鬧村鄉觀《灰闌記》
周莉莉 溫州越劇團
一
老友關公3號中午來信息,言老家鬧村鄉東北村有「送戲下鄉」演出,邀我一觀,遂一同前往。
東北村是畲族村,村裡有個文化禮堂,之前來過,有不少畲族文化實物展示。當晚演出地點是畲族風情文化園,溫州市越劇團演出,正本《灰闌記》。到了當地,門口小吃攤都有30餘家,人很多,只好鑽後臺看。剛好看到一位演員,扎了兩個小髮髻,這是娃娃生的頭,再一看,是演員周莉莉。
周是南雁人,好多年沒見,虧她還認得我。「我演裡面的壽郎,就是那個小孩。」後臺很是簡陋,沒有單間,演員們都是躲在衣服架後面,換戲裝。《灰闌記》講馬員外家妻妾二人同爭一子,包拯審時,命人用石灰在庭階中畫一圓圈,將孩子放在圈內,讓二女用力拉扯,誰將孩子拽出來,誰就是親生母親。結果生母張氏不忍用力拽扯,妾則將孩子用力拉出。包公據此知張氏為孩子生母,孩子判給張氏。
二
包公戲很多,尤以《鍘美案》出名。《灰闌記》原名《包待制智勘灰闌記》,包公有智慧,母愛很偉大。但是當這一出元雜劇出口之後,味道變了。德國戲劇家布萊希特將它改編成了《高加索灰闌記》,故事情節差不多,只是到了拉孩子時候,親生母親竟然是用力拉的那一個。最後呢,法官把孩子判給了後媽,一位曾經的女僕。
無論親媽,還是後媽,只要有愛,都不會狠力拉扯孩子的。包公維護血緣親情,而布萊希特體現了母愛更寬廣的社會意義。血緣關係與情感未必是一回事,真的母親未必有真的母愛,而後媽(假的母親)卻也能真正愛上孩子。我們經常說「後媽難做」,後媽和孩子是沒有血緣關係的。但是血緣再深厚,關係再親近,若在未來生活中自私自利、再深厚的緣分也會消耗殆盡。
母愛有時候,就是對子女的桎梏。
世界上所有愛,都是為了相聚,只有母愛,是一種分離。看戲這天是11月3號,剛好是筆者生日,也是母親受難日。就想回家,陪陪老媽,我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