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相劉羅鍋》是前些年熱播過的一個電視劇。李保田一直是我非常喜歡的一個演員。他曾經拿獎拿到手軟,最後乾脆宣稱:「以後不要再給我獎了,我得到的,已經夠多了。」
李保田在《宰相劉羅鍋》裡飾演的就是羅鍋劉墉。
劉墉,出生於山東高密 。清朝政治家、書法家。也是大學士劉統勳的長子。家族是當時的名門望族,家族成員世代為官,因此自小受到良好的教育。
在乾隆皇帝後期,我們知道,有三個比較有名的大臣:劉墉、和珅、紀曉嵐。被稱為乾隆朝「三大中堂」。但是,在這三個人裡,劉墉、紀曉嵐兩人只能被稱為「中堂」,而不能被稱為宰相。既可以被稱為「中堂」,又可被稱為宰相的,其實只有一個和珅。
乾隆十六年(1751年),劉墉因為父親關係,以恩蔭舉人身份參加當年會試和殿試,考中二甲第二名進士,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在散館擔任編修,不久又升遷為侍講,成為其步入仕途的起點。
後來他先後擔任過安徽學政、江蘇學政、太原知府、江寧知府、廣西鄉試正考官、冀寧道臺、陝西按察使、內閣學士、《四庫全書》館副總裁、戶部右侍郎、吏部右侍郎、湖南巡撫、都察院左都御史、直隸總督、吏部尚書等職。
總結劉墉一生,他為官五十餘載,宦海沉浮,幾經起落,官職最高時做到體仁閣大學士,總體而言清正廉潔,剛直不阿,繼承了父親劉統勳的衣缽,成為乾隆、嘉慶朝的重要大臣。劉墉不僅是政治家,更是著名的書法家,是帖學之集大成者,被譽為清代四大書法家之一(其餘三人為成親王、翁方綱、鐵保)。
當然,劉墉也並不像電視劇描述的那樣睿智、完美,也有很多缺點,比如:
1,因口風不嚴,洩露皇帝和大臣之間的談話而被降職。
2,兼理國子監期間發生鄉試考生饋送堂官的賄賂案,被御史彈劾。
3,被乾隆皇帝斥責「為官懶散」。
4,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劉墉擔任當年會試主考官,卻安排失當,閱卷草率,導致違制與不合格的卷子很多,受到處罰。
至於說為什麼他被人們叫做「劉羅鍋」呢?這個在歷史上還真無據可考。不過,有兩種說法,可能和他被人稱為「劉羅鍋」有關。
一是民間傳言,說這個劉墉個子很高,常年躬身彎腰讀書寫字,從後面看上去有點駝,因此產生了「劉羅鍋」的說法。
也有史料指出,嘉慶皇帝繼位時,劉墉已經是八十歲的老人了,在朝堂上站立時難免有點彎腰駝背,因此嘉靖皇帝曾經戲稱劉墉為「劉駝子」。
至於「劉羅鍋」的說法究竟是產生於哪一個,無法查考。或許這兩種說法兼而有之,後來人們只要提起劉墉,就稱呼他劉羅鍋。劉羅鍋已經成了一個代號,既有敬重的意思,也有戲謔的成分。似乎這樣更接地氣,當然也表達了人們希望這些官員們和普通老百姓更靠近一些,讓他們更懂得一些黎民大眾生活的艱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