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淘小鋪涉嫌傳銷的消息引爆眾人眼球,然而這並不意外,在這之前,從X集和XX日記到X店、XX生活,前赴後繼。在這裡我可以斷言,淘小鋪不是第一個,也不是最後一個。再來一個X小鋪,依然有人前赴後繼。
在2019年我在X乎寫過一篇文章,標題叫《社交電商火爆之下的危機》,點讚為1,瀏覽也不多。十天前鋪天蓋地的朋友圈力吹淘小鋪,到X乎裡面各種爭辯是否涉傳,拿出來的理由都是些不足讓人信服的東西,如下圖:
鬧了半天,沒有任何一個人,拿出《禁止傳銷條例》中的條款來交流,更不用說如何正確理解和適用《禁止傳銷條例》。另外,淘小鋪和阿里巴巴到底什麼關係?也沒有人去管。
先不扯這些,我把2019年的文章再拿出來給大家分享,覺得有沒有應景?(為了某些原因,特地將原文中提及的具體名字予以修改)。可以這樣講,再隔一年,依然會有類似的事件產生,類似的韭菜瘋長。
序
當前最熱風口之一,莫過於社交電商。
市場有個現象,但凡風口,必然是一窩蜂的跟進。
社交電商如此。特別是導購型社交電商,因為不少平臺的模式設計,採用了類傳銷的方式,裂變快、人數多、銷量大,如果無法抵禦這種模式帶來的利誘,將埋下巨大隱患。
但與傳統電商不同,社交電商以人為中心,始於信任,若偏離初心,也會毀於信任消耗過度。
本文談的社交電商,特指的是上述類型。
(一)迷之399
為什麼不少社交電商如出一轍的推出大禮包模式?甚至金額都類似,399元,八九不離十。
源頭要從處罰大單說起。
社交電商的很多模式,是以利益層級傳遞為核心來實現的快速裂變,而人頭費是不少企業的選項,因為在平臺初期,並沒有銷量起底的情況下,通過將人頭費分層「獎勵」給不同級別的代理商,實現利益傳遞,驅動代理們不斷「拉人頭」實現快速裂變。
這樣帶來的巨大隱患是,代理商可以不用銷售任何商品,僅通過「拉人頭」來實現收益。這樣的發展,會偏離社交電商的初衷。企業很可能不再重視商品的質量,甚至不需要商品。
眾所周知,X集和XX日記,是因涉嫌傳銷,被工商部門予以大額處罰。以XX日記為例,其主要原因是直接收取了99元的門檻費,且無對應的實物商品,這就明顯違反了《禁止傳銷條例》的規定。涉及規模大、純人頭費模式太過,吃到罰單是必然。
為了規避法律風險,社交電商紛紛推出399購買大禮包的模式
這種模式從形式上看,在一定程度規避了法律風險。但人頭費還實際上還是在分配,這部分的人頭費來源,只能從大禮包上考慮。因此,大禮包是溢價的。
這又帶來另外一個問題:體驗者購買了大禮包,發現禮包價值和預期價值相去甚遠,會導致對該平臺信任度嚴重下滑。
但蜂擁而至的代理們掩蓋了這種危機。
(二)紅利期
為什麼會有紅利期的說法?
「自用省錢,分享賺錢」的是社交電商的一大招牌。但當所有的消費者都成為代理商的時候,底層代理商,僅僅只剩下「自用省錢」,而不再有「分享賺錢」的空間。因此,代理們都熱衷於在起盤早期就儘快加入,這樣盤的特點就是,擴展迅速,死亡也迅速,難逃「割韭菜」之嫌。
正常情況下,人口紅利,會更新換代,會讓良好的商業銷售持續下去。但上述膨脹速度,已經極大的高於人口換代消費的速度,不是長久的發展方式。
這一切,恰恰又是引以為豪的「低門檻」即可成為代理商所造成的。長久的模式設計,應該是自用省錢的低門檻+分享賺錢的中門檻構成。這樣的設計,會讓人口換代消費的速度與代理商的發展速度相均衡,長久的保護代理商的利益。
不去保護代理商的信心,只會帶來頭部代理商的快速湧入,而中段代理商的猶豫觀望,尾部代理商的斷崖下滑。
(三)定價問題
銷售定價低,則代理商利潤空間薄;銷售定價高,則消費者復購率低。加之多數平臺模式是多層級傳導,因此需要高利潤來予以支撐。這對選品就有特定的要求:一種是非標品可以滿足,一種是OEM產品可以滿足。
但對於標品,同質化嚴重,競爭激烈,利潤空間不足以支撐,層級傳導後的利潤,已經不足以給代理商帶來動力。
對於這類企業,兩種選擇:一是採用大禮包,用人頭費分配解決代理商的利益問題,二是縮短層級,但往往縮短層級所帶來的增益,也不能滿足代理商的利益,而且還會明顯限制擴張速度。
兩者比較,不少企業選擇了前者,又回到了之前的問題,無解。因此,這部分企業,帶來最大利潤貢獻的,是一大波代理商。但,這一波做完,撤退也快。
結語
社交電商的底層邏輯是分享優質產品,這是最根本的,也是後續利潤再分配的來源。電商平臺魚龍混雜,只有消費者把買到的商品展示出來,看到是真真切切的好東西,而不是從純利益的角度去強行煩擾你的朋友,才能獲得他人的認可,才能經得起時間的檢驗。
現在絕大多數人,都是賺熱錢,賺快錢,賺了就跑的心態。無他,無解。
儘管如此,我堅持認為並做到,不忘初心,方得始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