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是座海納百川的城市,也有著屬於自己的文化氣息。近日,賴聲川的專屬劇場「上劇場」邀請上海文化代表人物作家金宇澄、海派藝術家李守白做客「丁乃竺的會客廳」,與上劇場的女主人丁乃竺一起聊聊心中的上海記憶,聽他們講從前弄堂裡的點點滴滴。
2015年賴聲川的專屬劇場「上劇場」在上海落成後,賴聲川便將自己的生活和工作重心轉移到了上海,無事時便會步行或騎腳踏車穿梭在上海的大街小巷之中,而他的戲劇創作靈感來源也常常在行進中迸發。在上海生活的四年間,賴聲川的所見所聞是他的上海記憶,同時也是可幻化為劇本故事內容的創意檔案庫素材。在賴聲川看來,「上海是一座充滿創意的城市,我們身邊有許多元素都可以用在戲劇創作中。」於是繼《隱藏的寶藏》後又一部講述上海故事的《么么洞捌》誕生了。
每當經過滬上精緻的老洋房,或破舊的老倉庫時,賴聲川總會不經意想:這些房子裡以前都是什麼人在住?在抗日時期的特殊年代,虹口現遺留的老倉庫曾以什麼樣的空間形式存在過?裡面的人會有怎樣的經歷?我們的生活是何人犧牲奉獻後的現世安穩?《么么洞捌》的故事便是發生在上海的一棟老廠房。
而對生於上海,成長於上海的金宇澄與李守白來說,也有著自己的回憶。金宇澄幼時在弄堂長大,少年時期離鄉外出插隊,離開了上海這座城,才發現它的好,而對於上海的這份情感,也成為日後創作《繁花》的推動劑。金宇澄更爆料;自己小時候背上書包,上學經過陝西路隔壁的弄堂,總會看到一位白鬍子老爺爺坐在那裡,看著人來人往,他的名字叫豐子愷。
對於王家衛執導的電影版《繁花》,小說《繁花》原作者金宇澄坦言:自己對演員真的一個不熟悉,自己有時候聽朋友們提及這個演員那個演員,但是自己聽的真的雲裡霧裡,並不認識這些演員,所以自己沒經驗也沒辦法推薦哪個演員出演電影版《繁花》。
同樣自幼在弄堂裡長大的李守白,對於石庫門建築有著深厚的情感,六歲起便跟隨父親學習繪畫和剪紙,在父親的要求下每天觀察弄堂來往的人和事,用繪畫「寫日記」。如今玩轉各種形式創作的李守白,曾在新加坡和日本的十年海外從藝期間遇到了創作題材的選擇困難,後被夫人點醒,將自己的上海記憶,包含最熟悉的石庫門生活點滴,作為繪畫和剪紙的核心題材。
據悉,6月15日至30日,舞臺劇《么么洞捌》將在上劇場上演,是賴聲川在上海創作的第二部「全上海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