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啟迪,在快樂中遠行——新朋友點擊「知樂遠」藍字關注我。
導 語
各位朋友好!
今天是世界讀書日。這幾年,每年的這一天我都會參加相關活動,因為我覺得:讀書是每個人一輩子都該做的事;推廣全民讀書是作為教師的我的職責所在。
4月初,我見大徒弟劉磊在賣書。從內容上看,她賣的都是非常適合小孩子的好書,從價格上看,她一方面賣特價書,一方面拼團打折賣不是特價的書,於是就對她特別關注了。後來我看到她女兒讀《博物大百科》這本書的照片,覺得非常有必要講講這本書,因為博物學的歷史太悠久了,和我們的關係太密切了,對社會的發展太重要了,對孩子的成長太有幫助了,而我們又太忽視了。
《博物大百科》這本書的書名有三部分:DK·博物大百科·自然界的視覺盛宴。「DK」是指英國DK公司,這是一家國際性的出版企業;「博物大百科」是大標題;「自然界的視覺盛宴」是小標題。
這本書是美國史密森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100周年紀念出版物,由世界頂級生物學家、動物學家、自然學家組成的專家團隊編寫。書裡面超過5000幅的插圖,全部來自世界一流的攝影師。這本書30cm長,26cm寬,4cm厚,近7斤重,幾乎是目前能找到的,最新、最全、最大、最權威的適合孩子的一本博物學百科全書。它內容涉及博物學領域的動物、植物、菌物、微生物、礦物,還包括古生物、地球環境、生態等等,不僅能滿足孩子們對大自然的好奇心,開拓孩子們的眼界,對大人來說也是「自然界的視覺盛宴」。這本書標價458元,團購價不到1/5,真的難得。
今天我主要講三個內容:一是簡介博物學的悠久歷史、重要性和在我國的近況;二是簡介我和夥伴們開展關於博物學活動的嘗試;三是重點談談親子如何讀《博物大百科》。
博物學是人類在與大自然打交道的過程中產生的一門非常古老的學問,主要是對動物、植物、礦物、生態系統等做宏觀層面的觀察、描述、分類等。
博物學到底多古老?遠古人類還沒有文明的時候,甚至還在茹毛飲血的時候,就在與大自然打交道,這個打交道的過程也是認識大自然的過程。這其實就是博物學的起源。
這話怎麼證明?我國的家豬養殖已有9000年的歷史,我國水稻種植已有7000年的歷史,而我國的文明史是5000年。這說明,我國文明起源前4000年,我們的祖先就從許許多多的野生動物中挑選出豬來馴化養殖,我國文明起源前2000年,我們的祖先就從許許多多的野生植物中挑選出水稻來培育種植。我們的祖先從千千萬萬的動植物中挑選出豬和水稻來養殖種植,是他們博物學研究的重大成果。
博物學可以說是一切科學的基礎,包括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文科學。就以現在國家最重視的語文學科來說,我們去翻閱小學課本會發現,幾乎所有的課文都沒有脫離博物學。
20世紀50年代前,我們國家的教育非常重視博物學,但到20世紀末,教育的現實工具性迅速強盛,博物學迅速衰微。到了21世紀,人類社會面臨的環境、生態、資源等問題日益突出,保護人類共有的家園成了時代最強音,而這些更需要整體的而非局部的、宏觀的而非更深層次的理論闡述。保護地球,與自然和諧共處,這要靠誰?靠那些連油菜和蘿蔔都分不清,連大米從哪裡來的都不知道,只會計算數理化的人,行嗎?所以,進入21世紀,一些大學又重新開設了與博物學相關的課程,隨後,一些大學附中也開設了相關課程。開設博物學,不是為了培養博物學家,而在於使學生了解大自然,理解、尊重、熱愛生命及其多樣性,其好處是不言而喻的。
博物學其實是最好入門最好玩的學問,因為我們時時都在和動物、植物、礦物、生態系統打交道。但這一切又是我們熟視無睹的。我問大家一個問題:寧國是中國竹子之鄉,竹子幾乎是我們隨處可見的植物,如果現在我要寧國人介紹一下竹子,有幾個人的介紹能超過200字?有幾個人知道毛竹是地球陸地上最大的草?有幾個人知道我們通常認為的竹根並不是它的根,而是它的地下莖呢?
我和我的夥伴們嘆息這些年學校教育中博物學的嚴重缺失,我們知道博物學非常重要,所以這些年,我們指導學生開展了許多和博物學有關的研究活動,連續獲得安徽省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一等獎10個,其中9個入圍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是中國科協、教育部、科技部、生態環境部、體育總局、知識產權局、自然科學基金會、共青團中央、全國婦聯共同主辦的一項全國性的青少年科技競賽活動,還是與國際上許多青少年科技競賽活動的交流平臺,代表了我國青少年科技創新教育的最高水平。
分享一些我們的活動圖片。
2013年4月25日,考察甲路石門有機山核桃基地
2014年4月23日,考察萬家吳越古道
一個讀書人,他一生會經歷三個階段:把一本書讀成一本書、把一本書讀成許多本書、把許多本書讀成一本書。
當書讀得比較少,個人歷練也不多的時候,我們只能「把一本書讀成一本書」。
當書讀得比較多,個人也有了一定歷練以後,我們讀一本書,會自然聯繫到其他的書,聯繫到生活經歷,這就是「把一本書讀成許多本書」。生活經歷也是書,是許許多多的「無字書」。
當書越讀越多,個人歷練越來越豐富,我們會感覺到:許許多多的書都說的是一個意思,我們的生活歷練書上早就寫好了。這就是「把許多本書讀成一本書」。
《博物大百科》是一本書,可是,這本書涉及到許許多多的方面,所以也可以是許多本書。這是一本非常適合親子閱讀而且永遠也讀不盡的好書。家長和孩子可以分兩個層次來讀這本書:第一個層次,孩子當一本書來讀,家長當許多本書來讀;第二個層次,家長和孩子共同當許多本書來讀。
把《博物大百科》當一本書來讀,很好理解,把《博物大百科》當許多本書來讀,怎麼讀呢?《博物大百科》112-115頁是《蕨類及其近親》,我們可以把這個當作一本書來讀,而且讀出「大百科」來。這就是本次分享的主題:從「娃娃拳」走向「大百科」。
怎麼做呢?
第一步,從「娃娃拳」入手,了解鳳尾蕨。
首先,我們從市場上買來娃娃拳,然後讓孩子觀察,讓他猜為什麼叫娃娃拳。因為它頂部的嫩葉捲曲,像新生兒小拳頭一樣。然後我們告訴孩子它的其他名字:拳頭菜、貓爪菜、龍頭菜、雞爪菜、鳳爪菜、龍爪菜等等。最後我們告訴孩子,這些名字都是它的小名,它的大名叫蕨菜,是鳳尾蕨科草本植物早春新生鮮嫩柄葉。
然後我們帶孩子去採娃娃拳,實地觀察娃娃拳的植株特點,尤其觀察它那像鳳尾一樣的葉子。我們要讓孩子知道,我們吃的娃娃拳,杆子其實是葉柄,前面的小拳頭其實是葉面。就像白菜一樣,我們吃的是葉柄和葉面,春天吃的白菜苔才是莖。
我們採「娃娃拳」時會發現它們是有區別的,最明顯的區別是顏色。但它們的葉子基本一樣。然後我們可以告訴孩子,「娃娃拳」顏色不同,說明它們不是一個種。生物分類學一般用七級單位給生物分類:界、門、綱、目、科、屬、種。有時候還需要在「界」前面加上「域」。「種」是最基本的分類單位,「科」是最常用的分類單位。「種」上面是「屬」,「屬」上面「科」,就像一個家族的輩分一樣,我們上面是爸爸,爸爸上面是爺爺。「娃娃拳」的爺爺輩名字就叫「鳳尾蕨」。
第二步,了解蕨類植物的現在和歷史。
現代蕨類植物有11500多種,廣泛分布於世界各地,尤以熱帶和亞熱帶最為豐富。中國約有2000種,它們大都喜生於溫暖陰溼的森林環境,成為森林植被中草本層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對森林的生長發育有著重大影響,同時可以作為敏感地反映環境條件的指示植物。
蕨類是只比苔蘚植物略高級的植物,繁盛於石炭紀,當時曾是高達20-30m的高大植物。
石炭紀約處於地質年代兩億八千六百萬至三億六千萬年前。石炭紀時,陸地面積不斷增加,陸生生物空前發展。當時氣候溫暖、溼潤,沼澤遍布,大陸上出現了大規模的森林。這些森林和我們現在的森林完全不同,那時還沒有樹,那些二三十米高的植物是蕨類植物。現在有影視作品還原了恐龍當時的生活,要注意,裡面的高大植物不是樹,而是蕨類植物,它們當中的一部分後來形成了現在採挖出來的煤炭。
(請觀察畫面中的植物)
(請觀察煤化石上面蕨類植物葉片的痕跡)
這些高大的蕨類植物絕大多數已在中生代前滅絕。今天它們的後代多生長在溼潤陰暗的叢林裡,且多為矮小類型。不過注意,「多為矮小類型」,不是都為矮小類型,比如桫欏(suōluó),莖幹高達6米或更高,直徑有10-20釐米,葉片大,長1-2米,寬0.4-1.5米。
(請觀察山道旁的桫欏)
第三步,了解蕨類植物的實用價值。
我國的蕨類植物是世界最豐富的一區,其中許多種類為藥用植物,還有一些作為蔬菜之用,另有一些是澱粉植物。根據商業部初步統計,僅1959年至1961年的「糧食關」,各地農民利用蕨根內的澱粉(俗稱蕨粉、蕨根粉)製造各種食品,為國家節約大量糧食。蕨類植物的枝葉青翠,姿態奇特,可供美化庭園,有引入入勝之感,而且許多種類為室內點綴的重要盆景。
(井欄鳳尾蕨)
(圓蓋陰石蕨)
(狗尾蕨)
(阿波銀線蕨)
(鈕扣蕨)
(鐵線蕨)
特別可以指出,不少蕨類在工業生產上有很大意義,其中最重要的是石松科的許多種,它們的孢子(俗稱石松粉)為冶金工業上的優良脫模劑,可以提高鑄件的品質。
由於蕨類植物的古老性,它們的化石和孢子為鑑定地層的一個重要指標。在自然科學領域內,蕨類植物,由於它在整個植物界介於低等植物和高等植物之間-的獨特位置,以及它的形態桔構的多樣性,常被當作研究生物進化和植物系統發育理論的重要對象之一。在這方面的科學研究工作,我國具備著優越條件。
第四步,了解中國人吃「娃娃拳」的歷史和應該注意的問題。
中國人吃「娃娃拳」的歷史非常悠久。
《史記·伯夷列傳》記載:周武王滅了商,周的兩個王子伯夷、叔齊「不食周粟,隱於首陽山,採薇而食之」,最後餓死。「薇」有兩種解釋,其中之一是一種蕨類植物的嫩葉柄,這不就是「娃娃拳」嗎?周朝的建立是在公元前1046年,這麼算,中國吃「娃娃拳」的歷史至少有3000年了。
《詩經•召南•草蟲》裡也有「陟(zhì)坡南山,言採其蕨」的詩句。《詩經》是中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公元前11世紀至公元前6世紀)的詩歌,這麼算,中國吃「娃娃拳」的歷史至少也有2600年了。
「娃娃拳」這個名字也很古老。成書於戰國或兩漢之間的《爾雅》,有「蕨生如小兒拳,紫色而肥」的記載。唐代詩人白居易有「蕨菜已作小兒拳」詩句,宋朝詩人黃庭堅也有詩句「嫩芽初長小兒拳」。「小兒拳」不就是「娃娃拳」嗎?
但是,「娃娃拳」味道美,貪吃需謹慎。
「娃娃拳」是迄今發現的唯一一種具有致癌能力的食用植物。據央視「共同關注」報導,不管是實驗動物還是牲畜,食用蕨類都有可能造成中毒的情況,包括對肝的損害和致癌,而這種致癌物質就是上世紀80年代從蕨菜中提取到的原蕨苷(gān)。在國際癌症研究機構官方網站裡,原蕨苷被列為二類致癌物質。通過送檢,測出原蕨苷在「娃娃拳」中含量從高到低為葉、莖、根,葉中含量是根的10倍。我們吃的正是原蕨苷含量最高的葉子。
很多人認為「純天然的食物更安全更有營養」,「娃娃拳」的致癌性告訴我們,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動物植物的演化是為了適應環境以生存下去,而不是成為人類的「優質食物」。「非典」「新冠」告訴我們,吃野生動物很危險;「娃娃拳」告訴我們,吃野生植物也危險。
雖然說「蕨菜致癌」有明確的科學證據,但「致癌」的意思是「增加致癌風險」,而不是「吃了就會得癌症」。所謂「增加風險」,是指得病的可能性增加。「證據確鑿」是說「會增加風險」這個事情很確定,但它跟「增加多少風險」是兩回事。就蕨菜致癌而言,按照日本上世紀70年代的流行病學調查結果,經常吃蕨菜讓男性的食道癌風險增加了2.1倍,女性則是3.7倍。就增加的比例來說,的確是很大,不過考慮到食道癌的正常發生風險並不高,增加兩三倍也還是一個比較小的機率。而且這是在長期經常吃蕨菜的地區,當地的飲水中也會有原蕨苷的存在。風險大小跟攝入的量有關,如果實在是喜歡它的味道,偶爾吃幾次嘗嘗鮮,所帶來的風險應該是比較小的。
「娃娃拳」有毒,我們漢代的祖先就發現了,解決的辦法是焯水。明代又有了用灰水浸泡來減毒的方式,現代科學發現,這是科學的,因為灰水是鹼性的,鹼可以減少「娃娃拳」中原蕨苷的含量。所以,我們現在烹製「娃娃拳」的時候,一定要焯水,最好水裡加一些小蘇打。
但是,無論我們怎麼處理,「娃娃拳」裡的原蕨苷都只能減少不能清除,所以,無論是「娃娃拳」還是蕨粉,我們都不要貪吃。
現在我們回頭看這個分享,我們是不是從「娃娃拳」開始,然後涉及許許多多的學科?這就是:從「娃娃拳」走向「大百科」。孩子小,他們不可能在某一方面進行精深研究,所以,我們不關注深度而關注廣度。廣度的拓展會自然引起深度的改變。但這個「大百科」和「博物大百科」的概念範圍不同了,所以加了引號。
2019年7月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了《關於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提出要「課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動育人、實踐育人、管理育人、協同育人」。還強調,要「突出學生主體地位,注重保護學生好奇心、想像力、求知慾,激發學習興趣,提高學習能力。加強科學教育和實驗教學,廣泛開展多種形式的讀書活動」。看看,我們和孩子一起用從「娃娃拳」走向「大百科」的方式去關注「大百科」,是不是在執行國家的這個教育思想啊?
人人都有從眾心理,小孩子還有模仿心理,所以,一個家庭如果大人都讀書,小孩子從眾再模仿,怎麼會不愛讀書呢?今天是「世界讀書日」,我們做大人的好好讀書,讓孩子從我們這個眾,讓孩子模仿我們。
謝謝!
2020年4月23日於寧國
註:本文眾多資料和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