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討人類的意識永生,這部劇比《黑鏡》更溫暖

2021-01-08 DoNews

如果說人工智慧的覺醒與反抗,人工智慧取代人類,是當下影視作品中對奇點到來之前的恐懼性想像,那麼「人類永生」則是對當下科技發展趨勢的一種心態良好的樂觀展望。

女兒因病去世,在去世三年後,母親通過VR設備得以在數字世界與女兒「重逢」,在那個世界裡,女兒有著自己的臥室,和現實世界中一樣也能過生日。在視頻的最後,女兒許下一個生日願望,希望還在人世間的母親不要再繼續悲傷,她在天堂過得很快樂——你大概會以為,這是《黑鏡》或者類似其他科幻劇集中的某個橋段,但其實這並不是虛構,而是發生在韓國的真實事件。這齣母女「重逢」的戲碼,背後的製作團隊用時共八個月,用女兒的照片,輔以動作捕捉技術,通過VR設備連接,母親得以與女兒進行「重聚」。在這部名為《遇見你》的韓國紀錄片視頻被傳播到youtube上時,收穫了異國萬千網友的感動淚水。

如果說「肉身不死」還算是一種奢望的話,以意識的方式活在伺服器中,似乎看起來沒那麼遙不可及。畢竟,如今《黑鏡》式的想像已經延伸到我們的現實生活中來(雖然距離真正的意識永生這一核心技術似乎還有很長的路,但不能否認現實世界已經越來越與影視作品的想像接近了)。最近,亞馬遜推出的一部含有喜劇元素的科幻劇《上載新生》則進一步將《黑鏡》中意識永生的話題擴展開來,探討存在於其中的可能性和道德後果。該劇講述在2030年代,人類已經實現了意識永生,許多科技公司將人在臨死前的意識上傳至雲端,有專門的的「天使」負責那些被上傳至雲端的人類的生活,他們活在一個由虛擬世界構築的數字天堂裡。

故事中的主人公內森是一個年輕有為的程式設計師,在一次行駛中自己的無人車失控,遭遇車禍。內森在被送至醫院時,直接被醫生甩出兩個選擇:去選擇救治你的肉身,希望可能不大,但馬上將你的意識上傳至「湖景」——本劇中的科技公司運營的虛擬實境酒店,則能確保他一直以意識的方式「活著」。在女朋友的鼓動下,內森毅然選擇了後者,來到了虛擬的度假天堂。在這裡,有著在現實世界中自然去世的老人,也有如內森這樣年紀輕輕就死於意外的人,初來乍到的內森,對這裡很不習慣,甚至一度想要逃出虛擬實境酒店。

在虛擬實境構築的這個世界裡,擁有著和真實的現實世界一樣的規則,如果你不在早上十點前去酒店餐廳吃早飯的話,餐廳裡的美食將會立刻消失。一切看似都是高度仿真的。為什麼要給這些意識方式存活的人類賦予如此真實生動的細節呢?劇中的天使——服務於這批雲端意識人的客服人員——如此解釋:最早的一批人來到這裡時,沒有給他們設置任何吃喝拉撒的需求,一周後那批人就紛紛開啟自殺模式了。當然,這個虛擬度假天堂也有著其非真實的一面,比如你領養的寵物會說話——背後其實是現實世界中的客服人員裝成狗的樣子,和你說話,他是你在這個虛擬天堂的心理醫生,開導你要儘快適應這裡的環境。

然而,只有當與人類的現實世界接觸時,我們才能看得到這個世界的局限性,當內森與身處現實世界的女朋友通話時,女朋友會隨時因為各種原因掛斷電話,在這個虛擬實境世界你無力對其改變什麼。

顯然,如果你覺得這項技術在未來世界,是人人得以享用時,就大錯特錯了。事實上,這是一份價格高昂的技術,本劇的女主角諾拉——湖景公司的「天使」客服——就需要貸款才能將行將去世的父親的意識傳送至湖景公司的伺服器上。這就引發出這部劇的另外一個特點,在通篇看似喜劇特質的背後,我們發現它也有暗黑的一面,這部劇的男主人公內森,在生前開發的APP目標就是想讓這項技術為全民所免費使用,這無疑觸動了大公司的蛋糕,所以,那場看似意外的無人車事故,也許是別有隱情的……

如果說《黑鏡》對意識永生的探討,植根於人性的黑暗面時,這部劇中的意識永生總體上還是更溫暖的,它更多地展現了人類情感的脆弱和面對死亡的惶恐心態,它也不羞於展現這其中平凡的苦澀。劇中一個早年喪生的孩子,想聯繫他現實世界中的朋友,那個朋友在過了那麼多年後早已長大,已經不想和依然幼稚的他繼續玩耍,然而活在意識雲端中的小孩卻一直堅信他的朋友不會拋棄他。友情以這種方式碎裂,令人為之唏噓。

勞倫斯在《戀愛中的女人》中寫道:「一個人一旦走完了自己的人生旅程,死去是最幸福的,這情形如同一顆苦澀的果實,成熟後即會自然墜落。」是的,有很多偉大的智者與知識分子無懼死亡,甚至謳歌死亡,縱然這樣,仍然阻擋不住人類對永生的渴望。網際網路巨頭資助的人類學家,不時傳出那些令凡人為之一振的預言,永生似乎就在幾十年後發生,不同學科間的縱深交叉發展,讓這些未來學家們對此幾乎如同虔誠的信徒一樣深信不疑。而《上載新生》這樣的劇,則對這一技術實現後提出了自己的質問角度:我們所尋求的永生,到底是天堂還是地獄呢?

特別聲明:本文為DoNews籤約作者原創,文章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轉載請聯繫DoNews專欄獲取授權。(有任何疑問都請聯繫idonews@donews.com)

相關焦點

  • 人類死後意識上傳湖景別墅,搞笑加長版《黑鏡》,探討跨次元相戀
    人類死後是否可以永生?意識是否能夠脫離肉體存在?虛擬世界的人在哲學層面是否真的存在?以上問題在諸多文學和影視作品中不停被探討,例如去年被熱議的美劇《副本》、風格犀利的英劇《黑鏡》、甚至《黑客帝國》系列電影都有所涉獵。無一例外這些電影的視角都很嚴肅,表現形式尤為冷峻。5月亞馬遜的新劇《上載新生》卻用極為幽默搞笑的形式,也探討了這個糾纏在人類倫理道德浪尖的話題。
  • 《黑鏡》第三季:表面探討「黑科技」,實則反思「黑人性」
    從第二集開始,《黑鏡》轉為美劇模式。第二集《遊戲測試(Playtest)》讓人想起《美國恐怖故事》,對於像我這樣很少看恐怖片的觀眾來說,這集在恐怖氣氛營造做得還是不錯的,但也僅此而已。這集主要想探討的是「超級VR」應用到遊戲行業中,對玩家可能造成的傷害。當技術已經百分百可以模擬人類五感的時候,人類的大腦包括身體是否能夠承受?
  • 人類的意識能夠永生嗎?
    人類意識能否永生?我們也許聽過一個雄心勃勃的藍圖:在未來的某一天,人類可以拋棄肉體,將自己的思想移植到機器人身上,從而實現意識的永生。像Nectome這樣的矽谷公司相信,有一天能開發出完全複製人類大腦物理結構的必要技術,並且能重現人的意識,但實話實說,從科學已知的證據來看,要想實現意識的永生,簡直是一個「神話故事」。事實上,人類對意識還知之甚少,意識的本質和起源仍然是一個開放性話題,我們甚至不知道是什麼構成了記憶—意識的基本組成部分。
  • 升級版「黑鏡」,人類死後的天堂!
    2011年的一部《黑鏡》問世,讓全世界的劇迷和為之一振,原來科幻劇還可以這麼拍~天馬行空、黑暗高科技的科幻設定,卻包裹著對人性最原始的揭露。不論高科技未來如何發展,那些人類與生俱來的佔有、服從、背叛、自私、嫉妒……這些原始的本性,永遠不會被高科技所改變。
  • 人類永生的方式,《西部世界》探討了第二種
    人類是一架超級精密的機器,時間長了組成構件會損壞。世界上沒有永動機,人體這架機器也不例外。另外人類除身體外還有另外一種東西,意識或者叫靈魂。人類是由生物性的身體加靈魂組成的。目前人類不知道。但是很多科學家都說在2050年左右,人類將推開永生的大門。開始衝擊更長久的生命跟青春,120年,200年,500年,甚至1000年。根據目前的科學技術,人類在本世紀中期獲得永生的方法有三種。
  • 說《黑鏡》第四季很糟糕的,我不同意
    從前的《黑鏡》涉獵社會學、傳播學、大眾心理學,政治和集權是一大恐懼來源。曾被譽為「神劇」,大格局和社會解剖刀般的鋒利功不可沒。這一季(包括上一季)拋棄了「人類社會」的全體,收束視野,聚焦在個體與科技的關係。主題還能進一步縮小為:複製的人類意識與人類間的關係,欲望是最重要的變量。這一季的大部分集數都是如此,有例外的,卻也可視作對這個主題的更深入探討。
  • 新一季《黑鏡》探討VR如何影響人際關係
    上周廣受期待的反烏託邦電視連續劇《黑鏡》迎來了第五季的播出。這一季《黑鏡》的故事情節不再那麼側重於遙遠的未來,更專注於當下正在影響人們的一些問題。第五季《黑鏡》只有3集,但這一季相比之前兩季給出了更多的問題而不是答案,留待觀眾們深思。
  • 這部堪比《黑鏡》的爽劇,我要第一個推薦!
    說起科幻劇,就不得不提《黑鏡》!作為科幻界無法超越的經典(當然超越第五季還是可以做到的),《黑鏡》中出現過超多讓人想大喊NB的設定!其中,第三季第四集《聖朱尼佩羅》的設定就相當令人驚喜。(《黑鏡》劇照)人類一直在追求的永生,在這一集中實現了。當然,不是肉體上的,而是意識上的。聖朱尼佩羅是一個虛擬天堂,人們死後可以將意識上傳,永遠在那裡生活下去。
  • 驚喜科幻美劇,意識上傳的世界比現實更可怕
    電影的結局在我幼小的心靈裡留下了問號,以及於銘記至今——活了200年、意識本可永生的機器人男主,最終卻在自己的體內注入血液,體驗人類的「死亡」,自主選擇走向生命的盡頭。從古至今,人類就在追求永生,在意識到永生的不可能後,也不會停止幻想死後的世界。
  • Netflix接手,《黑鏡》為何跌下神壇?
    Striking Vipers預告《黑鏡》第四季採用過人類將大腦意識儲存到數字雲系統體驗VR遊戲的設置,第五季的第一集「Striking Vipers」繼續挖掘這個設定,講述兩位中年男人在虛擬的遊戲世界試探愛情界限的困惑。
  • 科幻神劇《黑鏡》第三季,依然不容錯過的當代寓言
    它有大膽的題材、犀利的視角和略顯重口味的劇情,但更重要的是,這是一部離自己的生活非常近、仿佛可以映照出生活真相的科幻作品。兩年後,《黑鏡》推出第二季,依然保持高水準。最終,《黑鏡》以兩季和一個聖誕特別篇,共七集的內容奠定下科幻神作的地位。
  • 《黑鏡》意識提取研究背後的殘酷真相:有科學家終生成為「機械人」
    《黑鏡》第四季裡,用整整一季講述了一家名為TCKR的企業,這家企業的主職是做神經科學研究,研發出了一系列奇異產品,其中大部分基於意識的讀取、儲存、上下載甚至複製。隨著劇中技術的發展,提取意識的技術也在逐漸提升。一開始是在耳後植入,插入後不可逆向取出。
  • 為什麼連《黑鏡》都能崩了?
    第一集《Striking Vipers》《黑鏡》第四季採用過人類將大腦意識儲存到數字雲系統體驗VR遊戲的設置,第五季的第一集「Striking Vipers」繼續挖掘這個設定,講述兩位中年男人在虛擬的遊戲世界試探愛情界限的困惑
  • 黑鏡:難道比死亡更恐怖的,是存在?(完全不劇透)
    很多人說影集《黑鏡》是探討人性與科技的科幻驚悚片,但我會說,科技只是《黑鏡》的手段。《黑鏡》是一種恐怖片,有別於鬼片或是暴力血腥片所觸發的本能與死亡恐懼,《黑鏡》觸發的是存在危機與荒謬式的恐怖與噁心。畢竟一個真正具備自我意識的人工智慧,在聽到圖靈測試的第一句話應該是:「我本來就不是人類,叫我偽裝成真的人類唬弄你們,跟證明我有自我意識究竟有什麼關係啊?」人工智慧的發展終點並非單純的意識,而是人類本身。這與前工業化時代的人,想像未來的交通工具是機器馬而非車子一樣,我們並不是從如何服務人類去思考科技,我們其實是在思考如何取代現有的東西。
  • 你怎樣評價黑鏡第四季第五集?
    你如何評價這部影視作品?一下是網友的分享:網友一:這一集是這一季黑鏡看下來,我感覺最差的一集(第六集還沒看)。黑鏡一貫的主題,是探討科技對人的影響,或者說在高科技的社會裡,人性的新的表達形式。這一集之前的黑鏡,也許在科技方面的想像力有些匱乏,但終歸有一些舊瓶裝新酒的意思,用舊的,不太有新意的科技去討論這種科技對人的新的影響。
  • 《黑鏡》第四季:人類已經準備好迎接技術奇點了嗎?
    《黑鏡》以虛擬影像的方式想像了未來科技世界中人類如何自處的問題。本文作者Miranda Katz在「Does This Black Mirror Fan Theory Mean We're Finally Ready For the Singularity?」一文中討論了《黑鏡》之於科技的發展預言。當《黑鏡》在2011年首次播出時,它與《陰陽魔界》的對比是不可避免的。
  • 腦機連接可以讓人類擺脫肉體的限制,實現意識永生已不再遙遠
    如果人腦跟電腦連接起來,就會永生嗎?從東方的秦始皇雲遊尋藥,到西方的鍊金術士,人類一直都在尋找永生的方法。而在現如今我們的科技日益發達,有沒有辦法獲得永生呢?答案是有的。在前不久,馬斯克宣布了一個勁爆的消息,就是腦機連接項目已經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功。什麼是腦機連接呢?
  • 8.5分黑馬科幻劇,堪比燒腦《黑鏡》,連續2周稱霸全球口碑劇集榜
    如果你對「黑鏡式」硬科幻情有獨鍾,那麼眼下Amazon推出的這部原創單鏡喜劇——《上載新生》,可能會讓你感到些許的「安慰」。《上載新生》自5月1日上線以來,已在豆瓣全球口碑劇集榜連續霸榜兩周,評分高達8.5分。對《黑鏡》念念不忘的觀眾,少不了會一邊提到《黑鏡》,一邊表揚這部劇。
  • 【影評】黑鏡:難道比死亡更恐怖的,是存在?(完全不劇透)
    張毓思威斯康辛大學哲學系與社會學系很多人說影集《黑鏡》是探討人性與科技的科幻驚悚片,但我會說,科技只是《黑鏡》的手段
  • 把意識上傳到網絡實現「數字永生」?這不是科幻!而是很貴!
    第二個館藏,是一隻存儲了人類意識的毛絨玩具猴。克萊頓在上電梯前,接受了意識轉移。由於是綜合了前兩種技術的特點,在保存人類意識的同時還能給其完整的觸感,讓自己的「靈魂」可以在死後也能活著——克萊頓以全息影像的方式「重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