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東陽正午在《清平樂》翻車了,有人說《清平樂》是偽精製劇。而我想說我們也許不應該對東陽正午如此苛刻。想想原小說《孤城閉》,三個字裡有兩個字都是悲的,雖然我沒看過小說,但光看這名字就能想像該是一個反封建的虐心故事。而要在我們現在的社會和諧大背景下拍這樣一部虐片,勿怪編劇要重新調整故事角度了。換成和平年代宋仁宗的《清平樂》,這標題瞬間就與這個世界統一了(ps:一切為了過審)。
歷史上宋仁宗一直是一個有爭議的皇帝,在他的時代,歌舞昇平但重文輕武,出現了中國歷史上背誦默寫天團一眾人物扎堆出現,絕對可以說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但宋仁宗本身卻在歷史上著墨不多。你說他不好吧,他卻是北宋歷史上唯二能挑出來說說的皇帝(另一個應該是大藝術家宋徽宗了)。你說好吧,他中風之後高喊皇后與張茂則謀逆的事也是歷史上有記載的。
個人覺得電視編劇已經算是正劇改編裡比較好的了。百度了原小說是以徽柔為視角的大女主故事,要改成宋仁宗視角的大男主劇情本身已有難度。而我覺得編劇比較接地氣的地方在於,她把歷史的真相套入了各種被動的無奈和巧合,把宋仁宗對後宮的大豬蹄子本性和對百姓四海平寧的仁義融合在一起,有矛盾有融洽,有血有肉。
但也許是為了某些大家都知道的原因,劇裡為了拔高人物還是把仁宗往高了寫的。看看稱頌宋仁宗的主題曲《願歌行》,那一股懷璧其罪的隱忍和克己復禮的小心翼翼真的要溢出屏幕。尤其是和皇后的感情。曹丹姝一見鍾情,戀你君子無暇,棄我鮮衣怒馬,半生疏離一世知己,與趙禎相守朱門裡,讓人唏噓不已。而其實,歷史的真相永遠比編劇的筆更殘酷,歷史上仁宗無子繼位,大概就可窺見帝後關係和後宮爭鬥的真相,而真相也許並不適合出現在電視裡吧。
影評裡有很多梳理出了各種細節來證明清平樂裡隱藏的高光時刻,在我這篇裡就不再給大家羅列劇情了(我是懶,就翻翻別人寫的好的影評吧)。
當今快節奏的社會,我們總是喜歡《餘歡水》這樣節奏明快,劇情緊湊的短小劇,而有多少人願意靜下心來細細品味《清平樂》這樣披著市井平寧的外衣卻透露著生活無奈的長篇故事。後浪們在翻騰的時代裡,在保溫杯裡泡枸杞和996的權衡裡,在對階級固化的唾棄和靠擺攤度日的糾結裡,惶惶終日。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他們是曾經的我們,我們是後來的他們。
扯遠了,拉回來。
正午這幾年都在嘗試新的路子,改編IP劇其實是一個很好的途徑。一般來說IP劇本身故事架構完整,人設討喜,只要不魔改就已經成功了一半,再加上後期優質的服化道,精品劇基本就落實了。希望正午越來越好,希望類似正午這樣的團隊越來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