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你我枉花光心計,愛競逐鏡花那美麗......
1997版天龍八部主題曲《難念的經》由周華健所編曲、林夕填詞的,乃眾所公認無法超越的天龍八部主題曲。此曲以"意有盡而意無窮"、"字字相連"等特色見稱,超脫一般武俠主題曲以"壯闊"及"豪邁"為主的格局。初聽此主題曲,不少人知道是繞口令之作,然而在反覆聆聽或細讀歌詞之下,卻發現歌詞與音韻巧妙呼應,琅琅上口,精妙絕倫,仿佛發現新的世界,並迷上《難念的經》。
不知是否林夕刻意的安排,《難念的經》這首歌曲確實如其名所云—"難念"。眾所周知,此曲堪稱為最難唱誦的粵語歌曲,不但拗口,而且節奏明快,甚至連本地歌手亦不敢翻唱,一者可能怕能以跟上節拍,二者則恐咬字不清,翻唱不成,卻貽笑大方。此外,筆者認為林夕在節奏上有意將《難念的經》提升至念誦經文的程度,只有了解當中的內容,才能明白周華健在唱什麼,這安排實是匠心獨運。
同時,《難念的經》用詞博大精深,字裡行間,略帶林夕文筆的優美以及與"天龍八部"世界相融的佛學意境,是以此歌曲能成為兩岸三地膾炙人口之作,每每前奏響起,我們的腦海則自然而然浮現出蕭峰,那由黃日華扮演、身材魁偉的男子,而他正在使出雄厚剛強的降龍十八掌,擊退外敵……
若細心聆聽此曲,可發現在悠和前奏響起後,周華健的歌聲頃刻層層推進,以"咄咄逼人"的氣勢連唱八組句子,那激情的音韻馬上掀起觀眾情緒,使人們捲入天龍世界之中。這八句便為:
"笑你我枉花光心計,愛競逐鏡花那美麗,怕幸運會轉眼遠逝,為貪嗔喜惡怒著迷,責你我太貪功戀勢,怪大地眾生太美麗,悔舊日太執信約誓,為悲歡哀怨妒著迷"
首先,這八句句子以動詞為首,分別是"笑、愛、怕、為、責、怪、悔、為"。這些單字動詞本質上帶有貶義,如"責"對應了"你我太貪功戀勢","悔"對著"舊日太執信約誓","怪"對應"大地眾生太美麗"。
從歌曲中,周華健在唱這些字詞時用上強調的語氣,以此突顯貶義的詞性。而這八個"負面"動詞,實際上揭示各人物的"苦"也是唯人自招,順應了天龍八部的主旨:"無人不冤,有情皆孽"。
天龍八部所處的世界,雖看似虛構,卻與我們身處的娑婆世界不約而同相似。娑婆世界乃梵語,又名堪忍世界,此世界有情眾生被貪、嗔、痴三毒所纏縛,以致生種種煩惱。
書中各人產生說不清的苦、形成種種悲劇的根源,亦是歸因於貪、嗔、痴三毒。例如主角蕭峰於雁門關悲壯自盡,一死已免去蒼生的浩劫,然而在當中則包含了數不盡的苦。蕭峰的"悔",為悔恨自己親手殺害愛人,以致求愛情而不得。蕭峰的"責",責怪自己那天意弄人的身世,以致漢胡兩難存,求明志而不得。蕭峰的"怪",則是怪大地眾生太美麗,令他不舍眾生受苦,不願宋遼開戰,求心安而不得……事實上,天龍八部芸芸眾生的悲愁苦惱,大多皆能從此八句而出,可見林夕所填的歌詞字字珠璣。
然後,林夕於此處採用排比手法,以平行結構寫出八句字數相同、語言特色相約的妙句,看似平鋪直敘道出天龍八部中的眾生相,沒有起伏,重點不突出,卻巧妙地覆蓋了浩如深海的天龍世界。
如倪匡所言,"《天龍八部》乃千百個掀天巨浪,讀者就浮在汪洋大海的一葉扁舟上。一個巨浪打過來,可以令讀者沉下數十百丈,再一個巨浪掀起,又可以將讀者抬高數十百丈。"這是因為書中的人物互為影響,一章完結,另一章又自然生起,生生不息,化化無窮,情節之間又起伏交雜,令讀者如置身高深、浩瀚的汪洋。
天龍世界大氣磅礴,我們難以在小說中找到誰能代表那一種什麼意念,因為書中眾生的習氣、執念乃至情感,早已渾然交雜,難以分解。
你認為"笑你我枉花光心計"是寫慕容復對逐鹿中原的飄渺夢想?但天山童姥與李秋水豈不是為無崖子爭風吃醋多年,最終也不是枉花光青春心計?
你認為"責你我太貪功戀勢"是寫王語嫣對慕容復執迷建國的不滿?但段延慶又豈不是為取回皇位興風作浪,被大理眾人所不恥?
你認為"為悲歡哀怨妒著迷"是寫蕭峰對阿朱的情深意重?但遊坦之又豈不是痴戀阿紫,墮著深不可測的情網,甘為其割眼捨身?
我們難以分清這八句實質對應那些人物,因為角色之間的情感早已渾為一體,正如天龍八部所刻劃的天、龍八部眾,包括:天、龍、夜叉、幹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應在書中無從稽考。
接著,林夕寫出四句排比,而這四句則將佛理明確融入句中。林夕借填寫"捨不得"、"色相"、"參一生"等詞,進一步加深《難念的經》對佛學的描寫,切合天龍八部與佛理交雜的特質。
天龍八部主要刻劃"求不得"的主題,例如蕭峰為契丹皇帝耶律洪基立下汗馬功勞後輕易成為南院大王;然慕容復苦苦經營復燕大業,不惜聲名狼藉、眾叛親離,於建國大業卻毫無進展。亦有遊坦之求阿紫而不得,段譽求神仙姐姐而不得等。雖然"求不得"為天龍八部的主幹,但其中亦暗自包括了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五陰熾盛等的"苦"。
林夕在首三句表達天龍人物因貪、嗔、痴三毒生起煩惱,產生愚痴觀念及行為,這些也往往導致天龍中悲劇的發生。例如段正淳生性風流,結識無數臺面情人,如秦紅棉、甘寶寶、阮星竹、王夫人,留下一身風流債,最後不惜情已死。鳩摩智身為吐蕃國師,有"大輪明王"美名,卻為"少林七十二絕技"、《易筋經》等色相所執迷,最終走火入魔,武功盡散。
最後,林夕寫出"啊…參一生參不透這條難題"作片段的小總結,表達凡夫眾生未能看破色相背後的虛幻,以致被煩惱所困。他所寫的"難題",依筆者角度而言,是在悲愁苦惱中解脫的方法。
天龍八部眾生個個也有說不清的苦,這些苦可以累積,可以淡忘,可以排解。如苦惱無窮無盡地積累,最終令人心境不能澄明,更會墮入惡見稠林,不能自拔,例如慕容復為求建國而大開殺戒,葉二娘、遊坦之為情自盡。是故對事物的參不透,最終會引致天龍八部中的悲劇。
然則如何參透當中的"難題"?在書中,掃地僧為世間最莫測高深的絕頂高手,以驚為天人的武學渡化慕容博、蕭遠山二人。筆者認為掃地僧的存在象徵佛法無邊的超渡,讓蕭慕二人放下對王霸雄圖的執著,放下血海深仇,將執念盡歸塵土。
掃地僧是超脫而無人能及,他以威神之力渡脫二人,像在展示無上什深的佛法。其中,金庸借著寫突破武學障必須堪破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暗示要在"無人不冤,有情皆孽"中得到超脫,必須看破色相。
正如金剛經所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其意為一切相都是虛妄相,不是真實相。現象雖然存在,但卻為幻境、幻象,是因緣有而自性空,只因為因緣的湊合而有了現象;如果另外的因緣產生,現在的現象就會改變,形成另一種現象。
假使書中慕容復真能建立大燕,但又怎能保證不被宋遼吞併?縱能逃過一劫,又怎能抵擋南宋末期那勢如破竹的蒙古大軍?又怎能保證一個國家能千秋萬代?是故天龍世界觀中一切也非永恆,由因緣而生,慕容復的苦苦執著,只會越墮越深。
金剛經提及要認清"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以及不要執著於相,而這觀念相信是"參透難題"的不二方法。
最後,林夕著眼描寫武俠世界的風景,而文字之間亦構成無數畫面,整體而言充滿濃厚畫面感:
吞風吻雨葬落日未曾彷徨欺山趕海踐雪徑也未絕望拈花把酒偏折煞世人情狂憑這兩眼與百臂或千手不能防天闊闊雪漫漫共誰同航這沙滾滾水皺皺笑著浪蕩貪歡一餉偏教那女兒情長埋葬
"吞風吻雨葬落日未曾彷徨,欺山趕海踐雪徑也未絕望"此二句波瀾壯闊,壯懷激烈,不禁令人聯想起以降龍十八掌名震天下的蕭峰,憑一己之力左右江湖,氣勢逼人,率領燕雲十八騎直踏少林寺而傲視群豪。
在此我相信首句中的"吞風吻雨"或是向1982年天龍八部主題曲《萬水千山縱橫》首四句"萬水千山縱橫豈懼風急雨翻豪氣吞吐風雷飲下霜杯雪盞"中的"豪氣吞吐風雷"致敬。
"吞風吻雨"正好對應著"吞吐風雷",此四字皆刻劃了江湖中人豪邁形象,將大豪傑天地不怕、重情重義的畫面一一呈現,豪情壯志,無所懼怕,縱橫天下。
"拈花把酒偏折煞世人情狂,憑這兩眼與百臂或千手不能防,天闊闊雪漫漫共誰同航,這沙滾滾水皺皺笑著浪蕩"
此四句亦為營造壯闊的武俠世界,在此我們能看見林夕行文用字水準之高,竟可將七句快誦的歌詞完美地展現段段畫面,憑歌寄意,令觀眾感受萬萬千千的武俠世界。雖然《難念的經》對於江湖爭鬥、意境的刻劃或不如《萬水千山縱橫》深刻,但在佛學的理解則勝《萬水千山縱橫》一籌。
《難念的經》節奏隨時間推演越變越快,情緒也漸趨激烈,一句的完結只是另一句的開端,且歌聲行雲流水,仿似無數天下大事也在歌曲裡的數十秒間發生。種種不同片段,如吞風吻雨、欺山趕海、拈花把酒、在天雪中同航等在疾極歌韻中交織著,不禁產生重重矛盾,卻渾然天成。這儼如天龍八部的故事結構:段譽、蕭峰、虛竹等前後人物相互交錯並聯結起來,氣勢浩瀚、浩淼如海。聽過《難念的經》,但覺千言萬語,盡在言有盡而意無窮的歌聲之中。
由林夕所作的《難念的經》超越了歌曲的藩籬,令我們相信"詞"也可成為歌曲的靈魂。
《難念的經》勢必成為流傳千古,甚至是萬古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