聲音研究學者Owen Marshall所觀察到的,對於Auto-Tune的製造商來說,該項技術設計的目的是通過改變歌曲的音符頻率和長度而將聲音提升到標準水平,從而以一種被認為是通用的情感語言來流暢地表達出其歌曲該有的情感。
多種多樣的爭論表明,當你用Auto-Tune強化音樂風格和增添細節的時候,它就像濾鏡中自帶的小貼紙一樣討喜;而Auto-Tune作為實力不夠、技術來湊的歌手的遮羞布時,它就更像入侵審美的美顏APP。科技的存在向來有它固有的兩面性。Auto-Tune和「電」在流行音樂中的應用,就正像CG技術在電影製作中一樣。新事物的出現總是一定程度上會對傳統的創作方式造成擠壓,這時候鑑別優劣的責任就被交到了聽眾手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