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紀錄片:對生命的影像書寫,要警惕什麼?

2020-11-19 騰訊網

醫療是一個與人類社會相生相伴的話題,人類社會的發展史一定程度上也是一部由疾病書寫的醫療史,它構築著人類社會的集體記憶,是不可磨滅的歷史印跡。邁入新世紀以來,物質水平的進步使人類愈發關注健康問題,同時也帶來醫療題材文藝作品的繁興,其中,紀錄片由於具備表達社會現實的透視功能與承載集體記憶的文獻功能,格外適合作為醫療這一話題的敘事載體。國內醫療紀錄片在近五年內經歷了興起到興盛的蓬勃發展期,數量與質量都呈現上升趨勢,其中不乏精品。那麼在醫療場景下,當前醫療題材紀錄片主要表達了哪些訴求?其中又有哪些傾向值得我們警惕呢?

原文 :《醫療紀錄片:生命經驗與情感體驗的影像書寫》

作者 |安徽大學新聞傳播學院 羅鋒/教授 王巖/博士生

圖片 |網絡

從個體敘事出發的感性價值訴求

紀錄片呈現的主體向來是「人」與「關係」,「人」的主體性意味著其註定無法與情感剝離開來,醫療紀錄片一定程度上是作為情感符號化的外在表現形式而存在。在情緒價值已然成為這個社會最具「煽動性」的價值屬性時,文藝作品訴諸情感便成為了一種有效的加強與觀眾之間聯繫的手段。而這種關於情感美學的考量,在醫療題材中往往是通過個體敘事實現的。

醫療話題向上關乎人類社會的發展,向下則涉及每個個體的命運,對其討論可以從或大或小的維度展開,但事實上相較於宏大敘事,個體敘事更受醫療紀錄片的歡迎。這是由於宏大敘事容易忽略對個人的故事與情感的關注,而這些都是更能帶來情緒價值的內容。作為一門關於真實的藝術,紀錄片在真實的底色上更強調對「人」的關注,在敘事進程中融入對個體的講述,其中最突出的表現即將其置於多維的社會關係之下,多向度的個體敘事不僅建構了豐富立體的人物形象,而且更易形成引發共情的集體記憶。紀錄片的吸引力與強烈的情感體驗亦由此產生,這在《生門》和《人間世》當中體現得尤為明顯。

《人間世》在情感維度上的勾畫堪稱當前醫療題材紀錄片中的典型。這檔以醫院為拍攝地點,通過展現醫患雙方面臨生死、病痛時的抉擇與行動,表現人世百態的紀錄片,在第二季第五集《抗癌之路:癌症的黑匣裡仍有微光》中,以一整集的篇幅記錄一位乳腺癌患者閆宏微的心路歷程。影像以沉穩的敘事基調,講述了她和家人、醫護以及每個支持者之間的故事,力圖呈現一個與疾病、命運不懈抗爭的女性形象。貫穿在閆宏微故事當中的是她的信念和意志,是她對於生命的理解和感悟。這些飽含深刻情感的內容更能抵達觀眾的心靈,也更能與觀眾內心產生呼應。

醫療紀錄片以影像的手段記錄著患者獨特的生命故事與生命回憶,這些回憶飽含著他們對人間煙火的眷戀。這些書寫生命密碼的紀錄片也使得每個觀眾成為敘事的潛在參與者。藉由影像,觀眾得以感受故事中的人物情緒並反思自己的人生。在這種從個體故事出發、訴諸情感價值的敘事模式下,敘事進程的每個參與者都緊密連結,這成為醫療紀錄片構築命運共同體的重要手段。

從技術維度出發的理性價值訴求

以真實為原則的紀錄片儘管需要創作者具有非凡的想像力,但當影像講述人物、時間和歷史時,非虛構敘事手法使其尤為適合講述理性內容,與生俱來的文獻價值是其它任何劇情片都無法比擬的。由BBC出品的《地球脈動》《生命的故事》與《行星》等科技紀錄片備受好評便可見一斑。

雖然醫療紀錄片突出醫學的情感屬性,但我們必須認識到,在更廣闊範圍內,醫學是一個更偏向理性的話題。因為,一定程度上,醫學是一門強調絕對技術理性的學科,對工具的依賴使得「技術」在醫學的演進中起到了決定作用。但醫學本身極高的專業性造成大眾對醫學領域的疏離感與陌生感,而醫療紀錄片則以形象生動的影像手法呈現極為專業且又略顯晦澀的醫學知識,這不僅深化了觀眾對醫學的認知,還促發了整個社會關於疾病診斷與醫療救助的深層思考。對全人類的醫學事業發展而言,醫療紀錄片無疑是一份極為珍貴的影像檔案。

以2019年央視播出的國內首部全景展現人類與疾病抗爭的紀錄片《手術兩百年》為例,該片並非面面俱到,而是從醫學外科發展史來透視醫學發展的整體脈絡。影像在對歷史進行回溯的基礎上,深刻展示醫學的艱難前行和醫者的不斷求索。敘事上,《手術兩百年》的典型特徵表現為兩點:其一,影像的敘事聚焦在醫學發展史上那些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外科案例;其二,以生動形象的視覺修辭對深奧的醫學理論進行轉化,從而拉近與觀眾的距離。相較於之前的醫療題材紀錄片,《手術兩百年》呈現出更為寬闊的國際化視野,在文字之外,極好地詮釋了紀實影像是如何成為有效的關於歷史和集體記憶的書寫工具,又是如何成為承擔起觀照全人類使命的視覺載體。

如果說《人間世》《生門》等作品讓我們看到了醫療題材紀錄片訴諸感性帶來的人與人之間的情感勾連,那麼,《手術兩百年》則讓我們看到了醫療題材紀錄片訴諸理性而帶來的在敘事視野上擴展的可能性。這種國際化視野的踐行,不僅有利於增強紀錄片的視覺表現力,也是中國紀錄片參與國際競爭時的重要基礎。

醫療影像中潛在的敘事陷阱

文藝作品領域常年存在著一個問題,即某一題材的繁興背後往往隱藏著危機和困局。醫療題材紀錄片也是如此,在近五年的迅猛發展情勢下,已然累積了不少矛盾,除了突出的數量與質量發展不均衡、同質化傾向嚴重之外,最值得警惕的則是,醫療影像因過度沉溺於後現代敘事陷阱而導致紀錄片本質屬性的迷失。

無限的賦予情景再現合法性、追求戲劇性為目的的後現代敘事邏輯,一直強調紀錄片對直接電影手法的超越。這種追求不僅僅是理念使然,很大程度上更是出於對觀眾口味的迎合,正是這種迎合導致了劇情片敘事手法對紀錄片敘事造成幹擾和影響。情景再現手段頻繁使用,紀錄片大片化、奇觀化、景觀化現象愈演愈烈,然而真實本應是紀錄片永恆的底色,而這種對後現代敘事手法的無限推崇,帶來的往往是影像與事實的割裂。騰訊視頻出品的紀錄片《風雲戰國之列國》飽受爭議的原因便在於此,通篇使用情景再現的手法已然掉入敘事陷阱,已經對紀錄片的合法性構成挑戰。

在這樣的語境下,尤其是醫療題材紀錄片更在乎對個體生命經驗和情感體驗的強調,這種訴諸情感價值的敘事邏輯也無可避免地出現了這種傾向,因而更容易陷入過度追求「故事化」的敘事陷阱。這種故事鋪陳手法往往帶有強烈的「再建構」意味,難以做到對現實的還原,通過前期拍攝的有意選擇與後期有意識的剪輯以達到引導情緒之目的。於是,創作者對真實的「闖入」最終令紀錄片鏡頭感、刻意感十足,進而喚起了觀眾劇情片般的觀感。

愛奇藝2020年初推出的紀錄片《中國醫生》便遭到了類似的質疑。過於柔和的濾鏡、電影化的鏡頭處理以及突出人物的選取,使得其不可避免地產生了與現實的距離感,而這正是沉溺於後現代追尋的敘事陷阱所帶來的後果。

1949年國慶大典前夕,中方與蘇聯攝影隊聯合攝製了兩部紀錄電影《中國人民的勝利》和《解放了的中國》,在其基礎上重新製作的《彩色新中國》於2019年國慶期間播出,引發輿論的強烈關注。

這樣一部尊崇紀錄片古典敘事手法的紀錄片,能在時隔70年後仍舊激起大眾的觀看興趣,不僅在於它記錄的是新中國的偉大時刻,更在於其對現實的介入與記錄真正做到了對現實的客觀記錄,而非刻意地以劇情片的敘事來迎合受眾的審美取向。

紀錄片的價值在於同社會現實建立一種索引關係,脫離現實、片面追求敘事手法的創新,掉入後現代敘事陷阱中,會使得紀錄片迷失本質。無論之於紀錄片本身還是這個時代,這都是值得警惕的。

[本文系國家社科項目《新世紀以來中國題材紀錄片國際傳播的國家形象構建及效果研究》(17CXW034)階段性成果]

文章原載於社會科學報第1703期第6版,未經允許禁止轉載,文中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相關焦點

  • 「講好中國故事的影像書寫」——安徽紀錄片創作的回顧與展望研討...
    11月7日,由安徽省文聯和安徽廣播電視臺聯合主辦的「講好中國故事的影像書寫」——安徽紀錄片創作的回顧與展望研討會在合肥舉行。、研究院所、紀錄片協會、省市廣播電視臺的優秀紀錄片從業者出席研討會。與會專家圍繞徽派紀錄片的歷史與現狀,提升徽派紀錄片品質與實力、推動徽派紀錄片高質量發展、成為全國性文化名片並登上國際舞臺進行深入研討與交流。
  • 《中國醫生》戰疫版:用紀實影像書寫時代英雄史詩
    導讀 近日,由愛奇藝、樂正傳媒、健康報社聯合出品的紀錄片《中國醫生》戰疫版熱播,引起廣泛關注。該紀錄片將個體敘事與宏大敘事巧妙結合,以鏡頭語言記錄時代英雄,書寫英雄史詩,留下了一線真實的抗疫影像檔案。
  • 《講好中國故事的影像書寫——安徽紀錄片創作的回顧與展望》紀錄...
    ,有效提高紀錄片創作質量,11月6日上午9時,由安徽廣播電視臺紀錄片中心、安徽廣聯紀錄片工作委員會聯合主辦的《講好中國故事的影像書寫——安徽紀錄片創作的回顧與展望》紀錄片創作講座在合肥天鵝湖大酒店舉行。
  • IDF學術·訪談 | 用影像書寫介入現實(下)
    前文回顧:📎IDF學術·訪談 | 用影像書寫介入現實(上)用影像書寫介入現實——讓-米歇爾·付東專訪       2003年,紀錄片導演王兵憑藉拍攝長達4年之久、時長9小時的《鐵西區》一舉震驚歐洲電影界,在墨西哥城國際現代電影節
  • 架生命「金舟」 用影像紀年
    1530餘部作品,200餘個獎項,無論是從徵集作品的數量,還是評審頒發的獎項,「金舟杯」2020全國衛生健康影像大會均打破了健康報社舉辦全國衛生健康影像傳播活動5屆以來的紀錄。踏進數字新時代,越來越多的人成為了影像締造者。衛生健康領域蘊含的豐富而精彩的生命故事,與生俱來地具備有影像傳播的表現力和生命力。
  • 上海出品紀錄片《生命·方艙》為生命方舟留下影像志
    上海出品紀錄片《生命·方艙》為生命方舟留下影像志 2020-04-10 11:58:00來源:文匯報
  • 上海出品,紀錄片《生命·方艙》為生命方舟留下影像志
    方艙醫院,在疫情阻擊戰中,這個名詞對於全國人民已是耳熟能詳,被大家稱為「生命的方舟」。可關於方艙醫院是如何運行、其間的醫護人員如何工作等具體細節,許多人可能只知其一。4月8日22時,東方衛視播出了紀錄片《生命·方艙》,將武漢的方艙醫院從決策、收治、運維到休艙的全過程帶到觀眾面前。
  • 紀錄片《生命·呼吸》今晚東方衛視播出
    > 4月8日武漢「解封」,東方衛視播出紀錄片《生命·方艙》,紀錄片及其衍生短視頻在網絡播放量突破百萬,同時在微博等網際網路平臺獲得了網友廣泛的關注和好評。
  • 影像與影響:探尋經典紀錄片的力量
    在萬物皆媒、影像為王的當下,儘管視聽文本類型繁多、形態各異,但紀錄片因「真實」特質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在中國紀錄片發展史上,大量經典作品記錄時代發展和社會變遷,產生了巨大社會影響力,集納成有聲有色的影像檔案。一部稱得上經典的紀錄片,除了具備「思想精深、藝術精湛、製作精良」的共性之外,還因題材與類型的不同,在觸動觀眾的手段與方式上各有側重。
  • 《用生命書寫的希波克拉底誓言》
    原創 裴剛 雅昌藝術網泰康同濟(武漢)醫院巨幅壁畫《用生命書寫的希波克拉底誓言》2020年7月14日,泰康同濟(武漢)醫院巨幅壁畫《用生命書寫的希波克拉底誓言》在線發布會舉行。
  • 醫療紀實節目:源自真實記錄的生命敬畏
    這些紀實節目,或通過紀實觀察的方式呈現內容,用故事作為切口展現人們面對生命的態度,或借迴環結構的劇構方式,在現實採訪與史實資料的建構下,理性冷靜地呈現某些垂直醫療領域的變化。雖然呈現方式、敘事視角等有所差異,但醫療類紀實節目最終都通向相同的出口:對科學的探索,對生命的敬畏。
  • 紀錄片《中國》的「靈魂」:闡釋中華文化根脈的影像大歷史
    隨著時代的進步,新時代的歷史學家需要有新時代的史學擔當,以前用筆書寫歷史,但當影像發展到今天,我們需要用影像著史。我們最為熟悉的影像史學的手段應該就是紀錄片了,用紀錄片的形式呈現歷史、講述歷史,是科技帶來的成果。
  • 紀錄片《生命·呼吸》展現生命的...
    5月12日是國際護士節,今天22點30分,紀錄片《生命·呼吸》將在東方衛視與觀眾見面這也是繼武漢「解封」推出《生命·方艙》之後,「生命」系列第二部紀錄片。該片以呼吸為題,把救治危重症病人這樣專業性很強的醫療過程,融合進了普通人最熟悉的呼吸行為中,讓觀眾能清晰地理解醫生們複雜的專業術語和治療方案。 與《生命·方艙》一脈相承地採用了多視角口述的方式和敘事的情景,《生命·呼吸》把武漢危重症病人收治的兇險展現在了觀眾面前。
  • 「化身」影像:哈佛感官民族志實驗室的紀錄片嘗試 | 凹凸觀察
    導言:今年7月份在青海西寧,作為FIRST青年電影展紀錄片單元的初審評委,我、齊博還有宋婷曾與「凹凸鏡DOC」的主編沙丘一同討論今年FIRST選片的困難以及中國青年紀錄片作者所面對的現實境遇。 平民化的影像技術革命為我們帶來了一個「影像寫作」日趨平常和自由的時代,這本應是獨立紀錄片作者和先鋒作品萌生的沃土,但是從影展選片所看到的,卻是與想像大相逕庭的現實。
  • 中國首部抗癌主題醫療紀錄片,癌症患者與家屬一定要好好看看
    當生命與癌症不期相遇你會做出怎樣的訣擇?9月28日,由優酷和中國人口宣傳教育中心聯合出品的,我國首部以抗癌為主題的醫療人文紀錄片《生生》正式上線。該片以16個癌症患者為核心拍攝對象,記錄了以家庭為單位的她們與癌症抗爭的真實故事,用影像的方式帶領觀眾觸摸生命中最真實、最掙扎卻也最有力量的「重要關頭」,讓人不禁重新思考生命的意義與價值。該片也被網友稱為「是一部離死神很近的紀錄片」。
  • 豆瓣開分9.7,醫療人文類紀錄片再樹新標杆|《中國醫生》戰疫版
    樂觀開朗的男護士、無私奉獻的志願者、接送醫護人員上下班的巴士司機、醫護人員住宿酒店的服務人員......紀錄片用平實但動人的筆觸刻畫出抗疫相關人群的群像。追隨影像的記錄,觀眾也成為《中國醫生》戰疫版的參與者和見證者。曾經的艱難與當下的平靜形成鮮明對照,紀錄片數次激發受眾對一線醫護的感恩與敬佩,也使其生發出情感共鳴與向心力。
  • 忍著「痛苦」去拍攝,醫療題材紀錄片是課堂,更是人生
    然而,「人性的光輝是很奇怪的,當你遭遇困境的時候,當生命遭遇懸崖的時候,才會看到生命力的存在」。死亡,不應該是諱莫如深的話題,而是我們每個人都需要接受的「生命教育」中的一課。醫療紀錄片正在帶我們踏入這間課堂。在生死邊緣救人的醫生,他們的世界是怎樣的,普通人很難完整看到。而這些醫療類紀錄片就為我們推開了解醫患關係的一扇門,在整個社會層面,也起到了媒介溝通的作用。
  • 《中國醫生》溫暖人間世之後,醫療紀錄片要火了嗎?
    但《中國醫生》不是國內第一部「網紅」醫療紀實節目。近年來,已經有大量此類作品聚焦醫療行業,以《生門》《人間世》《生命緣》為代表的高口碑紀錄片,這些作品不但讓大眾了解到了中國醫生的怕與愛,更展現出一幅醫院中生老病死背後的人間浮世繪。
  • vivo開啟影像之旅《生命的1/2》紀錄片發布
    vivo在發布會開始為我們播放了一段名為《生命的1/2》的紀錄片。在紀錄片中,記載了諸人一同去青海湖旅拍的全過程,並分享了他們在旅行全程中使用vivo X50 Pro+的體驗。可以看出這款產品在拍照上還是非常強悍的。
  • 陳傳興:紀錄片是我對世界的另一種書寫和思考
    在剛剛結束的2019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節新聞發布會上,組委會公布了入圍本屆金紅棉優秀紀錄片終評的名單,陳傳興執導的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也榜上有名。作為紀錄片導演的陳傳興,將影像變成握在手中一支筆,透過紀錄片去思考、去書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