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三體》火了之後,經常有人問:
能不能推薦一部和三體一樣好看的長篇科幻小說?
我認為難度很大,《三體》對我們中國人來說是一部頂級的長篇,不僅是因為它本身就質量過硬,更是因為它符合大多數中國人的口味。
也不知道是因為翻譯的原因還是國內外的文化差異導致,反正看國外的小說和國內的小說就是會有不一樣的感覺。雖然每個作者的風格都不盡相同,但是國內外的差異似乎來的更為巨大。
這就導致很多人,如果偏愛三體或者說大劉這種風格的話,會發現自己很難接受其他作者尤其是國外作者的作品。我經常在一些社交媒體上發現有人這麼抱怨:自從看了三體後就看不下去其他的書!
這就非常尷尬了。
其實如果能擯棄一些主觀上的偏好,調整自己的心態,你就會發現好看的科幻小說多的是。
公平的講,論科幻點子的密集程度,僅就我看過的科幻小說確實沒有作品能比得上三體。但是若論故事的精彩程度和想像力的豐富程度,優於三體的還是有不少的。
我今天想介紹的可以說是必讀科幻小說,但是呢,我相信還是有很多人沒有讀過,或者讀了幾頁就放棄了。(很多年前我也是讀了幾頁就放棄了)
這就是艾薩拉•阿西莫夫的《銀河帝國》系列的前三部,即一般所說的《基地》三部曲,它們是:《基地》,《基地與帝國》,《第二基地》。
前排特別提醒:這三本書的成書年代是上個世紀50年代左右,也就是咱們新中國剛剛成立那些年,而《基地》最早則是1942年就開始在報紙上連載了。
所以在看之前一定要有個心理準備!70年前!那個年代還沒有任何人造物進入過太空,甚至連飛彈都是在1944年才第一次發射(德國V2火箭用來轟炸倫敦)!第一臺通用計算機是在1946年誕生的!而現在人手一隻的手機,直到1973年才被摩託羅拉發明出來!
有了這個背景知識,你就會發現,阿西莫夫的想像力有多麼驚人,也證明若放在那時候來看,阿西莫夫的《基地》裡的科學幻象有多麼超前。
科幻小說界公認的黃金時代三巨頭:艾薩克·阿西莫夫、羅伯特·海因萊因和阿瑟·克拉克,個人認為這三人中作品質量最高的還是阿西莫夫。阿西莫夫的其他長篇我看過《神們自己》、《永恆的終結》,克拉克的長篇看過《2001太空漫遊》、《與拉瑪相會》,海因萊因的還沒看過,要說印象深刻,還是阿西莫夫的這兩篇。(克拉克的作品也非常好看,以後有機會再寫)
再多說一句,阿西莫夫可是一位天才少年,他15歲便考上了哥倫比亞大學,智商超群,達到恐怖的160,他是門薩學會會員,後面甚至擔任了門薩學會副會長。
在過去的這70載,有無數讀者將這三部曲奉為科幻聖經,還有無數雜誌將其評為史上最好看的科幻小說。可怕的是,在這70年的時間內,全球誕生了數不清的科幻作品,竟然鮮有能將基地三部曲擠下神壇的作品。
甚至此前火星總督馬斯克還將一套銀河帝國送上了太空。
這足以證明這部經典之作恐怖的魅力值。
看《基地》和看《三體》的感受是完全不一樣的。三體是用許多科幻點子填充你的大腦,讓你欲罷不能,而銀河帝國則是娓娓道來,像是一幅慢慢展開的壯麗畫卷,你若能沉浸其中,必將感受到它的波瀾壯闊。
這三本書,我已經看完前兩部,即《基地》和《基地與帝國》,正如之前所說,很久以前我就看過一次不過沒看的下去,這次我定下心,每天看半小時,也不多看。剛開始幾天略微枯燥,但是後面漸入佳境,特別是第二部愈感其出神入化。現在正在看第三部,不過昨天發生了一個悲劇,我瀏覽知乎的時候一不小心被劇透了第三部的核心劇情:第二基地的所在地!以至於晚上看書的時候老是在想:第二基地就是這,第二基地就是這兒……看書樂趣少了好幾成!
所以說,劇透可恥~我本篇文章只談感受,幾乎沒有關鍵劇透!
其實,基地前兩部書中的點子並不多,還是那句話,70多年前科技水平和現在怎麼能比呢?所以書中最先進的武器竟然是核銃(估計是一種發射核能射線的武器?),剛看完三體的朋友在看這個估計會極度鄙視。
但是!但是!大伙兒想一下,世界上一個核反應堆啥時候誕生的?1942年!
1942年,著名的曼哈頓計劃期間,人類第一臺核反應堆由著名美籍義大利物理學家恩利克·費米領導的小組於1942年12月在美國芝加哥大學建成,命名為芝加哥一號堆。(沒錯,就是提出費米悖論的那個費米。)
所以,《基地》連載的1942年正是人類使用核能的元年,而阿西莫夫就已經意識到這種能源的巨大潛力,並將其作為小說中未來銀河帝國的最高級能源,可見其超凡的前瞻性和想像力。
請注意一點:人類是無法想像從來不曾存在過的事物的!所以阿西莫夫的《基地》裡人們都超光速旅行了,居然還用紙質的媒體和文書。這以現在的眼光來看是不可思議的。但50年代電視都是剛剛誕生,其實我覺得阿西莫夫能想像出電子書這麼超時代的玩意兒已經很逆天了。
三體一直都以超凡的想像力獲得大量的粉絲,但其實,三體也沒有描述任何完全架空的概念,所有的概念都是依託於現階段科學發展的。例如,水滴概念是依託於對中子星的理論研究,智子工程則是依託於超弦理論,黑暗森林理論則是依託於對費米悖論的一個思想實驗,而第三部那些黑域、二向箔其實有點天馬行空了,也難怪很多人把三體歸類為奇幻文學……
所以我才說,若是拋開一些概念性的老舊設定,前兩部在想像力上可一點不欠缺。
而第三部在想像力上更進一步,比如第一章就設想出「透鏡」,這是一種可以實時顯示整個星系所有恆星相對位置的技術,放在今天都令人眼前一亮。(三體中也有類似概念)
不過基地最牛逼的還是其扣人心弦的敘事。阿西莫夫說過,他是看了羅馬帝國興衰史才決定寫基地系列的。羅馬帝國我們都知道從古羅馬時代一直到神聖羅馬帝國,前後持續了一千多年。而基地系列可以說是一部太空時代的帝國興衰史,當中所描述的政權更替、勾心鬥角、合縱連橫等等讓人目不暇接,就像看歷史小說比如三國演義那樣生動有趣。
而阿西莫夫本人也是一位全能型作家,一生著作近500本,這不能說著作等身了,應該是著作等樓了!
因此,基地系列的敘事絕對是大師級的,行雲流水間讓讀者與主人公感同身受,伏筆一埋就埋半本書!解開謎底之後又能讓讀者震驚一個星期。
反正我看完第二本後一直回味它的結局,好些天都無法平息。所以我才決定寫下這個文章,推薦給大家閱讀。
其實,對於不太接觸科幻的讀者,或者年輕的讀者,我基本不會推薦三體,因為三體描述的宇宙是黑暗的,冷酷無情的。你看三體,基本不會有感到溫馨或者樂觀的感覺。三體三部曲,一本比一本黑暗,一本比一本絕望,我當年在看第三部分時候一度想放棄,雖然我對那些未來的景象和點子很感興趣,但是書中描述的絕望場景真的讓人心情極度低落。
但是基地三部曲我是可以無腦推薦的。它適合任何年齡段的讀者。
我也不是說三體不好,正是三體太強大了,所以推薦一部能與之匹敵的小說其實是挺難的。
但三體再完美,那我們就不看其他小說了嗎~
就好比,阿法狗下圍棋碾壓人類,那人類就不玩圍棋了麼?
好了,最後就簡單說一下基地三部曲講的啥。
第一部《基地》
銀河帝國,包含了銀河係數百萬個世界,已經延續了數萬年。但就是這樣一個龐大的令人難以置信的帝國,有個人居然預言說它就快滅亡了!
這人正是哈裡·謝頓。謝頓創立了心理史學,心理史學的研究對象並非個人,而是體量達數千億的人類群體。它能預測群體的未來,心理史學有嚴格的數學模型,是一門科學,而不是玄學。
哈裡·謝頓通過心理史學的研究發現,帝國正在加速衰敗,即將進入一個長達三萬年的混亂期,這之後另一個嶄新的帝國才會從廢墟中誕生。
阻止帝國的滅亡已經太晚了,但是卻有辦法縮短混亂期。於是,謝頓建立了兩個基地,用來進行混亂期的過渡。其中一個基地設在端點星,該行星位於銀河系某個旋臂的端點處,起初星球上全是科學家,他們主要任務就是編寫《銀河百科全書》。
由於帝國日漸式微,銀河系邊緣的很多星球都鬧起了獨立,戰亂紛飛。不過由於基地以外其他世界科學衰落,退化到石油與煤炭的時代,唯獨基地擁有核能,因此在鬥爭中基地基本是碾壓態勢。最後,基地竟然成為鄰近諸王國的"宗教"中心。
第二部:《基地與帝國》
正所謂「百足之蟲,死而不僵」,銀河帝國疆域橫跨數萬光年,即使已經行將就木,苟延殘喘,其殘餘勢力也必然會長期存在並做最後的掙扎。
歷史上亦是如此,比如唐朝滅亡後,並沒有一個統一的政權接管天下,而是經歷了五代十國這段將近百年的混亂期。其中不乏想要恢復大唐榮耀的後唐政權。
又比如清朝滅亡後,即使世界早已天翻地覆,但是還是有些人想要開歷史倒車,沒錯,就是袁世凱!
因此借古喻今,如此之大的銀河帝國轟然倒下,其過程必然充滿了紛爭與動亂。而銀河帝國第二部就是講述了「後帝國時代」,基地與帝國殘黨,基地與新興勢力發生的爭鬥事跡。
第二部前半部講了謝頓時代已經過去了兩百年,基地已經強大到成為帝國殘餘勢力的眼中釘了,因此一場戰爭在所難免。
而後半部則講述了一個神秘的奇人,在短時間內竟異軍突起,一度將整個銀河疆域都納入其麾下。
第三部《第二基地》
而第三部從書名便可以看出,正是尋找第二基地的過程以及第二基地與帝國和新帝國之間的衝突。雖然我被劇透了,但是我是不會劇透給你的!這個最終答案絕對會讓你震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