裡約熱內盧跟它的名字一樣,傳遞給世人無限的熱情火辣。跟它的桑巴一樣出名的還有裡約熱內盧的基督山,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一起去仰望這座巨型雕塑吧!
城市的任何地方都能看到偉岸的它
今天是4月4日。在溫德索爾用了早餐,我們就乘車趕往耶穌山,去看耶穌巨像。去裡約不可不看耶穌像,他是裡約的象徵。這座雕像太出彩、太有名了,好像有很多好萊塢的大片,都以這座巨型的耶穌像作為開頭或結尾。以至於它矗立的那座山——科爾科瓦杜山,也由於雕像的存在,被人們叫作了基督山。
這座基督像是由一個叫Heitor da Silva Costa的巴西人和一個叫Paul Landowski的法國雕刻家分別設計和創造的,據說他們的製作共花費了4年時間,讓這座耶穌巨像在1931年10月12日,高高地矗立在山頂。現在,它既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景觀之一,也已被聯合國評為「世界新七大奇蹟」之一。
雕像高38米,總重1145噸,左右手之間的距離是23米。再加上山峰的高度,足足有一千米高吧?它擁有了這個高度,是不是應該算是世界上最高的耶穌了?我沒有考察,但有一點是確定的,就是在裡約,這種高度已足以使人在城市的任何地方都能看到偉岸的它。
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
我們儘早上山,為的是躲開遊覽人群的高峰,能夠近距離地觀賞和拍照。她建議上午10點以前到山頂,因為耶穌面向東方,上午拍照不會逆光。所以我們七點半就出發前往基督山了。
沒想到,雖然很早,上山的路卻依然堵得很。車多人多,非常擁擠,讓我想起北京香山的紅葉節。車開到基督山的停車場,我們又換了景區的車,才磨磨蹭蹭地來到了耶穌身旁。真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
然而,當在無數電影電視中,以及影像中見過無數次的基督像就在面前時,還是讓我有了不一樣的感覺:現場就是現場,和看片子就是不一樣,多多少少有些小激動是必須滴。
仰頭望去,偉大的耶穌身穿雪白的長袍,張開雙臂,面向碧波蕩漾的大海,俯瞰著整個裡約。在他的目光下,瓜納巴拉灣波光粼粼,白帆點點;灣畔綿延的海灘上小樓成群,美麗動人。遠處的尼特羅伊跨海大橋,猶如一道銀鏈掛在大西洋深藍色的脖頸上,在南美的驕陽中顯得恬靜而安詳……這份景致,確實很美很壯觀。
好巧不巧,這天是復活節的前一天
遺憾的是人太多了。當然全是老外——當然他們看我,也是老外。就這樣,一群老外,你挨我擠,摩肩接踵,在基督的腳下踱著跬步。照相?根本找不到地方,連一個小小空間都彌足珍貴。原先我還設想,要照一個伸開雙臂,和耶穌一樣姿勢的照片,遠遠地和雕像呼應,多麼拉風!現在看,絕對是痴心妄想。
後來才知,之所以有這麼多人,是因為我們趕上了人家的重要節日:這天是復活節的前一天。
復活節是西方人非常重視的節日,是每年春分月圓之後的第一個星期日。《聖經·新約全書》記載,耶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第三天身體復活,復活節因此得名。他的死,是為世人贖罪。而他的復活,則是昭示了信徒們的永生。因此,復活節的重要性超過了聖誕節。
由於每年的春分日都不固定,所以每年的復活節的具體日期也不確定。但節期大致在3月22日至4月25日之間。今年的復活節恰恰就在4月5日。基督徒認為,復活節象徵著重生與希望,所以來山上的多為年輕人,情侶們接吻拍照,朋友們嬉笑言歡。
只是苦了我們這些萬裡迢迢而來的異鄉人,只能在一片他人節日的歡樂氣氛中見縫插針,徒喚奈何。還是手疾眼快地簡單拍照吧,要不這大老遠來得虧了。這時候有人發現了一條彌補遺憾的路徑:繞到耶穌山的後面去。果然那裡人比較少,雖然離山遠了一點兒,但可以拍到全景。大家的情緒陡然高漲起來,紛紛三個一群五個一夥兒地合影。
我們知道,我們每人的照片上都會有青山藍天和伸展著手臂的基督。我們離他太遠,可那有什麼關係呢?我們的照片上已經分明顯現著他雪白的形象,而且在湛藍天幕的襯託下他清晰可見,銀星般閃亮。天氣特別好,南美洲的太陽極其燦爛。
裡約明媚的陽光下的那一抹雪白,他面朝大海,春已暖,花也已開。耶穌這一生為世人而活,小編雖不是基督教徒,但我認為這些好的宗教精神是有巨大力量的。善與惡,美與醜,真與假,本就很難定義,但有信仰的指引,你終究會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