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和偉新劇《上陽賦》無縫對接《巡迴檢察組》,只不過這一次他不再是正直的馮森,而成了不惜利用兒女婚事來維護家族利益的陰謀家。
故事發生在大成王朝,這是一個架空的歷史時代。
馬氏的天下看似一片安寧,其實廟堂上有王謝兩家分別支持的太子和三皇子的明爭暗鬥,邊境有六盤和呼蘭的虎視眈眈、屢屢進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得王氏女者得天下的傳聞在京城流傳開來。
于和偉飾演的丞相王藺自然是希望女兒王儇嫁給太子,這樣王家就會出現第13位皇后,和謝家的爭鬥中就可以繼續處在上風。
除了女兒之外,權欲薰心的王藺也沒有放過他的兒子王夙,王夙剛剛成年,他就逼迫兒子娶了桓公的女兒桓宓,而根本就不問兒子自己的想法。
王夙和王儇兄妹倆成了王藺權力欲望之下的犧牲品。
然而,王藺的如意算盤打得響,他的一雙兒女也各有自己的小九九。
王夙對妻子桓宓冷淡,卻偏偏去寵幸妾室;王儇不願意嫁給太子,自己從皇帝舅舅那裡討來封賞,促成了和三皇子的婚事。
情急之下,史可飾演的王皇后不得不用下下之策來讓太子得到王儇,因為她很清楚,只有侄女成了太子妃,她的娘家哥哥才會更加真心地和自己一起來對付寵妃謝氏,以及她背後的謝氏一族。
在豫章王蕭綦的接風宴上,皇后的侍女把王儇引到了太子的寢宮,卻意外撞破了太子和謝宛如的好事。
原來,皇后的陰謀被宮中的另一股勢力發現了,這股勢力的背後是皇帝最不得寵的二兒子子律。而這已經是子律第二次出手了,上一次是在湖邊刺殺三皇子和王儇。
在此之前,二皇子一直在製造平庸無能的假象,再加上他沒有母族勢力的支撐,所有人都認為他根本就沒有繼承皇位的可能性,他成了最沒有存在感的皇子。
而他正是利用這一點,背地裡開始了自己的謀劃。
刺殺三皇子的本意是挑起王、謝兩家的相互猜忌,他的目的達到了:破壞皇后的讓太子和王儇生米煮成熟飯的圈套,則是為了在激化王、謝兩家矛盾的同時,改變朝堂上的格局。
果然,為了保住太子之位,皇后答應了迎娶謝宛如做太子妃。
另一邊,眼看著自己的女兒做不了太子妃,王藺加速了另一個計劃的進程。
原來,馬皇帝身邊的啞巴道士是王藺的人,他每天給皇帝吃的丹藥中有一味慢性毒藥,日積月累,馬皇帝就會中毒身亡。
本來,王藺打算在女兒成為太子妃之後再讓皇帝死,現在形勢所逼,謝家的女兒成了太子妃,也就是說將來繼位的人無論是太子還是三皇子,謝家都已經穩站上風。
如何扭轉敗勢,王藺自有妙計。
於是,皇帝中毒、謝貴妃謝罪自殺、謝家差點被滅族、三皇子被罰去守皇陵,上陽郡主下嫁豫章王在一夕之間發生了。
二皇子是個狠人
王藺自以為計謀得逞,卻不知螳螂捕蟬黃雀在後,二皇子就是那個在暗處虎視眈眈的黃雀。
在皇帝中毒昏迷之後,他不再隱忍蟄伏,而是聯合呼蘭箴劫走了王儇,準備用她為餌拿下蕭綦的兵權。
另一邊,二皇子和王藺的兒媳婦的來往也越來越密切。
王藺不是希望兒子趕快生出兒子來嗎?
王藺不是希望用女兒拴住豫章王的兵權嗎?
二皇子要用一己之力把這些全都打破。
而二皇子悄悄做的這些事,馬皇帝是知情的。
刺殺三皇子的時候,他就懷疑有第三股力量在搗亂,對於這樣的事,馬皇帝是樂見其成的。他希望有人挑戰王藺,卻不希望這個人來自謝家。因為他雖然寵愛謝貴妃和三皇子,卻不希望謝家成為下一個王家。
當謝宛如和太子的事發生後,馬皇帝突然明白,他的二兒子終於出手了——謝家不可能把女兒送到太子的寢宮,王皇后也不可能主動去招惹謝家女兒。
很顯然,這是二皇子在背後做的手腳,因為這件事的發生意味著王謝兩家的關係惡化已經勢不可擋,他們都會儘快做出應對之策。
但不管是兩敗俱傷還是一方絕對勝利,對二皇子來說都不是壞事。
而王儇被劫走的時候,雖然馬皇帝在假裝昏迷不醒,他也清楚這是自己二兒子的手筆。
有兩個細節可以證明皇帝默認了二兒子的做法:
一,讓身邊最信任的太監傳口信給謝候,讓他阻止三皇子救王儇:
二,太監問他就不能留下小郡主嗎?他說郡主和三皇子只能活一個。
說明什麼?
答案很簡單,即便二皇子為了完成計劃,殺了王儇,皇帝也不會怪他。而二皇子之所以無所顧忌地和桓宓私會正是看準了皇上不會因此怪他這一點,畢竟桓家雖然和王家並稱四大世家,可他們的權勢和地位比起王謝兩家差的遠呢!
就算有一天二皇子繼位,桓家不可能因為桓宓而專權,依二皇子的聰明,也不允許大家旁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