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爸爸去哪兒5》裡的溫馨派對中,杜江為自己的兒子嗯哼朗誦了一首詩。杜江深情款款,詩句溫暖細膩,一時之間,感動全場。
連春哥這樣的「古惑仔」都聽得眼含熱淚,情不能已。
這首名叫《給我的孩子》的詩,也確確實實是杜江對兒子教育的真實表達:
「你不是我的希望,不是的,你是你自己的希望。你可以做一個全新的夢,夢裡面不必有我,我愛你,僅此而已。」
1.
在《爸爸去哪兒5》開播伊始,很多人粉上的是乖巧懂事的Jasper,而對與他同齡卻總愛哭鬧的嗯哼,頗有微詞。
jasper十分懂得察言觀色,當爸爸陳小春失控發脾氣時,他能夠冷靜制止,並且還會在爸爸道歉時溫柔告白,成功化解爸爸的愧疚。Jasper的小暖男範兒,融化了很多人的心。
而同樣4歲的嗯哼卻總是任性哭鬧,令人很不省心啊。
不願意遵守規則,會在上交玩具時崩潰痛哭。
不願意完成任務時,也哭。
不滿意自己居住的地方,也是隨時隨地哭鬧上線。
對於嗯哼,眾多網友直言,「熊孩子,都是被家裡人慣的。」「太自我為中心了。」「一點規則意識都沒有。」對此,還有人一度討論起關於「杜江對嗯哼過於寵溺」的話題。
但是,作為父親的杜江卻不以為然,他當時對此回應說:「如果可以任性被寵愛,哪個孩子願意在委屈中變得懂事呢?太『懂事』的孩子背後往往有一些自卑,擔心別人不喜歡,擔心做錯事,所以每天小心翼翼地看著大人的臉色,就失去了孩子應該有的放肆和任性,我不希望我的孩子是這樣的。」
杜江似乎十分明白「懂事孩子的心酸」,關於網友對自己教育方法的質疑,他直接表達,不希望嗯哼成為那樣。
所以,他也一直都在努力讓嗯哼去做真實的自己,而不是自己或者別人心中喜歡的人。他不要嗯哼為了別人而活。
因此,每次嗯哼不聽話或者鬧脾氣時,杜江都沒有去斥責,或者批判。
有一次,面對嗯哼再一次因為不願獨自完成任務而難過痛哭時,杜江先完全接納了孩子的情緒,予以理解以及安撫,並且耐心等嗯哼冷靜下來。
然後,再像朋友一樣去跟嗯哼溝通,消散他的恐懼,引導他去成長。
最後,當嗯哼完成任務回來時,他還不忘鼓勵孩子,「你很棒!」
杜江不需要嗯哼時時刻刻都規規矩矩的乖巧可愛;不需要嗯哼隱忍委屈似的聽話;也不需要嗯哼像大人樣的察言觀色去做任何的討好。
這樣的教育,讓嗯哼十分有安全感。他總是主動交朋友;表達能力超級棒,開心就笑,怕就哭,生氣就生氣,但不會亂發脾氣;思維能力也很強。
有一次,他和爸爸說想要姐姐,杜江問他不怕有了妹妹就不愛你了嗎?嗯哼回答,我猜你們還是會喜歡我的。只有被父母深愛才會有這樣的自信吧。
他還特別勇敢有禮貌。有一次,嗯哼和爸爸需要在水裡完成任務,嗯哼很怕。杜江說你穿著遊泳衣不怕,鬆手,他就真的鬆了手,在水裡自己遊。
杜江說嗯哼你可以上來了。嗯哼就很聽話地往木板上爬,爬不上來,他說,爸爸你拉我一下。杜江拉了他一把。他說:「謝謝爸爸。」
在大家更多地了解到嗯哼之後,都越來越喜歡他。連Jasper都變成了他的迷弟,聲稱嗯哼是自己在節目組裡最喜歡的小朋友。
也許,除了對嗯哼行為處事上的欣賞,Jasper更是對嗯哼打心眼地羨慕。那種發自內心的自信;那種沒有絲毫偽裝取悅之意的勇敢熱情,都讓Jasper十分嚮往。
為什麼才4歲的嗯哼甚至比很多成年人都自信?為什麼他能夠底氣十足,那麼踴躍地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
因為,他是真的相信,我不需要做完美的小孩,真實的自己已經足夠讓父母去愛我。
2.
相比之下,大多數的父母其實更推崇的是棍棒教育和精英教育。讓孩子更快地適應規則,進入到社會,成為被喜歡的、被需要的、被期盼的那種人。
我們期盼孩子乖巧,不可以任性胡鬧,要省心要可愛,不能動不動就給家長惹麻煩。
我們期盼孩子優秀,無論他多麼焦慮,壓力有多大,也要他拼命往前走,因為他不能為自己而活——他必須為了父母、為了家人變得優秀。為了讓孩子不斷向前衝,我們會跟他們強調自己的辛苦。
在鋼琴天才朗朗的訪談裡,他也曾透露過自己身處這樣的處境。當他談到自己沒有好好練習,父親威脅他說要一起從樓上跳下去時,依然恐懼得有一絲髮抖。真的很難想像,他優秀的背後究竟有著多大的心理壓力。
即使這樣的教育把孩子塑造成了社會規則需要的人,但又有多少人知道,孩子們就在這樣的鍛造下,慢慢地失去了自己,變得痛苦不堪,毫無光彩——他們,沒有真正的快樂!
一位知乎網友是這樣回憶自己的童年的:
我滿滿的善意之下隱藏著我深深的自卑。
我厭煩吵架,所以吃什麼都行;我體貼父母,所以我從不索求;我獨立,把男朋友處成了朋友;我尊師重道,所以老師說什麼是什麼;我主動讓座,不是因為我不累,是因為老人站在那裡我難受,還不如自己站起來。
太多孩子,被從小教會必須懂得向成人獻媚。他們必須依靠認可才能快樂,又常常因為被否定而深感痛楚,這樣的孩子總是會輕易地感到抑鬱。
也有越來越多的孩子在父母的期盼下,決定放棄生命,因為人生於他們,實在太沉重!
3.
精神病學家阿德勒曾說:「人是需要這種儘管被討厭,但還是敢於做自己的勇氣,這樣才可以逃脫無法做自己的羞恥感,獲得真正的幸福。」
而聽話的孩子因為缺乏做自己的勇氣,他們失去的不僅僅是感知快樂的能力,甚至還包括本該有創造力的人生。
英國心理學家溫尼科特提出過「真自我」和「假自我」概念。
「真自我」是指一個人的自我以自己感受為中心而構建,他們具有強烈的自我價值感。「假自我」是指一個人的自我以他人感受為中心而構建,一旦感到自己的行為令他人失望,自我價值感便降到極低。
被壓迫長大的孩子很容易形成取悅他人的「假自我」。他們拘謹侷促,做事時總是束手束腳,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的社會總是產出一大批做事刻板、缺乏想像力和創造力的「模板小孩」。
但,真正的教育,應該是一種深刻的愛。你不用按照父母理想的樣子去成長,你可以有缺點,可以不完美。你本身就是獨一無二的存在,你完全有權利長成自己喜歡的樣子。
孩子,我愛你。不是因為你乖,不是因為你成績好,通通都不是。我愛你,沒有任何條件,我愛你,僅此而已。
所有點讚的小仙女都會變瘦
所有點讚的老爺們都長胸肌
評論被頂上頭條的都送主編親筆籤名雜誌一本
(說得好像有人稀罕你的醜字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