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學生們在英雄凱旋的氣氛中退出「立法院」,但這場延續24天的佔領活動帶來的影響並未遞減,各界都在反思這場活動所折射出來的政治、教育、法律等問題,思考其對臺灣未來的影響。
教育民粹凌駕教育專業,教科書愈改愈簡單,教育不追求品質,年輕一代只追求權利,競爭力卻愈來愈弱,一有風吹草動就上街頭,但上臺後什麼能力都沒有。
——臺大教授黃光國
學運不是太陽花,而是罌粟花,後患無窮,因媒體縱容、政客鄉愿、馬英九軟弱、郝龍斌投機、王金平權謀才會造成今天的局面。
——中華統一促進黨總裁張安樂
從海外看臺灣的反服貿運動有很大的反差與感觸。我們不能怪臺灣的年輕人不了解國際情勢,因為,臺灣也有很多政治人物經年累月被鎖或是將自己鎖在臺灣,久而久之,在他們的心中,臺灣就是他們的全世界,他們對臺灣之外的了解已經嚴重跟世界脫軌。
——雲林科技大學教授鄭博文
學生佔領「立法院」行動是場「準政變」,卻贏得很多人的支持。現在臺灣已成為不講理的地方,只有貪腐的、不要臉的人才會贏,只有黑心政客才會贏,如果再這樣沉淪下去,臺灣會變成法西斯。
——電視名嘴黃智賢
他們(反服貿的大學生編者注)的公民教育在李扁體制完成,臺獨是最高道德。
他們是教改後大學生量產10倍、碩士生量產100倍、博士生量產1000倍之後,文憑徹底貶值的世代。
——政治評論員唐湘龍
當孱弱的思想搭載著超高效率的網絡集結力串起被激化的民眾,許多參與者墜入眾星拱月的英雄式幻想之中,不能理性面對問題,更悲哀的是,不懂得尊重——尊重不一樣的聲音。
——大學生林庭亙
如果蔡英文想要收編學運的年輕族群,她必須接收學運的強烈「反中」主張。但如果她想要兼顧民進黨的收復執政權大計,她其實沒有任何走極端或苟且曖昧的餘地,那樣的話,她勢必被成熟族群及中間族群拋棄。這其實也是蘇貞昌選在此時宣布退選的主因:他不想在這裡辛苦收拾學運留下的殘局,卻讓蔡英文在那裡悠閒地坐收漁利,他要逼蔡英文自己出馬清理這片狼藉,面對學運留給民進黨的兩難。
——《聯合報》4月16日社論《學運為「小英號列車」鋪了最後一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