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吳敏愈 指導教師:王志剛教授
作品名稱:《記憶刻痕01》
作品尺寸:寬65cm長70cm高60cm
材料:木雕著色
創作理念:《記憶刻痕》系列,我想要通過作品探討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更確切地說,是關係親密者在心中投射出的彼此,或許有時投射出的還有自身的影子。草圖過程中,泥塊在手中變形的過程充滿了自由和本真的氣息。轉換木材料之後,擁有了一種別樣的溫暖,介於關係,介於我的記憶。
《在水一方》110cmX40cmX80cm
《我不知道風在哪一個方向吹》50cmX40cmX120cm
《春風將至》70cmX40cmX130cm
《夢·春水》90cmX30cmX65cm
作者:羅宗勇 指導教師:石村教授
作品名稱:「雲水間」系列
材質:青銅
創作理念:系列作品的主題是「男女人體」的詩意表達,從天、地、人的角度出發,在中國古代和現代的一些詩歌中尋求靈感。作品想通過人體塑造表現東方女性的含蓄、柔美,與東方男性人體如山如河般的雄壯氣概。作品用具象的雕塑手法概括抽象的精神世界,讓雕塑所佔據的體量與空間的方式與自我對話,給人們的審美提供更大的想像空間。
作品名稱:one day365
作品尺寸:可變
材料:頭髮、心願瓶
創作理念:每一天,每一天,每一天會遇見什麼樣的人,發生什麼樣的故事,留下怎樣的記憶。每天我們都會掉頭髮,將我的記憶寄存在頭髮上裝在心願瓶裡,寄存起來。
作品名稱:飛天遺韻
作品尺寸:長35、寬18、高105cm
材料:木
作品名稱:鳴
作品尺寸:長17、寬12、高85cm
材料:木
作品名稱:琴韻
作品尺寸:長120、寬15、高18m
材料:木
作品名稱:歸
作品尺寸:長195cm 寬70cm 高60cm
材料:木船、燕窩、門鎖
創作理念:小時候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想家就回。但現在似乎沒有那直接說回就回的機會。
作品名稱:曾經
作品尺寸:可變(100件)
材料:木,農具頭,畫筆頭,雕塑刀頭
創作理念:木匠取材所迴避的木結是我著迷的質感,樹的結疤就是樹木在受傷後細胞無性繁殖形成的一種自我保護。曾經農具,畫筆的它們是有生命力的。現在的它們不知道在什麼地方藏著。只能成為曾經。
作品名稱:度癭
作品尺寸:長100、寬54、高38cm
材料:木
創作理念:外表完美,平滑的箱子,就像我們人的外表,但只有打開箱子才會知道,裡面的故事,驚奇感的來源。用心打開認識人之後,我們會對他有另外種所認知
作品名稱:安
作品尺寸:長202、寬90、高80cm
材料:木
創作理念:木匠取材所迴避的木結是我著迷的質感,樹的結疤就是樹木在受傷後細胞無性繁殖形成的一種自我保護。當今社會下的我們睡覺成了一種奢侈,壓力大,遇見解決不了的事情,就算躺到床上,都難以入眠。床板上的木結像晚上睡不著覺的異形物質轉換。
作品名稱:《願我們被這個世界所善待》
作品尺寸:長45、寬45、高55CM
作品材料:洋槐刺,竹編燈籠
創作理念:扎滿刺的燈籠是從女性角度考慮來做的,外表的美好,但經過刺扎後還是發著光。
作者:羅丹 指導教師:王志剛教授
作品名稱:《風平》
作品尺寸:長180、寬170、高120CM
材質:松木、蠟燭
創作理念:將每一根樹木組合在一起做成大樹,中間空的地方用蠟燭注滿。
作品名稱:港灣
作品尺寸:200cm x 200cm x 170cm
材料:不鏽鋼、樹脂
創作理念:創作理念主要來源於,陝西關中地區拴馬樁的作用以及現代生活中人們所期盼的理想生活狀態。港灣這件作品主要表現了,人們內心所需求的安全感、歸屬感,避風港。作品以現代與傳統相結合的創作手法,表達在現代發展的同時,不忘初衷,不忘傳統的創作思想。
作品名稱:源流—河圖 、源流—洛書
作品尺寸:150cm x 150cm x 30cm
材 料:石材、樹脂
創作理念:創作理念主要來源於陝西渭北旬邑「唐氏莊園」磚雕造型,同時結合傳統圖案以及變形文字等文化元素。作品主要是為了表現傳統文化的起源和發展。
作者:劉永貴 指導教師:張耀教授
作品名稱:天空之美—北鬥七星
作品尺寸:120cm x 120cm x 20cm
材料:不鏽鋼 樹脂
創作理念:創作理念主要來源於,陝西渭北旬邑「唐氏莊園」磚雕造型,以及變形文字「壽」字和具有期盼意義的「竹子」結合星空進行創作。作品主要表現了,人們精神情感寄託,猶如北鬥七星照亮內心,指引方向。
作品名稱:《一個平臺上的救贖》
材質:青銅
作者:王潔 指導教師:王志剛教授
作品名稱:「禁錮」系列
材質:漢白玉
創作理念:此作品以書和讀書人為切入點,讀書考試是青年時代最「痛苦」的歷程,很多人放棄了,認為十年的寒窗苦讀是一種禁錮。但是等進入社會,投向工作才發現,讀書才是通往成功最短的那條路。讀書過程中那些看似「痛苦」的階段是真正的在讓你成長。
作者:吳曦 指導教師:石村教授
作品名稱:乖小孩系列
材質:樹脂著色
創作理念:本次畢業創作的五件作品均表現的是留守兒童題材,本人曾在2014年-2015年任教於三門峽市城郊一所農村小學,在這裡有百分之五十以上的留守兒童,父母大多在市區或外地打工,孩子由爺爺奶奶照顧。雕塑於我而言是抒發感情的媒介,我希望通過自己的作品展現我對這些孩子的認識。
作品名稱:《象》
作品尺寸:165×80×40cm
材料:玻璃鋼、木板、金箔、電路板
作品名稱:《偶然與必然》系列作品
作品尺寸:尺寸可變
材料:玻璃鋼、瓷片、金箔
創作理念:人類的改變與不變引發我的思考。表面呈現貌似不同,實則大同。某些優秀品質和文化歷史被某些糟粕被摒棄,核心是人類的真、善、美被世代珍存。作品正是從這點出發,運用類似套娃的形式表現,與陶瓷材料鑲嵌結合,底層貼金箔處理,從小至大,喻意歷史發展的車輪勢不可擋,但內心核心依然一致。
作者:張齡予 指導教師:王志剛教授
作品名稱:《影》
作品尺寸:150×70cm×40cm
材料:金屬網眼板、瓦片、棉絮
創作理念:人類生存的環境在歷史的進程中不斷改變,地球就是人類的家。「家」的概念有小有大,愛人類的這個大「家」必須先愛我們的小「家」,否則,熱愛地球這個大「家」就無從談起。作品回歸最樸實的一處風景,用陶製瓦片材料表現建築,用金屬網板做支撐,整體色彩平淡素雅,無過多渲染。喻意有景致才有我們的生存空間,有小「家」的安寧才有大「家」的和平。
作品名稱:《天行健》
作品尺寸:長60cm 寬21cm 高60cm
材質:樹脂著色
作品名稱:《普渡》系列
材質:青銅
創作理念:《普渡》系列作品的是對宗教題材的自我解讀,用自己的造型語言進行塑造。意在表現求道求大覺之人,在現代化快節奏的社會中,人們更是需要內心的修行。菩薩是大覺之人,悟到有情的境界,有情便是人愛人。作品希望人們靜心悟道,正視自己的內心世界,達到大覺大悟的境界。
作者:馬明濤 指導教師:石村教授
作品名稱:《風雲——晚清船政》
作品尺寸:長230cm 寬63cm 高78cm
材質:樹脂著色
創作理念:作品表現晚清洋務運動時期中國近代海軍的建設,這一時期是中國近代海軍的開端,作品塑造當時洋務派的重要官員。面對列強的入侵,洋務派主張實業救國,在外部環境動蕩與頑固派的阻撓下艱難的發展實業,洋務運動雖然以失敗告終,但是開啟了中國近代化。今天中國大力發展海防,看著中國海軍日益強大,不禁想起近代海軍的開端,僅以雕塑紀念這一歷史事件。
您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是怎樣的春波蕩漾,讓木頭泛起了漣漪
超萌的雕塑小人丨藝術家Christian Voltz
一場84人的集體「自殺」
密集恐懼症慎入!被有機紋理包裹的怪異人物
孤獨的孩子丨Gehard Demetz木刻雕塑
二十二年匠心——擇一事,終一生
碎片化的形象雕塑向人類的情感和力量致敬
韓國陶藝家 Jong Min Lee 手工雕刻的陶瓷藝術品
Jean-Michel Bihorel | 超現實主義的數字雕塑作品
【視頻】鑄銅雕塑的翻模過程
---
〖眾象雕塑〗
國家景觀藝術整體解決專家
雕塑|設計|景觀|藝術|城市|匠心|創意|人文
電話:15251646075(微信同號)
官網:www.zxdiaosu.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