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 可以說是傳統電視和視頻網站的「 PK 元年」,大衛視的版權緊縮向視頻網站宣戰,在綜藝和電視劇方面,視頻網站想和大衛視抗衡還需時日,但在在訪談節目以及脫口秀節目的製作方面,視頻網站已經後來居上。《老友記》、《邏輯思維》、《曉說》等談話節目均獲得了自己的粉絲群,而《老友記》又是其中比較特別的一個。
可能提到《老友記》很多人會想到美劇《 Friends 》,而《老友記》雖不是情景劇,但竟然也包含幽默元素,柳傳志、潘石屹、劉德華、馬雲等等這些在老百姓看來互不搭界的大咖們,被兩兩一組拉到節目裡侃大山,配對原則只有一個——老友。開播兩年,創紀錄的 2 億次點擊,不管是「吃大蒜」還是「喝咖啡」的人,都《老友記》所吸引,這在傳統電視上市從未出現過的。
其實,電視臺上的精英訪談節目有很多,但往往有個誤區,就是太專業。比如請馬雲就聊電商聊管理,請王石就聊地產,但這就造成:邀請的嘉賓越大牌,談的領域越垂直,則節目越嚴肅深奧,如央視的《高端訪談》,東方衛視的《楊瀾訪談錄》,鳳凰衛視的《名人面對面》等等,受眾太高端太局限,普通觀眾難免感覺「高不可攀」。
而《老友記》從第一季的《 Mr.Pan 》潘石屹擔當主持獨自邀朋出鏡,到第二季的《 come across 》跨界老友對談,不僅請的嘉賓夠重磅,而且聊的話題更接地氣。聊什麼?觀眾定。網際網路化的一周一播的頻率保證了節目能夠緊跟熱點。比如梁冬與延參法師聊末日傳說,潘石屹和龔琳娜、袁莉大談《江南 style 煉成術》,不管是時政、民生、經濟、娛樂,老百姓關注什麼,老友記就請大佬們聊什麼。
因為每期的嘉賓本身都是朋友,所以根本沒有距離感,跨界還組合特別多,產生的「化學反應」往往超預期。柳傳志對話俞敏洪時,兩位大佬就著備好的小酒小菜分享了當年創業的奮鬥艱辛路;在宋柯與汪小菲的對話中,兩人更是從大 S 聊到家庭生活,從婚姻聊到企業經營,又從做菜聊到音樂。觀眾看的新鮮,大佬們聊得也 high 。
這樣的《老友記》,不只大佬們的員工、粉絲們會看,而且老百姓們也會看,雖定位高但仍然是一檔大眾節目,這種受眾群體的把握,是傳統電視臺同類節目未曾達到的。
根據節目製作方優酷土豆發布的數據顯示,《老友記》上線兩年來, 104 期節目集均播放量 172 萬,評論數高達 10 萬次,在財經資訊類談話節目中排名全網第一。能將財經、商業、人文和娛樂元素嫁接,讓晦澀難懂的高端話題變得通俗易懂、簡單有趣,這是《老友記》的成功之道。柳傳志、俞敏洪、王石、馬雲、古永鏘、周星馳、於丹、洪晃,這些「高高在上」的名字第一次離觀眾這麼近。
在《老友記》的模式帶動下,視頻網站的談話和脫口秀節目百花齊放,而且實現了內容的差異化。比如優酷的《羅輯思維》注重知識性,搜狐視頻的《大鵬嘚吧嘚》側重娛樂搞怪, 56 網的《微播江湖》偏重網絡熱點事件和網絡流行文化。近期,優酷土豆宣布推出「文房四寶」四檔脫口秀,持續加大在「說領域」的自製投入。
據悉,目前《老友記》《邏輯思維》《微播江湖》等談話類節目已經成為視頻網站重要的的流量管道,《老友記》總播放量已經將近 2 億次,《邏輯思維》和《微播江湖》也突破以 1 億次,是視頻網站高營收回報業務,減輕了視頻網站版權方面的壓力。
業內普遍認為,傳統電視臺談話類節目的話題選擇受一定局限,製作方面也不如視頻網站靈活,所以被追趕甚至超越。而視頻網站的談話類節目通過接地氣而贏得了觀眾,並有機會從與大衛視的 PK 中突圍。但電視臺與視頻網站的對決才剛剛開始,好消息是,觀眾們會因此看到更多新穎的內容。(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