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訊(記者王成龍、通訊員楊紅玉)在近50米高空一邊聽著北風呼嘯,一邊對壓力容器進行檢測;在滿是異味的壓力容器中檢測,渾身沾滿油泥。10月底開始,為配合中韓(武漢)石化四年一度的停產大檢修,武漢市鍋檢所的技術人員經歷這樣「鑽天進洞」般的檢測已近1個月。
據悉,四年一度的停產大檢修是為了最大程度保證石化設備安全生產。2020年10月28日開始,武漢市鍋檢所檢驗項目組進駐中韓(武漢)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及其下遊企業武漢魯華鴻錦新材料有限公司大檢修現場,對兩公司6臺電站鍋爐,351臺壓力容器、901條(46千米)壓力管道開展定期檢驗。
由於中韓(武漢)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停產大檢修工期緊、檢驗設備量大,留給檢驗的時間只有一個月,為服務企業並保證檢驗工作質量,市鍋檢所共抽調45名檢驗骨幹吃住在一線。
壓力容器是檢測重點。脫硫反應器高近50米,呈現出一個巨型的圓柱,圍繞其搭建的操作平臺,像一座大樓。這裡沒有電梯,只有鋼架搭建的13層樓梯,技術人員帶著超聲波探傷儀、TOFD、相控陣、搭載紅外熱成像儀的無人機、內窺鏡等先進檢測技術裝備,全力以赴精心檢驗。11月23日,鍋檢所現場負責人黃志鎔登上反應器頂端覆核返修缺陷,在50米的高空,感受到北風劇烈的呼嘯聲,刮著臉都有些疼。
有巨型的壓力容器,也有小型的壓力容器。硫磺裝置內的壓力容器,儘管檢測前會清洗置換裝置內的介質,容器內仍會有刺鼻的味道,技術人員佩帶呼吸器入內檢測。從容器內出來,技術人員一身油泥。
壓力管道是另一項檢測內容。37歲的黃東鎏躬身站在腳手架搭建的約3米高的平臺上,用工業超聲儀器對壓力管道進行探傷檢測。黃志鎔介紹,其實工業超聲和人體做B超是一個原理,能發現焊縫內部的埋藏缺陷。在停產檢修前,管道裡儲存的往往是易燃易爆物質,如果管道有缺陷,就可能發生洩漏或爆炸,後果不堪設想。
按照操作要求,39歲的張正華正在樓下監護。黃東鎏、張正華兩人輪換操作。他們從10月28日進駐工地,就沒有回過家。大部分技術人員都是如此。剛帶隊進駐工地,黃志鎔的兒子便出生了,他匆匆回家安排好家庭後,又一頭扎進檢驗現場。
攀爬壓力管道,需要搭建腳手架,佩戴安全帶一步步爬上去進行檢測,而壓力管道最高有幾十米,檢測非常考驗體力。
黃志鎔表示,這次檢測」80後」成為主力,七成以上是研究生,六成以上是高級工程師。一方面,」80後」技術能力成熟過硬,另一方面,年富力強,才能承受高強度的體力消耗。
技術人員平均每天要檢測30至40條壓力管道。壓力管道像人的血管一樣,有「主動脈」,也有「毛細血管」。技術人員首先要對管道布置走向非常熟悉,然後要明白工藝原理,明白風險點在哪裡,再針對性地檢測相關部位。
截至目前,已完成電站鍋爐檢驗4臺,容器驗297臺,管道檢驗38千米。現場檢驗工作計劃於11月底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