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是中國傳統曆法,又有陰曆、華歷、夏曆、漢歷、國曆等名稱。一年四季,十二月份,每個月的雅稱都很多很美,這是古人為我們留下的珍貴遺產,知道的越多,想像的空間就會越大;知道得太少,可能就太可惜了。花五六分錢時間沐浴古人的智慧,充實一下自己,愉悅的不僅僅是心情。總之,非常值得,也有這個必要。
一月的雅稱有:孟春、正月、端月、元月、新正、開歲、嘉月、瑞月、陬月、孟陬、柳月、初月等。「孟春」稱呼是將一年新歲首月看作春季之始。據《呂氏春秋通詮》所載,孟春即是春季的首月,春季三月,第一月為孟春,第二月為仲春,第三月為季春。「端月」,本來是農曆的正月,一年的開始為「正」。後來,秦始皇即位,由於秦始皇正月在趙國出生,取名「趙正」,因避始皇諱,改「正月」為「端月」。
二月的雅稱有:如月、杏月、麗月、花月、令月、仲陽,仲鍾、大壯、酣春、仲春、 夾鍾、卯月等。「如月」出自《爾雅﹒釋天》說:「二月為如。」郝懿行著《爾雅義疏》云:「如者,隨從之義,萬物相隨而出,如如然也。」
三月的雅稱有:窉月、鶯月、辰月、桃月、季月、晚春、暮春、季春、蠶月等。 「桃月」是因三月桃花粉面羞,到了三月,桃花怒放,綺麗芬芳,自然稱「桃月」。「蠶月」,《詩經·豳風·七月》中有「蠶月條桑」句,養蠶繅絲在我國已經有四千多年的歷史,並延續至今。農曆三月是開始養蠶的季節,所以將其成為蠶月。
四月的雅稱有:陽月、農月、乾月、巳月、畏月、雲月、槐月、麥月、朱月、餘月、首夏、夏首、孟夏、和月、正陽等。農曆四月為麥子成熟的時候,《禮記·月令》說:「孟夏之月麥秋至。」蔡邕在《月令章句》解釋為:「百穀各以其初生為春,熟為秋,故麥以孟夏為秋。」四月便稱麥月、麥序、麥候。
五月的雅稱有:榴月、端月、始月、星月、皇月、蒲月、皋月、蘭月、忙月、暑月、鶉月、仲夏、鳴蜩、夏五、小刑、天中等。「鳴蜩」在《詩經》上記載「五月鳴蜩」,蜩即是蟬。意思是在五月知了們紛紛破土上樹,開始了夏天的第一聲清音歌鳴,因此五月別稱「鳴蜩」。
六月的雅稱有:暑月、荷月、伏月、旦月、焦月、季月、未月、暮夏、季夏、長夏、晚夏、杪夏、組暑、溽暑、極暑、林鐘、精陽等。農曆六月裡,「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唐代王昌齡的《採蓮曲》,這齣汙泥而不染的蓮蓬,在暑月為人們帶來陣陣涼意,故把六月稱為荷月。在《易·繫辭上》說,「日月運行,一寒一暑。」又有六月叫做暑月之說。
七月的雅稱有:中月、蘭月、瓜月、巧月、申月、涼月、霜月、桐月、秋月、文月、首秋、孟秋、初秋、少秋、瓜秋、早秋、新秋、蘭秋、夷則、初商、瓜時等。秋季的頭一個月謂新秋。古時,瓜果成熟也在秋天,「米谷豆子,秋收冬藏」,把七月叫做瓜月。在這個月裡,有一種蘭花在初秋開放,故又把七月稱為蘭秋和秋月。
八月的雅稱有:桂月、壯月、獲月、爽月、葉月、柘月、秋半、秋高、橘春、清秋、桂秋、南呂、中律、竹春、正秋、仲秋、仲商等。《爾雅·釋天》有:「八月為壯。」 郝懿行著《爾雅義疏》云:「壯者,大也。八月陰大盛。」再如「桂月」,傳說月中有桂,該月正是桂花飄香時,因此稱之。
九月的雅稱有:菊月、詠月、朽月、玄月、青女、窮秋、季秋、末秋、暮秋、晚秋、杪秋、杪商、暮商、霜序、季商、季白等。農曆九月菊花開放時,因稱為「菊月」。清厲荃《事物異名錄·歲時·九月》曰:「九月為菊月。」「暮秋」,即秋末。南朝梁元帝《纂要》:「九月季秋,亦曰暮秋、末秋、暮商、季商、杪秋。」
十月的雅稱有:陽月、坤月、吉月、良月、露月、坤月、小陽春、應鐘、開冬、冬飛、初冬、孟冬、玄冬、玄英等。如「孟冬」,它指每年冬季的第一個月,即農曆十月,在24個節氣中的立冬、小雪兩個節氣。孟冬時節氣候寒冷,曹孟德的詩《冬十月》,開篇即提到「孟冬十月,北風徘徊」。
十一月的雅稱有:冬月、辜月、葭月、暢月、雪月、寒月、 紙月、復月、黃鐘、陽復、陽祭、冰壯、三至、亞歲、中冬、正冬、中寒、仲冬等。「暢月」,《禮記·月令》中說:「仲冬之月,命之曰暢月。」鄭玄的註解為:「暢,猶充也。」因此農曆十一月有一別稱為暢月。
十二月的雅稱有:嚴月、臘月、除月、冰月、殷正、清祀、冬素、季冬、暮冬、杪冬、窮冬、末冬等。杜甫《臘日》詩云:「臘日常年暖尚遙,今年臘日凍全消。」到了秦朝時將十二月定為臘月,以後沿襲之。自古以來,農曆十二月為冰天雪地的代名詞,故又稱之為冰月、嚴月。
這些來自於古人智慧的雅稱,每一個都飽含精巧美麗的詩意,值得品味和挖掘。這裡所列的雅稱,只是一小小部分,鑑於拋磚引玉的目的,就到這裡。因為在日常生活和工作,那些「土豪」式的命名,大跌眼鏡的「洋名」等等,靠一靠,比一比。如果我們的老祖宗,再如果他們穿越而來,該是什麼感覺呢!十二月份的雅稱,可能就夠我們品上年把的了。(文/蔡駟讀歷史 圖/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