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背景】:《回家》是一部由普通觀眾參與朗讀的聲音劇場作品,講述了新冠疫情最嚴重的時刻在武漢7個普通人身上發生的故事。該劇由「愛丁堡前沿劇展」策展團隊創作,於「2020表演藝術新天地」藝術節首演,並在國內多個藝術節上演,受到觀眾、媒體的高度關注和讚譽。
12月26日,《回家》在北京進行了它的第66-68場演出,這也是我們整個2020年在北京唯一的一部作品演出。從2020年一月開始迅速蔓延中國和世界的新冠疫情,徹底打亂了全年的演出和工作計劃,使得我們與北京觀眾見面的頻率降至冰點。有趣的是,又正是這樣一部與「疫情」相關的作品,和我們一起回了北京,跟觀眾見面,為這一年的工作收尾。
這一天,也是官方認定的2019年12月26日張繼先醫生看到第一例新冠病人的那一天。是啊,整整一年了。
《回家》是一部非常特別的作品,甚至可以說,它是「反劇場」的一部大眾戲劇作品,當劇目完成、演出的形式和儀式被設定好,一切便交給陌生的觀眾,由觀眾自己來完成這部作品的演出。即便是參與讀劇的觀眾,因為載有「自己」角色命運的信封只能在讀之前那一秒才能打開,所以他/她完全無法預知自己的命運,如同疫情最肆虐的時刻,每個人都不知道會有什麼樣的事將發生在自己身上。
眾人一起,平等地共同面對這「無常」的命運,又因為劇中角色的關聯、和對劇中人命運的關注,而被緊密地聯繫在一起,同呼吸,共命運。
在北京的三場演出後,都有演後談,所以我們有機會聽到很多觀眾的感言。第一場讀跑腿小哥的那位中年男士,剛開始讀沒多久,就開始抹眼淚,邊讀邊抹,有時會哽咽到讀不下去,其他6位「演員」和周圍環繞著的觀眾,就靜靜地等著他,等他恢復平靜,繼續講他的故事。演後談時,他說:「我感受到了這個作品當中對每一個個體命運的關注,這種關注,讓人非常溫暖。」
《回家》是一個高難度的創作作品,讀下來只有短短30分鐘的戲,寫了7個人物,這7個人物看起來毫不相關,卻被劇情的暗線串起。每個人的臺詞只有一頁紙,沒有任何煽情的言語,都是極其簡單、樸素的語言。「說人話」,是對全劇臺詞最精準的形容。
但就是這樣一部短短30分鐘、完全由不可預知的參與者抽籤決定誰是演員、誰讀哪個角色、演員在讀之前一秒也不知道自己將扮演誰的作品,每一場,都有淚水與抽泣聲出現。我也算是看過非常非常多戲的人了,說實話,我還沒有見過一部作品,有這樣的能量,能在30分鐘之內,無差別地擊中每一場的觀眾,而且不受地域影響,上海、長沙、深圳、天津,再到北京,68場,場場如此。
細想一下,創作階段的構思與精心編織戲劇結構、文本,導演階段做出的儀式感設計、音效和很多劇開頭結尾處的細節,都算是表演藝術工作者在技術層面可以掌控的,但當演出真正開始,觀眾真正成為角色,並迸發出如此大的能量,卻要歸因於大家對新冠疫情的「共同記憶」。
在《回家》一劇中,有很多細節與素材,來自於當時每個人幾乎都在網絡、電視或其他媒介上聽過看過的事件,比如野豬在空蕩蕩的二環路上奔跑,封城後有人回不了老家,很多社區工作者的日常,醫生與護士的辛苦,口罩、防護服、酒精等資源的短缺等等。但光靠這些素材與細節,是無法打動人的,它們必須與人物、故事結合起來,才會在觀眾心中產生畫面與情感的衝擊,比如社區工作者臨時收養的那條流浪狗,一位讀這個角色的阿姨說,這個小小的細節讓她產生一種感悟:在大的災難和事件面前,我們反而會和陌生人/動物建立起一種聯繫,這種聯繫當中,有愛的體現。
《回家》一劇中,寫了大量普通人熟知的疫情期間細節,同時又建立了不同的人物關係和情感線,所以觀眾在讀或聽的時候,會非常容易代入。比如出國留學三年第一次回家過年的女兒,回到武漢時,媽媽已經住進了醫院,她只能去已經和媽媽離婚多年的爸爸家住,一家三口複雜的情感關係,雖然著筆不多,卻很容易為現代都市人所理解和感受。
剪完頭髮發視頻給兒子的武漢醫院護士長,大年三十從家裡飯桌上離開去支援武漢的上海醫生,忙到忘記了自己的生日,卻意外收到病人家屬送來的蛋糕,以及微信裡女兒拍著手唱生日歌的視頻……這些與普通人生活緊密相關的情感線,讓每個觀眾都可以非常容易地在其中找到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角色與共鳴,並更加投入到劇情的進展中去。
我不止一次地聽到有觀眾在演後談時說,和很多近期播出的抗擊新冠疫情的作品相比,《回家》這部小小的作品,是最好的,因為真實,真誠,沒有那些戲劇性的誇張與煽情,反而變得更有說服力。由此,也再一次印證了我一直以來的一個觀點,我覺得,觀眾是有分辨力的,在創作的時候,我們不必絞盡腦汁地想要去徵服觀眾,或者引導觀眾、說服觀眾,相反,你只要能夠找到那些真正動人的、有力量的點,用好的方法把這些素材組織在一起,就會有它的影響力。
另一方面,我們也通過這部劇,開啟了對「大眾戲劇」的探索,即每一個觀眾、普通人,都可以成為演員,而且很多時候,他們甚至表現得比所謂的專業演員更好。正因為他們沒有經過糟糕的表演訓練,沒有打不掉的播音腔,沒有抑揚頓挫的朗誦體,所以在讀這種普通人的角色時,他們仿佛真的就是「角色」本人一樣,有時候帶著一些天南海北的口音,有時候會打嗑巴,會緊張,也會真情流露到讀不下去,需要平復很久,才能繼續。
因為沒有受過任何專業訓練,反而更能體現普通人的質感與真實感——這種預先的判斷和設計,成了這個戲最重要的特色。可以說,正是這些普通觀眾和參與者的「路人」狀態,才使得整個作品和故事更有說服力,讓人更容易相信,它是「真的」。在前不久上海一場公益場的演後談時,一位觀眾說到,如果我們是坐在舞臺下看一群專業演員演這個作品,你會覺得他們是在表演,是在講別人的故事,而現在這個場景中,這種狀態,讓人覺得,好像他們就是在講自己的故事,自己的真實故事。
因為演出已經進行了68場,總共有476位「演員」參與過這部作品的演出,非常巧合的是,有好幾位本身是護士的觀眾讀的就是護士這個角色,也有記者讀了記者那個角色,有曾經在武漢參與疫情期間救助和報導工作的人參與讀劇,也有同樣出國留學回國不久的人讀了女兒那個角色。當他們的淚水隨著劇情流下的時刻,當他們在演後談中與他們交換自己的感受與心得時,你似乎能明顯地感受到,他們有一種長舒一口氣的感覺。
昨天第三場演出後,一位讀媽媽那個角色的女士,向我們解釋了這個原因——她本人是醫生,在疫情期間又分管系統的宣傳工作,同時也是心理治療方面的專業人士,她說:像這樣大家圍坐在一起,共同讀一個故事,分享彼此的感受,在心理治療領域是一種很有效的手段,可以幫助大家舒解過往的一些心結,找到與他人的情感共鳴點,也幫助自己走出一些困擾著自我的情境。
她還說:你們當然可以像其他觀眾建議的那樣,把這部作品不斷發展下來,成為一部更精彩的舞臺劇作品、影視作品,但對我來說,你們今天的呈現,才是最珍貴的,因為這對每一個現場參與者而言,都是一份不可多得的禮物。
嗯,我明白了。好的,我們會帶著這個戲,去更多地方,見更多觀眾,把這個小小的禮物,送給他們。
文/水晶
圖/塔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