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漫《回家》路

2021-02-19 廣東藝術雜誌


【創作背景】:《回家》是一部由普通觀眾參與朗讀的聲音劇場作品,講述了新冠疫情最嚴重的時刻在武漢7個普通人身上發生的故事。該劇由「愛丁堡前沿劇展」策展團隊創作,於「2020表演藝術新天地」藝術節首演,並在國內多個藝術節上演,受到觀眾、媒體的高度關注和讚譽。

12月26日,《回家》在北京進行了它的第66-68場演出,這也是我們整個2020年在北京唯一的一部作品演出。從2020年一月開始迅速蔓延中國和世界的新冠疫情,徹底打亂了全年的演出和工作計劃,使得我們與北京觀眾見面的頻率降至冰點。有趣的是,又正是這樣一部與「疫情」相關的作品,和我們一起回了北京,跟觀眾見面,為這一年的工作收尾。

 

這一天,也是官方認定的2019年12月26日張繼先醫生看到第一例新冠病人的那一天。是啊,整整一年了。

 

《回家》是一部非常特別的作品,甚至可以說,它是「反劇場」的一部大眾戲劇作品,當劇目完成、演出的形式和儀式被設定好,一切便交給陌生的觀眾,由觀眾自己來完成這部作品的演出。即便是參與讀劇的觀眾,因為載有「自己」角色命運的信封只能在讀之前那一秒才能打開,所以他/她完全無法預知自己的命運,如同疫情最肆虐的時刻,每個人都不知道會有什麼樣的事將發生在自己身上。

 

眾人一起,平等地共同面對這「無常」的命運,又因為劇中角色的關聯、和對劇中人命運的關注,而被緊密地聯繫在一起,同呼吸,共命運。

 

在北京的三場演出後,都有演後談,所以我們有機會聽到很多觀眾的感言。第一場讀跑腿小哥的那位中年男士,剛開始讀沒多久,就開始抹眼淚,邊讀邊抹,有時會哽咽到讀不下去,其他6位「演員」和周圍環繞著的觀眾,就靜靜地等著他,等他恢復平靜,繼續講他的故事。演後談時,他說:「我感受到了這個作品當中對每一個個體命運的關注,這種關注,讓人非常溫暖。」

 

《回家》是一個高難度的創作作品,讀下來只有短短30分鐘的戲,寫了7個人物,這7個人物看起來毫不相關,卻被劇情的暗線串起。每個人的臺詞只有一頁紙,沒有任何煽情的言語,都是極其簡單、樸素的語言。「說人話」,是對全劇臺詞最精準的形容。

 

但就是這樣一部短短30分鐘、完全由不可預知的參與者抽籤決定誰是演員、誰讀哪個角色、演員在讀之前一秒也不知道自己將扮演誰的作品,每一場,都有淚水與抽泣聲出現。我也算是看過非常非常多戲的人了,說實話,我還沒有見過一部作品,有這樣的能量,能在30分鐘之內,無差別地擊中每一場的觀眾,而且不受地域影響,上海、長沙、深圳、天津,再到北京,68場,場場如此。

 

細想一下,創作階段的構思與精心編織戲劇結構、文本,導演階段做出的儀式感設計、音效和很多劇開頭結尾處的細節,都算是表演藝術工作者在技術層面可以掌控的,但當演出真正開始,觀眾真正成為角色,並迸發出如此大的能量,卻要歸因於大家對新冠疫情的「共同記憶」。

 

在《回家》一劇中,有很多細節與素材,來自於當時每個人幾乎都在網絡、電視或其他媒介上聽過看過的事件,比如野豬在空蕩蕩的二環路上奔跑,封城後有人回不了老家,很多社區工作者的日常,醫生與護士的辛苦,口罩、防護服、酒精等資源的短缺等等。但光靠這些素材與細節,是無法打動人的,它們必須與人物、故事結合起來,才會在觀眾心中產生畫面與情感的衝擊,比如社區工作者臨時收養的那條流浪狗,一位讀這個角色的阿姨說,這個小小的細節讓她產生一種感悟:在大的災難和事件面前,我們反而會和陌生人/動物建立起一種聯繫,這種聯繫當中,有愛的體現。

 

《回家》一劇中,寫了大量普通人熟知的疫情期間細節,同時又建立了不同的人物關係和情感線,所以觀眾在讀或聽的時候,會非常容易代入。比如出國留學三年第一次回家過年的女兒,回到武漢時,媽媽已經住進了醫院,她只能去已經和媽媽離婚多年的爸爸家住,一家三口複雜的情感關係,雖然著筆不多,卻很容易為現代都市人所理解和感受。

 

剪完頭髮發視頻給兒子的武漢醫院護士長,大年三十從家裡飯桌上離開去支援武漢的上海醫生,忙到忘記了自己的生日,卻意外收到病人家屬送來的蛋糕,以及微信裡女兒拍著手唱生日歌的視頻……這些與普通人生活緊密相關的情感線,讓每個觀眾都可以非常容易地在其中找到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角色與共鳴,並更加投入到劇情的進展中去。

 

我不止一次地聽到有觀眾在演後談時說,和很多近期播出的抗擊新冠疫情的作品相比,《回家》這部小小的作品,是最好的,因為真實,真誠,沒有那些戲劇性的誇張與煽情,反而變得更有說服力。由此,也再一次印證了我一直以來的一個觀點,我覺得,觀眾是有分辨力的,在創作的時候,我們不必絞盡腦汁地想要去徵服觀眾,或者引導觀眾、說服觀眾,相反,你只要能夠找到那些真正動人的、有力量的點,用好的方法把這些素材組織在一起,就會有它的影響力。

 

另一方面,我們也通過這部劇,開啟了對「大眾戲劇」的探索,即每一個觀眾、普通人,都可以成為演員,而且很多時候,他們甚至表現得比所謂的專業演員更好。正因為他們沒有經過糟糕的表演訓練,沒有打不掉的播音腔,沒有抑揚頓挫的朗誦體,所以在讀這種普通人的角色時,他們仿佛真的就是「角色」本人一樣,有時候帶著一些天南海北的口音,有時候會打嗑巴,會緊張,也會真情流露到讀不下去,需要平復很久,才能繼續。

 

因為沒有受過任何專業訓練,反而更能體現普通人的質感與真實感——這種預先的判斷和設計,成了這個戲最重要的特色。可以說,正是這些普通觀眾和參與者的「路人」狀態,才使得整個作品和故事更有說服力,讓人更容易相信,它是「真的」。在前不久上海一場公益場的演後談時,一位觀眾說到,如果我們是坐在舞臺下看一群專業演員演這個作品,你會覺得他們是在表演,是在講別人的故事,而現在這個場景中,這種狀態,讓人覺得,好像他們就是在講自己的故事,自己的真實故事。

 

因為演出已經進行了68場,總共有476位「演員」參與過這部作品的演出,非常巧合的是,有好幾位本身是護士的觀眾讀的就是護士這個角色,也有記者讀了記者那個角色,有曾經在武漢參與疫情期間救助和報導工作的人參與讀劇,也有同樣出國留學回國不久的人讀了女兒那個角色。當他們的淚水隨著劇情流下的時刻,當他們在演後談中與他們交換自己的感受與心得時,你似乎能明顯地感受到,他們有一種長舒一口氣的感覺。

 

昨天第三場演出後,一位讀媽媽那個角色的女士,向我們解釋了這個原因——她本人是醫生,在疫情期間又分管系統的宣傳工作,同時也是心理治療方面的專業人士,她說:像這樣大家圍坐在一起,共同讀一個故事,分享彼此的感受,在心理治療領域是一種很有效的手段,可以幫助大家舒解過往的一些心結,找到與他人的情感共鳴點,也幫助自己走出一些困擾著自我的情境。

 

她還說:你們當然可以像其他觀眾建議的那樣,把這部作品不斷發展下來,成為一部更精彩的舞臺劇作品、影視作品,但對我來說,你們今天的呈現,才是最珍貴的,因為這對每一個現場參與者而言,都是一份不可多得的禮物。

 

嗯,我明白了。好的,我們會帶著這個戲,去更多地方,見更多觀眾,把這個小小的禮物,送給他們。

文/水晶

圖/塔蘇


相關焦點

  • 春節回家之漫漫回家路
    「有錢沒錢,回家過年」,正如這首歌詞一樣,節前幾天,天南海北的遊子陸陸續續都開始往家趕,也因此成了中國獨有的一道風景---春運。海、陸、空同時火力全開,加班加點是為把親人安全送到家。三十越近,回家越急切 。 有些人坐幾天車,搗幾趟車,大包小包的,也抵擋不了那種快到家的喜悅。
  • 《漫漫回家路》舊瓶裝新酒
    《漫漫回家路》讓人好奇,都什麼時候了,還出現這種苦兒流浪尋親的電影?一字排開的大明星,怎會甘於一定很扁平的角色?故事確實如想像中簡單,一名印度小男孩,誤搭上夜車,被帶到完全陌生的地方,輾轉去到澳大利亞。他連家鄉的地名都講錯,但心裡從沒放下回家的願望。
  • 《漫漫回家路》改編真事 獲《綜藝》年度最佳
    網易娛樂1月24日報導 改編自全球暢銷小說的真人真事電影《漫漫回家路》,不只入圍金球獎四項大獎提名,甚至是國際權威媒體雜誌《綜藝》(Variety)內部票選年度最佳電影,更被製片公會獲封「年度十大電影」!
  • 《漫漫回家路》一條耗盡25年返家的路
    一條回家的路,他花了25年的時間歸返。他的名字是薩魯布萊爾利,和媽媽、哥哥生活在印度的小村莊,某天和哥哥一起出去找工作的時候,哥哥擔心年僅五歲的他會太疲憊,敦囑他在車站長椅上睡覺,待哥哥回來的時候一起帶他回家。一覺醒來,哥哥卻還沒回來,薩魯四處尋找哥哥,卻意外地被帶離車站,來到了加爾各答。
  • 【城事】24年 漫漫回家路……
    【城事】24年 漫漫回家路…… 2020-12-20 12:2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說法】24年 漫漫回家路……
    【說法】24年 漫漫回家路…… 2020-12-21 18: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漫漫回家路,只要在一起就好】
    我說我們想回老家看看,媽媽說回家去幹嘛呢?什麼都沒有了。可是,那是根啊?家裡的親人才是根,人都遠離家鄉、外公外婆都已經走了。外公當時在萬航渡路上班,一家小商鋪裡當職員,可是你們不知道啊,回鄉下要坐船、坐車,回家一趟至少是4、5個小時啊那時候,浦東浦西天壤之別啊,沒有大橋、沒有隧道、爛泥塘,只有擺渡船,生活就像小河裡的水塘,慢慢划著船,划著船,和親人相聚。歲月啊,像母親老家鄉下的那條河流,緩緩流淌著,從來沒有停歇過腳步。親人啊,生生不息,老人離去、孩子降臨,就這樣一起慢慢向前走。
  • 漫漫回家路(下)
    漫漫回家路仿佛頃刻被記憶鋪滿了,橘子看見年輕不再的父親蹲在牆根一口接著一口地抽著旱菸,眉頭緊鎖;看見母親一個人在煙霧繚繞的廚房裡忙碌,竟然沒有一個人主動幫忙去剝一頭蒜;看見橙子沉默地躺坐在床頭,目光偶爾在床尾的電視屏幕上稍作停留……橘子被肚子發出的咕咕聲從遙遠的記憶中拉回。她只在火車上吃了一桶泡麵,身體早就已經開始呼喚食物,興許先前太緊張讓她忘了這飢餓感。
  • 電影《雄獅》: 與「谷歌地球」踏上漫漫回家路
    我對自己說『你有那些圖片式的記憶和那些家鄉的地標,你知道那個小鎮的樣子』,這個應用可以幫助你找到回去的路。」Saroo花了幾年的時間研究谷歌地球上迷宮一樣的鐵路線,他知道它們相交的某個點就是自己出生的城市。  Saroo的故事激發了世上許多人的靈感。他的自傳《漫漫回家路》(A Long Way Home)於2014年出版,並於2016年被改編成電影《雄獅》(Lion)。
  • 薦影丨《Lion》: 漫漫回家路 A Long Way Home
    SociologyJawaharlal Nehru University 2016年 Lion - 漫漫回家路 (入圍 最佳電影2017 Oscar) 片名:Lion - 漫漫回家路美國上映:2016年9月10日香港上映:2017年2月16日導演:Garth Davis
  • 漫漫回家路-電影隨筆《雄獅》Lion想到的(無劇透)
    若此刻,發生空難,這裡豈不是我們每個人「漫漫回家路」的終點了嗎?2016-2017年應該是我在雲端時間最多的年份。看到《雄獅》劇中男主哥哥的襯衫以前我也有一件。炎熱的夏天,裡面有些印度的場景跟上個世紀路遙小說《平凡的世界》裡所描寫的場景真是一模一樣。誰是雄獅?我想,是他,更是他哥。為了弟弟,才能成為哥哥。無論中國還是印度。
  • 漫漫回家路 悠悠故鄉情
    他倆指著我哈哈大笑,說:「看你轉向了,現在可能就是9點多一點,臨漳到柳元才40多裡路。」80年代到90年初,公共汽車從柳元到臨漳,車票5角錢,從臨漳到邯鄲,車票9角錢,一天就那屈指可數的幾趟車。在臨漳一中上高中和在邯鄲上學的五年時光裡,每個禮拜天回家時,都要從學校走到車站,等半天車,才能擠上公共汽車。
  • 戰火歸途路漫漫,帶你回家《歸鄉路漫漫》
    還好,年底國家地理頻道的這部8集迷你劇《歸鄉漫漫路》(港臺譯作《戰火歸途》,其實這個譯法我覺得更好)算是今年軍事作品的點睛之作。《歸鄉漫漫路》改編自 ABC 新聞首席國際記者者瑪莎拉達茲(Martha Raddatz)的同名暢銷寫實小說,她採訪了無數相關士兵與家屬,還原了2004年4月4日伊拉克戰爭這段被稱作是「黑色星期日」的著名事件。
  • 要點亮文物漫漫回家路 先借科技飽眼福
    闊別160載,馬首回家,不僅成為「十二生肖銅獸」中第一個回歸圓明園的獸首,還是第一件回歸圓明園的流失海外重要文物。   銅獸首的流浪之路,註定坎坷崎嶇;銅獸首的回家之路,同樣艱辛漫長。但只要是中國非法流失的文物,無論路途多遠、時間多久,我們都不會放棄追回的努力。就在前不久,25年跨國文物追索行動畫上句號,68件流失英國文物成功回國。
  • 法治在線丨走失24年-丁龍龍的漫漫回家路
    走失24年:丁龍龍的漫漫回家路(上)
  • 漫漫歸途 保濟護航 郵愛相伴——第四屆「溫暖回家路,保濟愛同行」溫情啟程
    最熟悉的路,是回家的路,最溫暖的港灣,是家的港灣。每逢春節前夕,都是外來務工人員的返鄉大潮,在外闖蕩一年,漂泊一年,拼搏一年,勞碌一年,洗淨一身的疲憊,抹去歷經世事的滄桑,買張車票,帶上回家的欣喜與期盼,滿載一年的收穫,投入家人的懷抱。
  • 漫漫回家路
    許多友友曬了2020年最後一抹夕陽,我無心見證這歷史性的一刻,只是匆匆忙忙地奔波在回家的路上。弟弟來電,要加班到凌晨。嗷嗷待哺、年邁體弱的老母親在等著我回去做飯、打胰島素。搭同事的車,急忙奔向臨淄長途車站,卻發現由於下雪路滑,只剩最後一班過路車了。
  • 郎祖筠 漫漫返鄉路
    海峽兩岸,漫漫返鄉,路在何方!
  • 漫漫回家路,你要不要和我打個賭?
    而今天,艾米就是這個被丘比特之箭射中的女孩,她在回家的火車上,遇到了一個特別的男人。對面坐著的這個男人,是個天生的衣架子,他穿著定製的西裝,顯得氣宇軒昂。他的身上噴了一些古龍水,伴隨著空氣的流動,清新的香氣會時不時地傳到艾米周圍。從落座開始,他就一直低著頭,拿著手提電腦不斷的敲打著,他的手指白皙而修長,指甲剪得很整齊。
  • 《夏目友人帳 第四季》漫漫回家路,我想回家了
    最終話,漫漫回家路。哭點略多,胸腔中滿溢的卻都是溫暖。家人,就是疲累過後推開門,喊一聲「我回來了」,他們便會出來迎接你,接過你手中的包,微笑著說「回來啦,辛苦啦」的人。家人,就是你晚歸了,他們會發瘋似的找尋你,擔心你的安危,直到得到你的下落——即使你只是被路邊的野花迷了心神暫時駐足停留了一會兒——他們也會重重地吐一口氣,懸著的心因你而落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