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認真介紹下,這是陳述與胡說的第一次合著推送,圖照例來自陳述,而內容則來自yawei、董言和胡說,其中又分彎的當顧問和直的負責主筆。
簡單說來,我們仨都是今年從香港畢業的。學校各自不同,但都在最後一年學業裡互相在【豆瓣】上因為舞臺劇認識了(誒我去豆瓣快給我錢這簡直是大軟文。一起趕場過舞臺劇排隊過電影節,雖然已分居異地,但畢竟whatsapp之外wechat才是真正好用的通信APP,所以一起攢個簡單的香港劇場指南還是有餘的(下圖圓圈內的是交通方式和站點喲)~
當然,三人之力畢竟小,我們對香港劇場的了解也未必夠多,有錯漏處還請不吝指教!~
文丨yawei 董言 胡說
圖丨陳述
香港文化中心
和國家大劇院一樣,它不只是【一個】劇場。香港文化中心的可用場地有音樂廳、大劇院、劇場(小劇場)、大堂展覽場地、排演室/練習室/會議室、露天廣場。不要小看露天廣場,我在各種劇的開演前在那裡發現過太多驚喜!元宵社區演出啊、少年樂隊展演啊,都是那些「未必特別好但存在即愉快」的活動。文化中心的演出總體會偏正一些,尤其大劇院。小劇場雖然看著簡單,但是可能性特別多,比如當年《烏合之眾》對場地的利用方式就把我驚了一下。近念·二十面體是香港文化中心的場地夥伴。
演出品質不必贅述,而香港文化中心最好的一點是……它就在維多利亞港邊上!苦等入場的時候(香港大部分演出都是晚上8點/後開始,且開演前10分鐘才可以入場),去吹個海風看個船等個幻彩詠香江的燈光秀(而它也是8點開始:)也是好的嘛~
香港大會堂及其眾場地
大會堂坐落中環,建於1962年,包括1個劇場2個音樂廳和2個展覽廳。雖然歷史已久,但它依然是一個高端大氣上檔次的場所,證據就是鋪滿整個大會堂的厚實地毯。每次去大會堂看演出,光是踩在地毯上人就困了。
大會堂內部設施很棒,尤其是劇院,座位數和傾斜度都很完美,沒有死角位,也不會因為坐在後排而看不清舞臺。至於節目,如果你熱愛音樂,這裡絕對是你的不二選擇。大會堂堪稱音樂界勞模,幾乎每天都有音樂會,戲劇反而較少,而較為新銳的戲更是鳳毛麟角了。
友情提示,如果是周日來大會堂,那麼你會在地鐵通往大會堂的地下道上遇見盛大的菲傭趴體,通道被擠得水洩不通,非常嘈雜……當然,如果你是有車族,請忽略本條。
香港藝術中心的倆劇場
「藝術中心」和「文化中心」,是我永遠要反應一下才能明白的兩個地名,尤其兩處隔海相望。不過,文化中心是政府立的,藝術中心則是自負盈虧的非牟利、非政府組織。不過相比起來,藝術中心有劇院,更像是一件「理所應當的順便」的事情,因為藝術中心裡有……電影院、畫廊、藝術學院、餐飲、亞洲文化協會、香港作曲家聯會、鄧樹榮工作室、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等一大堆玩意兒。所以比起來,麥高利小劇場和壽臣劇場,可能在「跪拜列表」裡都排不上號……兩個都是不大的劇場,演出不固定,會有實驗的也會有香港話劇團的。
大約一個月一次,藝術中心外的場地會有賽馬會街頭音樂會,同樣是一些「你可能沒聽說過但很有意思」的音樂演出。多嘴一句,藝術中心agnès b. 電影院在電影開場前會放藝術中心的宣傳片,每次我都會看著特別感動覺得「怎麼會有這麼好的地方」。
香港演藝學院的眾劇院
對,就是那個「出了謝君豪黃秋生朱茵」的香港演藝學院。中央戲劇學院的實驗劇場和北劇場(尤其)對外售票的演出並不太多,與之相對,香港演藝學院的歌劇院、戲劇院、演奏廳等等卻都常年活躍。前一陣剛演了《狂揪夫妻》,就是那個《會客廳殺戮》的香港版,黃秋生 x 吳君如 x 潘燦良 x 甄詠蓓。
話說回來,演藝學院歌劇院的票價可能是香港劇場界的頂峰了……有時會出現過1000的!我看《杜老誌》的時候,票價是780的(別誤會啊我入的別人的低價轉票),還不是坐在池座的……!
上環文娛中心
當然,上環文娛中心的劇院也有很多好節目,場地夥伴的演出、社區演出、英國壁虎劇團的《失·魂missing》馬上也要在這裡演出。但對我們來說重點畢竟是……香港話劇團黑盒劇場就在這個樓裡(的8層)!
所謂黑盒劇場,是一塊特別小的場地。一般觀眾不到兩百人,場地可能是三面觀眾甚至四面觀眾。在這裡偏實驗性的演出可能會更多一點,但最主要的是,由於觀眾與演員的距離被無限縮小,對演出/演技的要求會高得多。
遇到上環文娛中心的劇院有演出的時候,就會在七點半後看到長長的排到外面的隊伍,在等著上電梯去樓上看戲。哦對了,排隊過程中記得回頭看,那家書報亭有好多不和諧讀物。
葵青劇院
林奕華的新戲基本上都在這裡首演。——這一點就能秒掉一堆劇院了。不過即便除掉林奕華的部分,總的來說,在葵青演的戲也還是比較能信任的。前一陣楊小亂老師做了字幕瘋傳的職場卸膊操的來源《小人國4》的W創作社,就是葵青的場地夥伴之一。
相較之下,葵青劇院的黑盒劇場存在感會弱一點。我(編者註:此處為丟人的胡說)去了幾回都沒發現它還有黑盒劇場……
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
去賽馬會的黑盒劇場更像是去個遊樂場。從石硤尾站出來一路往下走到底就是賽馬會的樓了,從邊上的樓梯上去,很容易就撞上各種展覽和市集還有紀念品店。曾經碰到過一大堆畫得花花綠綠特別可愛的鋼琴,還遭遇過同志集市(其中還有算塔羅的=。=)。
賽馬會黑盒劇場演出的話劇都會偏小眾,知名度一般都不高,換言之,它的完成度可能也不算太精細。更多的滿足感確實還是靠「驚喜」創造的。
此處yawei補充,賽馬會還有個微型黑盒劇場,隸屬於赫墾坊劇團,不在網上售票。
牛棚藝術村暨牛棚劇場
不要懷疑,這個牛棚真的就是「養牛的棚子」的意思。藝術村的前身是牛隻屠宰中心,至今還保留著水槽和鐵環的裝置。就建築風格而言,牛棚像是迷你且未商業化的北京798。
牛棚劇場是著名的實驗戲劇團體前進進的專屬劇場,由一間倉庫改造而成。牛棚的設施簡陋座位少,舞臺較小,超豪華布景的可能性為零。中間有兩根大柱子,如果演員調度不當,觀眾席的兩側容易有視線死角。但即便硬體條件較差,牛棚卻是香港唯一一個可以出門看見星空的劇場,而且,如果你想看些「不一樣」的戲劇,牛棚絕對是你心頭愛,這些不一樣的戲劇也絕對不是胡鬧型的(我絕對沒有在影射什麼),它們大多都飽含著對劇場美學的嚴肅探討,非常值得觀看,而且票價良心得讓人落淚。
即便你不喜歡戲劇,牛棚藝術村也是值得來的,特別對於文藝妹子而言,這裡就是一個拍照聖地,紅磚綠瓦,各種小清新擺件,每次去牛棚看戲,都能看到有妹子在擺擺擺!拍拍拍!
高山劇場
高山劇場坐落於高山公園之中,雖然位置偏遠,卻是相當漂亮的劇場,環境優雅,建築也很有設計感。說回節目,相較於其他劇場的多樣性,高山劇場主攻粵劇,因此這裡也是老人最多的劇場,劇場內外的設施也因觀眾年齡偏大而和其他劇場有所不同,比如設立了從公園到劇場門口的扶手電梯(速度奇慢無比),異常寬廣的大門,以及多條輪椅通道。
雖然以粵劇為主,但有些帶有粵劇色彩或古裝的話劇也會在這裡演出,比如《都是龍袍惹的禍》《灰欄》等。厚外套則是在這裡看戲的必備物品,這兒的冷氣絕對是香港變態冷氣的典型代表,即便是在三伏天,觀眾都會在中場時去戶外曬太陽取暖……
一枚橫炮:聽說林奕華2016年的新戲要在高山劇場首演,很好奇這次的風格到底是怎樣!(真的不是在打廣告)
牛池灣文娛中心
牛池灣文娛中心位於觀塘線彩虹站,也是較活躍的地區文娛中心,其內設施有劇院、文娛廳、演講室、舞蹈練習室、美術室、音樂練習室。不難想像,舞蹈和話劇的是這裡的主要演出。不過更好玩的是,竄下樓轉個彎就是個街市(菜場)啦。
當然,我們只是挑了能想到的最主要的十個劇場說了說,但是list之外,還有好幾十個劇場在持續活躍地上演著各式劇目:
荃灣大會堂、屯門大會堂、香港理工大學賽馬會綜藝館、香港兆基創意書院多媒體劇場、青年廣場Y劇場、元朗劇院、西灣河文娛中心、沙田大會堂、藝穗會地下劇場、樓上劇場、九龍灣國際展貿中心展貿廳、西九龍大戲棚、天邊外水泊劇場、九龍佑寧堂、打鼓嶺坪輋保衛家園聯盟導賞中心、DG黑盒劇場、天邊外自由劇場、AimHigh賽馬會青年培訓中心、銘軒(技能訓練)有限公司、觀塘天橋「反轉天橋底」第1號場、be.Dance International、富德樓小劇場、同流黑盒劇場、Artist Fee、不加鎖舞踴館、戲子館、社區文化發展中心、玖拾級@天邊外藝民空間、Feelsogood Live、路德會救主堂、派劇場、香港故事館(藍屋)、KUC Space、港島中學、薄扶林村盧明記、天台樓閣@天邊外藝民空間、Bar 109、開引號劇場、塗鴉創意間、紅木手打烏冬專門店、V工作室、紅廚房、C&G藝術單位、LIFE SPACE、牛棚四號、青衣東北公園-白色帳篷、香港短片製作中心、活空間、新約舞流團址、SOIL土壤文創……
所以雖然語言多少有些不通(部分演出會有字幕),但在如此數量級演出+絕對讓人滿意的觀劇環境+大部分並不算高的票價轟炸下,實在很難淡定下來……為什麼會有人去香港買衣服買奢侈品啦!明明這些話劇才是回去就看不到的東西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