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塑化自誕生以來便飽受爭議。對於普通民眾來說這是個陌生的詞彙,但待了解之後,又似乎給人一種很「瘮人」的感覺
「哈根斯免責聲明:本次展覽的全身屍體以及人體各部位、器官、胎兒和胚胎來自於中國公民的屍體。這些中國公民的遺骸來自於中國警方,中國警方可能是從中國監獄獲得,無法獨立核實他們是否屬於被關押在中國監獄中被處死的人……」
近日,一則簡短的「免責聲明」在中國網際網路上引發軒然大波,「死亡博士」哈根斯也再次成為被關注的焦點。
35年前,哈根斯發明了生物塑化技術並一手開創了「人體世界」展覽,把人體塑化做成了一門生意。就在十多年前,哈根斯甚至還把一所「全球最大屍體工廠」建在了中國大連。
然而,人體塑化自誕生以來便飽受爭議,從宗教到倫理等方面的批評此起彼伏。而前述「免責聲明」中提到的屍源問題再次引發了人們對人體塑化的新一輪質疑。
免責聲明緣起商戰
事實上,關於人體塑化所需的屍源問題被廣為猜測。多年來,德國《明鏡周刊》等國外媒體多次報導,懷疑哈根斯在大連的工廠使用了死刑犯屍體,但遭到了哈根斯的堅決否認。
此次網上盛傳的「免責聲明」一出現就被一些網友認為是發現了鐵證——哈根斯自己的網站上都承認了。不過,事實卻是:這則「免責聲明」雖然確實存在,卻並非來自於哈根斯,而是來自哈根斯的競爭對手——美國第一展覽公司「人體展覽」網站。
2008年,在美國紐約州總檢察長的要求下,第一展覽公司在展覽官網和紐約展覽現場貼出了這則聲明:「本展覽所展出的中國公民或居民的人體屍體最初由中國警方獲得。中國警方有可能從中國監獄裡獲得屍體。第一展覽公司無法獨立核實你所觀看到的屍體不是來自被監禁在中國監獄裡的人;本展覽展出的人體全身以及人體部位、器官、胎兒和胚胎來自中國公民或居民的屍體。第一展覽完全依靠中國合作夥伴,無法獨立核實這些人體全身及人體部位、器官、胎兒和胚胎不是來自在中國監獄被監禁或被處決的人。」
「如果不是因為哈根斯,不是因為美國ABC(美國廣播公司)的《20/20》節目,就不會有這個聲明。」據當年第一展覽公司的合作夥伴,大連鴻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隋鴻錦透露,2008年2月15日,美國ABC《20/20》節目報導指稱大連鴻峰使用了死刑犯屍體,製成塑化標本後提供給美國第一展覽公司在美國展覽,並以多張照片為證。
隋鴻錦稱,當時節目引發美國輿論狂潮,第一展覽公司的CEO因此下課,紐約州總檢察長威脅關掉展覽,除非掛出免責聲明。
而後第一展覽新上任的CEO在沒有全面了解詳情,也沒有徵求大連鴻峰意見的情況下,迫於重壓倉促地與紐約州總檢察長達成協議,在官網紐約頁面和紐約展覽現場貼出免責聲明。
由於大連鴻峰的屍體來源並非死刑犯而是醫學院校的解剖屍體,所以隋鴻錦認定是被人陷害。兩年後,隋鴻錦找到了在ABC節目中指稱為隋鴻錦工作的匿名證人,哈根斯公司的前員工孫某。「孫某承認自己是在哈根斯的授意下接受了ABC電視臺的採訪,作了虛假陳述。」隋鴻錦說。
2010年2月,大連鴻峰分別在大連市旅順口區法院和美聯邦法院立案,起訴哈根斯生物和ABC電視臺。最終,ABC電視臺和大連鴻峰達成和解,而哈根斯公司被判名譽侵權成立,賠償大連鴻峰公司損失450萬元,賠償隋鴻錦精神撫慰金50萬元。
回應化解屍源質疑
雖然當下流傳的「免責聲明」是4年前的舊信息,但卻成為了人體塑化公司向公眾明確屍體來源的契機。
「沒有,我們提供的塑化標本根本沒有來自死刑犯的,從大連鴻峰建立第一天起,就沒有一具。」在回答媒體提問時隋鴻錦連續用了三個沒有。據隋鴻錦介紹,大連鴻峰公司的屍體來自醫學院校的解剖屍體,它們的最初來源則是「無主屍體」,也就是因為凍、病等各種原因死亡而沒有親屬認領的屍體。
隋鴻錦的這一表態也同與其合作的美國第一展覽公司的公告相一致。在該公司年報和「人體展覽」官網上,屍體來源被描述為:完整的人體標本系來自自然死亡的中國居民。根據中國法律,無人認領的屍體會被送到醫學院用作教育或研究用途,而死者身份、病史和死因都屬於保密信息,無從透露。
「我選擇了誠實公開承認屍體來源是無主屍體,而非像其他機構那樣宣傳全部來自捐贈,他們的宣傳是否屬實我不知道。」隋鴻錦的回答似有所指,因為其競爭對手哈根斯公司公開表示,自己的屍體全部來自於捐贈。
「人體世界」美國分部、德國海德爾堡生物塑化研究所公關負責人蓋爾也同時向媒體強調從來沒有使用過無人認領的屍體或是來自中國監獄的死刑犯屍體。」據蓋爾介紹,人體捐獻項目是「人體世界」的屍體來源。「大部分捐獻者是德國人,人數第二多的是北美。我們只有一名來自中國的捐獻人,我們相信中國人安葬逝者的文化使得較少中國人參與這個項目。」
而據《瞭望東方周刊》2003年關於哈根斯在中國大連建立「全球最大屍體工廠」的深度報導,該工廠每年進口100多具屍體,並製作至少40具完整的人體塑化標本。
不過,隨著2006年中國九部委發布《屍體出入境和屍體處理的管理規定》,哈根斯不能再合法進口來自德國等國家的捐贈遺體,斷了來源,大連工廠逐漸衰落。
西方人對於人體捐贈的熱情從相關的報導中或許可以一窺。
「我個人認為,把自己的身體捐獻給科學,尤其是供塑化之用,是一種對後代最有意義的做法,」北美地區遺體捐獻負責人喬治娜•戈麥斯說,她本人也是遺體捐獻人之一。
來自美國達拉斯的歐文斯曾參加過一些解剖學和生理學課程,「參觀完展覽,我更確定了捐獻遺體的念頭,」歐文斯說,「對我來說,這是對生命的一種讚頌,讓我死後的身體還能繼續為解剖學研究作出貢獻。」
而哈根斯則向他們表示,「我們會根據捐獻者的要求,把他們的身體塑化成指定形態」,而塑化後的遺體則會有一半會用於展出,另一半用於教學研究。
生意背後財源滾滾
「我堅決反對他們如此不尊重人體的做法,他們的展覽純粹是為了商業目的。」正如美國華盛頓喬治敦大學醫療倫理學家卡蘿爾•泰勒所批評的那樣,人體塑化生意確實給哈根斯帶來了源源不斷的利潤。
據悉,哈根斯已經在日本、韓國、奧地利、比利時、瑞士、德國、英國等全球多個國家進行了「人體世界」展覽,幾乎每一次展覽都引起巨大轟動。據國外媒體報導,展覽期間,平均每天有1名沒有心理準備的觀眾當場暈倒。
那些展出的人體標本中有一些被剝去皮膚、解剖,露出裡面的器官;有一些則保存完整,被塑化成為特定姿勢,如籃球運動員的投籃動作,或跑步時張腿闊步的姿態。
此外,哈根斯還喜歡將屍體塑化成奇怪甚至令人瞠目的造型,在一份英文版「人體世界展」宣傳畫冊的封面上印的便是一個手拎自己人皮的男性標本,據說「這是哈根斯最得意的作品」。
據《紐約時報》2006年報導,哈根斯的展覽到那一年已經吸引了超過2000萬人參觀,收益超過2億美元。可觀的收益也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想要從中分一杯羹的參與者——事實上,就在2004年以前,人體標本展覽還是哈根斯的獨家秘訣。
第一展覽公司就是其中之一。作為納斯達克上市公司和全世界最大的展覽公司之一,第一展覽公司擁有一些重量級業務,其中就包括鐵達尼號的打撈和物品展覽。
從2005年起,第一展覽公司開始在美國拉斯韋加斯、紐約和該公司總部亞特蘭大等地長期舉辦人體展覽,門票價格一般為20多美元。
目前,「人體展覽」已逐漸成為第一展覽公司收益的主要來源之一。據南都記者查閱該公司年報後稱,2009年該公司19%的收入來自泰坦尼克,67%的收入來自人體展覽。
原本獨享的人體展覽的蛋糕開始被其他競爭對手分享,哈根斯開始尋求新的財源。有媒體報導稱哈根斯打算在德國東部布蘭登堡州的古本鎮開店,展示其「塑化」屍體的設備以及其各種生物標本。
2011年11月,哈根斯又在網上開了家屍體店,以便那些不願來到這個偏遠的德國小鎮的客戶也能如願買到自己想要的標本。
在網上屍體店裡,一具完整的人類屍體要價7萬歐元左右,軀幹的起價是55644歐元,頭顱則是每個22000歐元。售價還不包括郵費及包裝費。考慮到購買者可能預算有限,哈根斯甚至把屍體切成薄片,每片賣至少115歐元。
當然,也不是人人都能購買屍體,只有那些要把屍體用於研究、教學或做醫療用途,並能提出書面證明的「合格使用者」才可訂購。此外,哈根斯還按照真屍體複製「人體玻璃」,賣給無法買真屍體的人。
爭議不斷法律空白
事實上,哈根斯早在幾年前就打算開店出售人體標本。但由於來自其僱員、那些為其展覽捐獻過屍體的人以及宗教團體的反對,開店計劃不得不推遲。
反對和批評的聲音認為,對死者的身體進行開發賺錢,是對人類尊嚴的褻瀆。
哈根斯的行為引起了德國宗教界的強烈憤慨,他被指責「觸犯禁忌」、「對死者不尊重」。甚至有宗教學者大罵哈根斯,稱「哈根斯的行為與那些食人族沒有差別,和猥褻屍體的變態者一樣可恥。他的動機很低賤,嚴重冒犯了人類的尊嚴。」
而面對這些聲音,哈根斯卻總是辯解稱:「屍體是沒有靈魂的。」
不過也有人對哈根斯表示了支持,認為展覽傳達了科學啟蒙和人體主義的思想,並稱讚他的展品展示了生命的奧妙與意義。
「單從藝術角度看,哈根斯的標本藝術是一流的。有時候科學、藝術就是違背道德的,從達文西時代,關於解剖和屍體的爭論就沒停止過。」
如果說爭議無關人體塑化生意的開展,那麼法律則不然。目前就中國來說,仍存在著相關的法律空白:我國目前還沒有一部統一的遺體捐贈法,只有衛生部和一些地方政府相繼出臺了遺體捐贈條例。
這些條例著重強調的也只是捐獻前的自願程序,而遺體捐獻後的諸多具體操作環節,包括接收站工作人員的培訓、遺體保管、捐獻方和接受方的權利與義務等,還存在許多缺陷和空白。
上海大學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社會學教授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如果一項社會事務事實上處於無人監管的真空狀態,公民的權利就會受到侵害。「即使是無人認領的屍體,也不意味著就喪失了所有相關權利。」
此外,在人體生物塑化器官的銷售立法方面也尚未提上日程,而在國際上,醫用人體標本的進出口在許多國家目前也無明確的立法規範。
或解醫學院校窘境
「這些作品將對醫學教育作出重要貢獻。」哈根斯在回應質疑這樣表示,他認為他的塑化生物標本具有教學價值。而他的這一觀點在某種程度上得到了醫學專家的認同。
「如果你去看病,有兩個醫生在你面前,一個是看錄像出身的,一個是解剖出身的,你願意讓誰幫你開刀動手術?」8月17日,中國解剖學會理事長、第四軍醫大學教授李雲慶接受媒體採訪時拋出一個問句,他也曾這樣反問學生。面對動手術這個問題,學生給出的答案不出李雲慶所料:「那還是選解剖出身的。」
但在目前,醫學院校解剖課無屍體可解剖已是常見現象,數十人圍著一具屍體,甚至只能看錄像。
李雲慶說,他不能理解為什麼大家對塑化標本屍體來源都這麼關心,卻對準醫生們沒有屍體可以解剖這個關係每個人健康的問題不關心、不質疑。在他看來,生物塑化只是一種固定標本的技術,對於屍體標本嚴重不足的醫學教育是很好的補充。
「我們學校本來是4個人解剖一具屍體,後來是8個人一具。高校擴招後很多地方一招就是兩三千學生,就算按8個人一具,哪裡有三四百具屍體給你解剖?」李雲慶說,有的地方一二十個人圍著一具屍體,有的女生從入學到畢業都沒有在屍體上動過一刀。有的醫學院把解剖實習課取消了,一方面學生太多,一方面沒有標本。
在李雲慶看來,屍體標本不足主要有兩個原因,一個是屍體來源不足,遺體捐贈相關立法遲遲沒有破冰。另一方面是製作標本的技術人員不足,「沒有人願意做基礎工作了」。
「以前我們那裡(第四軍醫大學)是最好的學生留下來當老師,最差的學生才做臨床。而現在反過來了。」李雲慶說,「標本不足,你必須要允許標本流通,否則一些醫學院校就可能徹底取消解剖課了。」
對於屍體標本嚴重短缺的醫學院校,人體塑化技術就成為了補救手段。李雲慶表示,塑化可以讓標本重複使用,用來教學或科普展示,解決了教學標本的不足。塑化後可以做切片、斷層,有利於醫學影像檢查。
而且,以前屍體保存主要使用福馬林,但福馬林氣味非常刺激,對人身體有害。替代福馬林的液體也有,但太貴了。而塑化技術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這個問題,「沒有異味,可以循環重複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