邀請你參加「MI50」年度評選活動。
評選出你心目中的中美年度
最具創新力·洞察力·影響力的公司/產品/人物
2016.11.30 - 2017.1.9
立即報名投票,成為年度 TOP50!
長按識別下方二維碼報名投票:
年度流行文化引爆者 | 年度平庸設計終結者
年度數字生活布道者 | 年度人機對話促進者
年度宇宙空間探索者 | 年度虛擬世界連接者
年度智能生活預言家 | 年度金融奇點跨越者
年度跨國進擊巨人…共15類別
暴風魔鏡是國內 VR 行業的布道者嗎?
2016 年對於 VR 來說是跌宕起伏的一年。年初開始不斷有行業以及媒體將這一年定義為 VR 元年,巨頭也不斷進場;幾個月後,風格轉變 VR 寒冬好像突然就來了——資本和市場都開始冷靜,我們也幾乎聽不到哪些 VR 公司又融到了 XXX 億,哪些 VR 公司活得特別好,一些人開始看衰 VR。
馮鑫和暴風魔鏡
馮鑫和暴風魔鏡一直是 VR 領域的先行者。2014 年當馮鑫第一次戴上 Oculus Rift 時就斷言這一定是未來的趨勢,他下定決心做暴風魔鏡,他說一開始的時候還要給很多人解釋什麼是 VR。
馮鑫在開始做暴風魔鏡的第一年就拜訪了很多行業大佬,他們有的還沒有做,甚至也沒有一個時間節點規劃等。 2014 年馮鑫做了一份對於未來幾年 VR 行業的規劃,預測了一些事情——「我預測未來兩年發生的事情:在所有人認為 VR 時機沒到的時候,我認為 2014 年底的時候 VR 應該做產品,規模化是普及的開啟,我們就成了先行者。」
馮鑫當時還預測手機廠商全部都會用到它,最先用的是小米和華為,現實是到了 2016 年後者都才紛紛出了產品。「2014 年年底我和華為小米談合作,如果有一天他們選擇進入這個市場,應用和內容服務交給我們來做。」馮鑫一直認為 VR 的關鍵是 app。
「我當然也有預言不準的地方,我認為 2016 年會迎來非常重量級的對手,會對我們產生巨大的壓力,但是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個足夠體量的對手。」
直到現在,馮鑫並沒有太悲觀也沒有太樂觀,他自己也並沒直接定義現在到底是寒冬還是春天。他說直到最近他還沒聽到哪個真正的網際網路大顎在講 VR 還早,三到五年才會成熟等。他還認為「但社會上永遠有這樣的角色,這個角色是在他沒有決心參與,還在洞察的時候,或者說作為睿智的旁觀者的時候,他總是告訴你時機還早,現在還不成熟。」
馮鑫覺得這很好笑——「是有一天它自己就成熟了嗎?總有人去『忽悠』,總是需要有人去用具體的行動讓它成熟。」馮鑫和暴風覺得自己會是那個人,那家公司。
暴風集團馮鑫新四大預言
「雖然這也證明這個市場遠遠還沒有成熟。但後來我聽到一些評論,說我是中國 VR 產業裡面的搖旗吶喊者,說得不好聽點就是忽悠的人。」馮鑫更願意成為這個行業的推動者。
不管 VR 是寒冬還是春天,馮鑫今天又做出了四個大膽的新預言——一,他認為 VR 未來兩年會開始賺錢,他指的是在 VR 平臺上開始賺錢;二,行業應用開始 VR 了,他認為這些行業應用一定會在未來兩年內在 VR 上應用開始有規模了,可能是旅遊、教育、房產、汽車、體育、社交等;三,VR 行業將進入第二級火箭,擁有 50 萬到 100 萬的日活;四,所有的 VR 巨頭全面進軍移動市場,未來兩年會把移動當成自己的重點。
Matrix 的行業地位
從今天發布會上公布的整體產品規格來看,暴風魔鏡 Matrix 確實達到了目前一線廠商的水平。
主要硬體上,暴風魔鏡 Matrix 採用了高通驍龍 820 處理器,4GB RAM,採用了兩塊 1440*1440 解析度的屏幕;主要頭顯參數達到了 90Hz、110 度 FOV,整體延遲控制在 17ms 以內。
不光在這些主要參數上對標了國際一線廠商產品如 HTC Vive、Oculus Rift 以及 PS VR 等頭盔,暴風魔鏡 Matrix 還做到了 230g 的超輕頭盔重量——在這點上其也超過了眾多 PC 頭顯,但未計入分體主機的重量,分體主機大概是放在口袋裡,不會強加在頭上。
暴風魔鏡 Matrix 在交互方面使用了 9 軸的體感手柄。而在其分體主機內置了 CPU、GPU,散熱模塊以及 5000mAh 電池等,Matrix 可支持最長達 4 小時的連續 VR 體驗,而其內部系統為 Magic UI 2.0。
從嚴格意義上來說暴風魔鏡 Matrix 應該被叫做分體式設計的移動 VR 一體機,但這種設計本身也不算新鮮,在更早的時間 Pico Neo 也採用了同樣的設計。
如果說 VR 移動一體機算是 VR 硬體未來的主流趨勢,我們來看一下在所有 VR 一體機產品中,暴風 Matrix 大概是在什麼行業位置?
暴風魔鏡 Matrix 比那款 Pico Neo 的優勢是:頭盔更輕薄,主機更小巧,在硬體參數上也有提升;價格更實惠。
如果按照舒適度排序,從重量上看這個產品的主機部分比佩戴最舒適的 Idealens K2 還輕了 60g 左右;從整體參數上來看,暴風 Matrix 也比 Idealens K2 高上一個平臺;價格更實惠;
對比微鯨 VR,暴風魔鏡 Matrix 產品更小巧,參數更高;價格更實惠。
從現場對暴風魔鏡 Matrix 的簡單體驗來看——這款產品非常舒適,頭盔固定很穩,也沒有壓迫感;播放的視頻透過 3K 屏幕也能展現出更多細節——你大體上可以一下感受到這種提升,而在全景視頻《Help》中依舊看不清人臉。
暴風魔鏡 Matrix
這次暴風魔鏡還一併推出了一款 Cardboard 式頭顯暴風魔鏡 S1,它採用了菲涅爾鏡片,110 度 FOV,重量為 220g,同樣支持 600 度以下近視調節;暴風魔鏡 CEO 黃曉傑也表示「這是第一次在 Cardboard 產品上使用 HTC Vive 級的鏡片。」
對標完硬體還要搞定市場與生產。在後期的市場規劃上,暴風魔鏡 Matrix 目前已經開始在官網招募首批體驗者,共 100名,首批的體驗價為 1999 元,1 月 20 日發貨。而暴風魔鏡 S1 的價格為 199 元。
暴風魔鏡 CEO 黃曉傑告訴 PingWest 品玩,這款產品會在 2 月份上線眾籌,根據眾籌數據制定首批正式版出貨數據,而到 3 月份的時候消費者應該會拿到正式上市版本。
暴風魔鏡的下一步
黃曉傑在接受採訪時也提到,暴風魔鏡預計這款一體機產品 2017 年大概能銷售 10 萬件。
從出貨量上來看,暴風魔鏡應該有這樣的底氣。從官方提供的一份數據報告——暴風魔鏡在京東平臺上同類產品市場佔有率約有 80%,是絕對的老大;但在淘寶平臺上,佔有率是 20%,暴風魔鏡總結是因為有很多低價的產品。也正是因為有高額的出貨量,加上暴風魔鏡給自己「VR 行業孤獨行者」的定義,暴風認為自己是國內 VR 行業的布道者,推進者,好像戴著一份榮辱式的使命。
2016 年全國的 VR 用戶數量達到了 1000 萬,黃曉傑認為有 1/3 是暴風魔鏡的用戶。但暴風魔鏡還是給未來 12-24 月做了一個規劃——那就是實現盈利,這也無不體現出了 VR 硬體之困。
業內的一致觀點是移動一體機是最後 VR 硬體的趨勢,一些人士將 VR 比作下一代的通用計算平臺,但我們現在還沒有像用手機一樣去用 VR,VR 領域還需要什麼?黃曉傑認為當前的現狀背後是兩個原因——第一個原因是產品本身,是不是解決了清晰度、重量、眩暈、便捷以及價格等一系列問題;第二各是整個移動網際網路第一波的原則核心是靠某一類爆款應用。
「VR 也會遵循規律。我們發布 Matrix 讓它可以做產品的普及,我相信未來兩年會有爆款的內容帶動整個 VR 的普及:第一類會出現類似阿凡達那樣的電影,因為阿凡達幾乎帶動的整個 3D 技術,國內國外的導演都在嘗試拍 VR 的電影;遊戲可能更快,遊戲可能會出現全新的玩法帶動整個 VR 的發展。」
馮鑫則把暴風魔鏡的業務鋪得很廣泛,有線下線上的渠道,還打通了 VR 領域輸入輸出的各種通路。暴風魔鏡不認為自己是單純 VR 硬體的玩家,它對標的是那些平臺型的網際網路大玩家。他還認為最終在 VR 一體機這個細分領域能對暴風魔鏡形成真正競爭的是國內的小米、華為,海外巨頭在中國戰場上沒有任何機會。
過去一年暴風魔鏡作出一系列調整,黃曉傑總結為「過去一年有非常多的嘗試,雖然有一些業務嘗試已經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果,但放在魔鏡內部是不合適的,應該孵化投資更多的第三方公司,魔鏡更應該聚焦在平臺業務上。」
黃曉傑認為一個全民 VR 的時代要達到三點——產品體驗要足夠好;用戶量比較大,日活能夠達到 100 萬;開發者能賺到錢。
如果 2017 年 VR 一體機產品呈現了預期式的爆發增長,產品價格區間進一步下降,黃曉傑相信 2017 年年底日活會到 50-100 萬,到時候廣告收入和遊戲收入都會做起來,如果日後日活達到 200-300 萬,這時候網際網路業務基本成型了。
「對於 VR 而言,商業模式是靠增值服務為主,和今天的傳統 PC、移動網際網路都會有不同。因為 VR 內容更加震撼,有非常多的交互和增值服務的可能性。」
>>>>本文摘選自PingWest品玩,歡迎分享到朋友圈,轉載請聯繫後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