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郭曉燕在病房中 作者供圖
2月15日出發這一天的場景至今依然歷歷在目,一大早接到我們肺病科主任張惠勇以及醫務處處長沈亮的電話,通知我中午12點至醫院緊急集合,作為第四批國家中醫醫療隊的成員,下午出發趕赴武漢雷神山醫院參加支援。接到電話的一瞬間,心情非常激動,因為此前已經第一時間報名參加醫院的援助武漢抗疫的倡議。醫院能派我去,是相信我、信任我,我作為龍華醫院肺病科的代表之一,深感光榮。
龍華醫院肺病科歷來是一個戰疫的「英雄」科室,從2003年的抗擊非典疫情,到2013年抗擊H7N9疫情,再到此次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都能看到肺病科「英雄們」的身影,如邵長榮教授、張惠勇主任、薛鴻浩副主任、甄暐護士長等,此次我赴武漢抗疫定當不辱使命。
醫院對我們此行非常重視,為我們準備了充足的生活物資和醫療物資。歡送儀式上,肖臻院長和劉勝書記的講話給我們奔赴一線的醫療隊吃了顆定心丸,我們在前方一線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後方龍華醫院全院會給我們強大的支持。
晚上9時我們到達天河機場,武漢當天下了雪,室外零下4-5度。一出艙門,感覺到嗖嗖的冷風,心裡不禁為武漢的患者擔心。走過空蕩寂靜的機場長廊,我們聽到了來自武漢人民的聲音,「謝謝你們」「武漢人民感謝你們」「武漢加油」「中國加油」,這是機場的工作人員和後勤保障人員在出口列隊迎接我們,心裡不禁一陣感動。乘坐大巴,行駛在武漢的街道上,透過車窗,依然可以看到通透而絢爛的燈火,由於疫情的原因,一路上看不到幾輛車,更看不到一個行人,真希望這座城市能夠早點恢復往日的繁華喧鬧。
轉眼間來到武漢已經半個月多了,我們龍華醫院與市中醫院共同接管了雷神山醫院感染三科五病區。在正式接診前,進行了嚴格的崗前培訓,大家都清楚這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醫護人員的防護一定要到位。接下來的病區整理,都是由我們隊員親自動手完成,親自動手領取、搬運醫療物資、整理醫護防護用品、整理病房患者用品,逐個房間檢查設備、查看房間是否漏水、負壓表是否正常工作等,醫生和護理團隊配合地都很默契。
2月20日下午2點,我們正式接收了第一批41名新冠肺炎患者,醫療隊裡由副高以上醫生帶2名主治醫生分組開展救治工作。查房時我感受到了大多數患者的樂觀,但也有患者感到焦慮和不安。有一位47歲的女性患者,她流著眼淚和我說:「醫生,我的病重不重?我丈夫也得了這個病,住院10天,人就沒了,希望你能救救我,我還有一個女兒,她也是學醫的,和你們一樣」「醫生,我吃過抗病毒藥了,好像沒效,還有什麼藥麼」,我耐心地回答,並不停安撫她的情緒,使她能積極配合治療,共同對抗疾病,爭取早日康復。經過近一周的中西醫綜合治療,她的病情明顯改善。
從剛開始的陌生,到逐漸適應了駐地賓館到雷神山醫院兩點一線的生活,雖然周圍有同事的相伴,但出於防護安全的需要,大家各住一個房間,有事見面也只能戴好口罩、相隔一米交談,我們都打趣地說「我們是熟悉的陌生人」。在這期間,院部源源不斷地給我們前方補給,包括各種生活和防護物資,知道武漢冷,特地為我們準備了羽絨服、羽絨被,使我們倍感溫暖。
這次來武漢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家人給了我很大的支持!我來到武漢後,家裡的一切事情都交由妻子倪爽來打理,包括照顧淘氣的兒子和年邁的父母。她是龍華醫院婦科的一名醫生,對我的工作非常支持,出發當天親自為我收拾行李,送我出發。兒子出發時還特地為我準備了火腿腸,說爸爸在武漢萬一沒有吃的,可以吃它。爸媽對我的工作也非常支持:「你在武漢好好幹,不用擔心家裡,我們會照顧好自己」。我是一名醫生,也是一個丈夫,爸爸,兒子。這場疫情,牽動了太多人的心,希望在各方努力下,我們能早點打贏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讓我們回歸正常的生活,期待我們凱旋的那天!武漢加油!中國加油!
作者郭曉燕來自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院,系第四批國家中醫醫療隊(上海)隊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