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國股票市場如何?社科院預測來了!

2021-01-18 新民晚報

【新民晚報·新民網】今天下午,中國社會科學院在京發布《經濟藍皮書:2020年中國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藍皮書展望中國2020年股票市場時指出,2019年制度創新促進中國股票市場有序健康發展,金融改革成效顯著,A股接連納入重要國際指數並持續擴容。2020年,A股市場的供給有望持續優化,市場的內在穩定性將得到有效增強,創新驅動市場迎來科技元年,中國股票市場中長期發展前景值得期待。

藍皮書指出,2019年全球經濟復甦明顯放緩,在新一輪寬鬆貨幣政策的背景下全球主要市場股指前三季度震蕩上行,國際金融市場面臨的不確定性顯著增大,除恒生指數、印度孟買SENSEX30和日經225外,振幅較上年同期明顯放大,美國三大股指、法國CAC40、德國DAX、澳洲標普200、俄羅斯RTS、巴西聖保羅IBOVESPA指數振幅均超過20%,而A股市場的振幅尤為劇烈。截至2019年9月30日,上證綜指報收於2602.78點,前三季度上漲16.49%,振幅33.98%;深證成指報收於7482.83點,前三季度上漲30.48%,振幅48.76%,位居全球主要股指漲幅和振幅第一。

2020年中國股票市場對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意義愈加凸顯。從宏觀經濟的基本面來看,中國經濟發展仍保有足夠韌性和潛力,應對內外部風險和挑戰的迴旋空間仍然充足。在關鍵制度創新推動下,2020年A股市場供給有望持續優化,市場內在穩定性將得到有效增強。

藍皮書從估值分析,2019年9月底上證A股的市盈率為12.77倍,居歷史月份第289位,處在歷史數據85.00%的分位數位置;深證A股的市盈率為35.68倍,居歷史月份第201位,處在歷史數據58.77%的分位數位置;中小企業板的市盈率為43.10倍,居歷史月份第67位,處在歷史數據36.41%的分位數位置;創業板的市盈率為138.55倍,居歷史月份第3位,處在歷史數據2.5%的分位數位置。大盤股仍處於歷史底部區域,中小盤和創業板則處於相對高位。

藍皮書指出,2020年中國股票市場結構性機會依然存在,主要體現在三方面:

擴大開放強化價值投資主線 隨著2020年證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外資股比限制的放開,外資控股的證券與基金公司將進一步推動中國資本市場與國際接軌,境內境外金融行業的投資風格理念與全球化資產配置視角也將不斷融合,國際金融市場的參與者對中國資本市場的關注度和認可度也將不斷提升。

隨著機構投資者比例的持續增加與中長線資金規模不斷放大,價值投資的邏輯將持續深化,市值大、業績優、估值低、股息高的上市公司將凸顯其投資價值。資本市場的開放離不開金融業開放,而金融行業擴大開放與深化改革又是相輔相成的,在金融業深化改革過程中,細分領域具有核心競爭力的銀行、券商將在不斷開放的市場中獲得更大機遇。擴大開放過程中,防範化解重大風險的底線思維也將提升防守型較強行業的內在價值,以價值投資為主線的內外部增量資金將對A股上市企業提升公司治理水平、完善現代企業制度帶來長期的積極影響。

創新驅動市場迎來科技元年 以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新材料、新能源、節能環保和生物醫藥產業為核心的高新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是推動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動力。

科技部在《國家新一代人工智慧創新發展試驗區建設工作指引》中強調,要「形成一批人工智慧與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融合的典型模式,積累一批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做法,打造一批具有重大引領帶動作用的人工智慧創新高地」。尤其是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與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等國家區域發展戰略相結合,將大幅提升重點區域的創新集聚效應與創新溢出影響,分布在重點區域內具有自主可控等核心技術的科技創新型企業已經迎來重要戰略機遇期,在基礎研究領域的持續投入將成為中國資本市場衡量一個科技創新型企業價值的重要標準。

5G時開啟將為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提供重要的基礎設施,在科創板推出及創業板改革的歷史背景下,A股市場的科技元年已經到來,以集成電路、人工智慧、生物醫藥為代表的科技創新型企業在資本市場的助推下有望迎來長期穩定繁榮發展黃金期。

消費升級點亮人民美好生活信息技術驅動消費新業態與新模式的發展,定製消費、智能消費、循環消費、信息消費、時尚消費逐漸興起,場景化、體驗式、互動性、綜合型消費場所越來越多,傳統百貨店、大型體育場館、老舊工業廠區等改造為商業綜合體、消費體驗中心、健身休閒娛樂中心等多功能、綜合性新型消費載體受到鼓勵,傳統商業步行街的智能信息化改造、品牌化連鎖便利店的快速發展以及社區便民服務設施的建設都進一步提升了城鎮居民消費的舒適度與便捷度,夜間消費、假日消費、綠色消費拓展了供需兩端的廣度與深度。隨著農村流通基礎設施的完善以及農村流通服務網絡健全,農村電子商務發展有望再上新臺階。

2020年,大消費行業在剛性需求不減、改善性需求遞增的背景下擁有長期投資價值,行業集中度提升將進一步帶動有業績支撐的食品飲料龍頭企業獲得資本市場青睞。

藍皮書指出,中國宏觀經濟運行的內外部風險整體可控,2020年A股市場價值中樞移動的方向關鍵取決於實體經濟盈利狀況的變化,在資本市場全面深化改革與高水平對外開放的推動下,中國股票市場的中長期發展前景值得期待。(新民晚報駐京記者 潘子璇)

相關焦點

  • 樓市拐點要來了,社科院曾預測:2020-2025年左右
    今天筆者在網上翻看到了一則6年前新聞,說是的當年社科院對於未來樓市的走勢分析,該報告表示,2015-2030年中國城市住房需求總體走勢呈現「上升-平穩-下降」的「倒U型」特徵,中國樓市拐點大致出現在2020-2025年間,屆時城市住房需求將不具備快速增加的條件。
  • 連續6年「神預測」中國房價的社科院,又對2021年房價進行了預測
    但是在房地產行業,社科院可是非常有名,因為社科院曾經2014年到2020年連續6年「神預測」中國房價,最近又再次預測2021年房價,在剛剛過去的12月21日,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發布了《中國住房發展報告(2020-2021)》,其中就有4條關於對2021年樓市的預測:1、2021年全國房價平均上漲5%左右;2、房產稅大概率在十四五期間出臺;3、商品房的銷售面積會繼續增長,並且會創新高
  • 社科院藍皮書預測股市的準確率有多高?對於2018年又說了什麼?
    對於中國投資者來說,往往更關注社科院經濟藍皮書對股市的預測準確率。然而,在實際情況下,縱觀過去多年的數據分析,社科院經濟藍皮書的參考價值還是比較高,其對股市的預測準確率還是保持相對較高的水平。曾經在2014年底,在社科院金融藍皮書中,曾對A股上證綜指作出了5000點的期待點位。
  • 與多次神預測的中科院一致,社科院再預測2020房價,樓市沒懸念?
    隨著2020年新年到來,2019年樓市的各種數據也相繼出來了。整體看,我國房地產市場呈現平穩態勢,這與國家持續不斷的樓市調控是分不開的,全年超過620次房地產調控政策出臺,頻次基本上是2018年和2017年的總和。
  • 中國社科院:2021年中國GDP增速預測達7.8%
    來源:金十數據2020年即將結束,按中國今年的表現來看,中國將成為世界唯一經濟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2020年GDP也將突破100萬億元人民幣。中國疫情防控已取得階段性成果,明年經濟的表現也備受期待。日前,中國社會科學院給出了自己的預測答案——明年中國GDP增長可達7.8%。這意味著中國GDP將相當於日本、德國等5國總和,與美國的差距也將進一步拉近。中國社科院:明年中國GDP增速為7.8%!
  • 社科院預測:有漲有跌,這些區域預警重點
    然而在房地產市場,這個「價值鐵律」似乎早已失效。20年來,中國的房價就沒有真正下跌過,又或者說,自從中國的房地產市場開闢之後,房價就馬不停蹄地一路上漲至今。剛需們不禁疑惑,這種「追著房價跑」的日子什麼時候才是個頭,什麼時候能讓收入趕得上房價,讓每一位無房人都買得起一套房子呢?這也是房地產專家們孜孜以求研究的「買房窗口期」問題。
  • 連續5年預測房價失敗,社科院屢敗屢戰:明年房價還要漲5%
    社科院最近發布了一年一度的藍皮書,作為對第二年房地產市場的預測,他們認為,明年房價漲幅將達到5%,這引起了很大的爭論。 不過,這個預測的準確度不怎樣。我們可以看看最近5年社科院的預測: 2016年,社科院預計房價將進入為調整期,至少要低迷兩年。結果2016年房價直接起飛,是最近5年中漲幅最大的一年。 2017年,他們發表藍皮書,認為房價將全面下滑。結果2017年房價繼續慣性上漲。
  • 社科院的預測有點……
    關注青島市房產諮詢了解最新動向一篇關於《社科院稱2021年房價將上漲5%》的文章又開始引發轉發……原文內容是:12月21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等聯合主辦的《中國住房發展報告原來預估的在2025年出現住房絕對拐點即住房銷售額絕對量下降可能會提前。12020年中國最火的盤,深圳「華潤城潤璽」,項目均價13.2萬,而他周邊二手房均價在18萬以上,價差達到4—5萬,再現了深圳「萬人搶房」,中一套暴賺500萬!
  • MSCI對A股動手,社科院力挺股市上5000點
    MSCI指數將剔除10隻中國公司股票今日凌晨,MSCI指數公司發布聲明稱,在美國政府11月發布有關美國投資者不得交易部分中國企業股票的指令後,決定把10隻中國公司股票從全球可投資指數系列的成份股組合內剔除,自2021年1月5日交易結束後生效。這些股票包括中芯國際H股、中國交建A股和H股、中國衛星、中國鐵建A股和H股、中國中車A股和H股、海康衛視和中科曙光。
  • 中國大數據市場調研與發展前景預測報告(2020年)
    中國大數據市場調研與發展前景預測報告(2020年)揭示了大數據市場潛在需求與機會,為戰略投資者選擇恰當的投資時機和公司領導層做戰略規劃提供準確的市場情報信息及科學的決策依據,同時對銀行信貸部門也具有極大的參考價值。第一部分 產業環境透視中    網際網路高速發展的今天,大數據行業發展如何?大數據產生的背景及影響分析如何?大數據行業發展環境如何?全球大數據行業發展狀況如何?
  • 社科院預測,未來五年內A股或衝擊5000點,我們要怎麼才能吃到肉
    文/龍小林我國A股市場已經有好幾年沒出現過大牛市了。過去兩年股市雖然漲了,但距離大牛市還是有一些距離。在過去10年裡能被稱得上是大牛市的,應該也就只有2014—2015年的那一輪上漲。不過,未來幾年A股或許有望出現一輪與2015年漲幅差不多的大牛市。
  • 中國日化市場調研與發展趨勢預測報告(2020年)
    《中國日化市場調研與發展趨勢預測報告(2020年)》對日化市場的分析由大入小,從宏觀到微觀,以數據為基礎,深入的分析了日化行業在市場中的定位、日化行業發展現狀、日化市場動態、日化重點企業經營狀況、日化相關政策以及日化產業鏈影響等。
  • 【報名倒計時:洪灝大師課專場】如何預測市場:看懂泡沫、抓住拐點...
    大師課選題背景:市場是否能夠被預測?全球突變的2020年是否意味著經典理論、慣常規律的失效?究竟如何才能精準預測?  市場預測是一門博大精深的藝術,作為被彭博譽為「中國最精準策略師」和「極少數幾個精準預測了2015年泡沫的人」,交銀國際董事總經理、研究部主管洪灝,將在本次大師課中帶來預測經濟、周期、市場的理論和實用量化模型,以當前全球面臨的百年變局為切入點,深層解讀關於「預測」的經濟、金融學原理,以及如何將其運用於預測市場。
  • 中國益生菌市場調研與發展前景預測報告(2020年)
    中國產業調研網發布的中國益生菌市場調研與發展前景預測報告(2020年)認為,截至**世界上研究的功能最強大的產品主要是以上各類微生物組成的複合活性益生菌,其廣泛應用於生物工程、工農業、食品安全以及生命健康領域。
  • 2020年全球與中國市場益生菌市場現狀調研與發展趨勢預測分析報告
    2020年全球與中國市場益生菌市場現狀調研與發展趨勢預測分析報告如實地反映了市場益生菌行業客觀情況,一切敘述、說明、推斷、引用恰如其分,文字、用詞表達準確,概念表述科學化。  2020年全球與中國市場益生菌市場現狀調研與發展趨勢預測分析報告揭示了市場益生菌市場潛在需求與機會,為戰略投資者選擇恰當的投資時機和公司領導層做戰略規劃提供準確的市場情報信息及科學的決策依據,同時對銀行信貸部門也具有極大的參考價值。
  • 2020年版中國金融行業深度調研及市場前景分析報告
    sector depth research and analysis of market prospects    二、2020年金融市場面臨的發展商機調第九章 2020-2026年中國金融行業發展前景預測分析研  第一節 2020-2026年中國金融行業發展預測分析網    一、未來金融發展分析w    二、未來金融行業技術開發方向w    三、總體行業「十三五」整體規劃及預測分析w  第二節
  • 中國粉絲經濟市場調研與發展趨勢預測報告(2020年)
    中國產業調研網發布的中國粉絲經濟市場調研與發展趨勢預測報告(2020年)認為,粉絲經濟泛指架構在粉絲和被關注者關係之上的經營性創收行為,被關注者多為明星、偶像和行業名人等。 《粉絲力量大》作者,張薔對粉絲經濟的定義為:「粉絲經濟以情緒資本為核心,以粉絲社區為營銷手段增值情緒資本。
  • 中國文化娛樂行業調查分析及市場前景預測報告(2020-2026年)
    中國產業調研網發布的中國文化娛樂行業調查分析及市場前景預測報告(2020-2026年)認為,截止到**年**月**日,文化產業共發生併購事件159起,併購總規模達1000億元人民幣,**年前6個月的併購規模已超過**年全年總規模。
  • 中國網絡劇市場調研與發展趨勢預測報告(2020年)
    而隨著市場的發展,網際網路與電視臺同播的現象也逐漸頻繁,將通過電視臺和網絡全渠道播放的形式稱之為網臺聯動劇,即廣義網絡劇的範圍。  中國產業調研網發布的中國網絡劇市場調研與發展趨勢預測報告(2020年)認為,網絡劇以在線視頻平臺製作為核心,專業影視製作公司逐步進入市場。
  • 2020年版中國建築裝飾市場調研與發展趨勢預測報告
    **-**年我國家裝行業總產值走勢圖  《2020年版中國建築裝飾市場調研與發展趨勢預測報告》對建築裝飾市場的分析由大入小,從宏觀到微觀,以數據為基礎,深入的分析了建築裝飾行業在市場中的定位、建築裝飾行業發展現狀、建築裝飾市場動態、建築裝飾重點企業經營狀況、建築裝飾相關政策以及建築裝飾產業鏈影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