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荷蘭國立博物館布了館內最重要的藏品《夜巡》的高清圖像,448億的像素,0.02毫米的像素間距,將使每一位觀眾看到畫作上每一個微小的細節。
高清夜巡局部
這次公布的高清圖像來源於2019年夏天,荷蘭國立博物館正式開啟對《夜巡》的重大修復項目,並將其命名為「夜巡計劃」。修復前,數據科學家Robert Erdmann帶領的成像團隊對圖像進行了528次的曝光,並以數字拼接的方式完成了最終超高清的《夜巡》。科學家們將以此遠程研究畫面細節,圖像還可被用於追蹤畫作的老化過程。
《夜巡》新發現
在修復的最新階段,當博物館使用掃描儀對畫作進行56次掃描後,發現了許多《夜巡》以往不為人知的秘密。這些在當代看來或重要或不重要的細節,都有助於我們更全面、立體地理解,這幅巨作從哪裡來。
1、羽毛的發現
在背景人物之一的頭盔上,倫勃朗曾經畫上過一根羽毛,但不知為何,在修改過程中,又將其從畫面塗抹掉了。這根羽毛,用肉眼或者用1970年代的X射線都無法看到。但最新的掃描結果表示,它確實被這位天才畫家畫過。
2、倫勃朗使用了有毒的砷
掃描結果還顯示,倫勃朗還使用了一種含毒顏料砷。他用它來表現金刺繡。在17世紀的荷蘭畫壇,含砷的顏料主要被用於靜物中的水果和花卉。但倫勃朗卻用含砷顏料進行人物繪製,這無疑是一種創新。
這些發現如何得來?
博物館關門後,在夜間,技術團隊會先用幾種光照亮作品:普通的光、紅外線、無線電、X射線等。在夜晚進行掃描可以防止光線幹擾。三個不同的攝像機會分別接收不同輻射提供的信息。因為,《夜巡》中,不同的材料會以不同的方式吸收和反射光線,技術人員可以通過攝像機收到的信息將材料區分開來。
除了使用夜市掃描儀,研究人員還將採集作品樣本。當然,在採集之前,研究人員會使用儘可能少的樣本獲得所有相關信息。在這次研究中,採集樣本約為200微米。1微米為0.000001米。這意味著,採集行為不會對肉眼觀察、欣賞作品產生任何影響。
樣本及掃描會告訴我們很多信息:畫作使用了哪些顏料?顏料使用的年代及先後順序為何?作品是按照什麼順序被繪製?哪些地方曾進行過塗改等等。
具體到《夜巡》,目前,研究人員想要通過樣本了解到的信息是:作品很多部分都出現了白霧,這些白霧是塗料化學反應的結果嗎?霧的程度與原始塗料之間的聯繫是什麼?白霧有沒有可能是倫勃朗後來添加上的一層?
知道這些對修復意義重大。因為,如果白色霧都與原始塗料緊密相關,研究人員則不能將其安全清除。如果只是膚淺的,或者是作品完成後自然形成,則可以被安全清除。荷蘭國立博物館預計雖然將於今年6月1日起重新向公眾開放,原本對《夜巡》的正式修復,卻也將推遲到2021年年初。
原文來源於藝術頭條APP,未經授權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