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塘邊的榕樹上,知了聲聲叫著夏天
操場邊的鞦韆上,只有蝴蝶停在上面
黑板上老師的粉筆還在拼命嘰嘰喳喳寫個不停
等待著下課,等待著放學,等待遊戲的童年"
羅大佑的這首《童年》,就像是一首小詩,喚起每個人記憶裡簡單快樂的童年。而那段流金歲月,總能讓人百轉千回,又無盡想念。
童年裡除了歌聲之外,還有影像的記憶。90年代,正值香港電影騰飛的時期,無數精彩紛呈的港片,成為陪伴一代人的青春歲月。
還記得《笑林小子之烏龍院》、《小飛俠》、《笑林老祖》這樣的喜劇電影嗎?影片中功夫高強的釋小龍、萌趣十足的郝邵文還有逗比搞笑的吳孟達等演員,演出了別樣歡樂的少年寺生活,帶給許多觀眾無限的歡樂。
而電影中,還有一位溫暖慈祥的老爺爺,就是烏龍院裡的老方丈,他是3個人的師傅,掉了一顆大門牙的他,笑起來總是憨態可掬,常常用自己假牙刷鬍子的樣子,非常逗趣可愛。
主的兒子
這位歡樂的老方丈,原名叫作李名煬,曾被評為"香港10大演藝名人",75歲時因為一張照片而意外出道,一生出演20多部電影,每一部都是靈魂之作。他刻畫的小人物,正如他的性情一般,樂觀通達、真實有力,是一位令人敬佩的電影演員和人生大師。
說起李名煬老先生,他的一生可謂傳奇,祖上是晚清重臣曾國藩麾下的一名軍師,深得曾國藩的信任,也算是一位意得志滿的官場中人。
在祖爺爺的庇護之下,一家人在落後的舊時代,得以委身周全,日子過得差強人意。清朝覆滅之後,李家就開始家道中落,後來逃難到湖南的一處窮鄉僻壤,過起了農耕生活。
李名煬自小多災多難,5歲時候,父親病逝,不久母親因為傷心過度,隨父親而去。小小年紀的李名煬,靠著乞討為生,常常撿爛菜葉子充飢,睡牛棚遮風避雨,一身破衣衫,前後都漏風,風一撩起來,肋骨就像是一根根刀錐子,插在胸口上。
那個時期,西方很多的教會進入中國,李名煬乞討到一基督教會處,因為屋外天寒地凍,便被好心的教士收留了幾日,靠著吃救濟糧撐了一段時間。
在教會的日子,聰明的李名煬,趁幫傳教士們幹活的間隙,苦學洋文,短短時間竟能與他們輕鬆交流。拜神的恩賜,李名煬被留在了教會,成為一名基督教徒,日常打掃教會、做禮拜、唱詩,還有學習知識。
在與世無爭的教堂裡,李名煬過著簡單澄明的生活,他心無旁騖地學習,文化課成績是所有小教徒中最好的,還獲得了教會的一等獎學金。
後來,李名煬因為成績優異,加之一口流利的英語,成功考入上海聖約翰大學。這是我國第一所教會大學,全面採用英語授課,是當時上海乃至全中國最優秀的大學之一,入讀者多是政商名流的後代或富家子弟。
大學畢業後,李名煬被留校任教,成為一名體育老師,這一幹就是19年。動蕩年代裡,聖約翰大學就像被耶穌下了禁咒,隱秘在世間,外面的炮火紛飛與它無關。
李名煬的教書生涯,是他一生中最快樂的時光,他願意將自己畢生所學全部交給學生們,讓他們越來越強大,為國家和社會貢獻自己的力量。李名煬的學生中不乏榮毅仁、魯平這樣的大人物。
而李名煬除了作為老師之外,他還是一位優秀的木刻師傅,師出魯迅先生。當年,剛來上海時候,李名煬租住在魯迅的故居旁邊,後來,在魯迅舉辦的木刻培訓班裡學習過一段時間,他的手工木雕,技藝高超、出神入化,是魯迅比較得子的徒弟。
1952年,上海聖約翰大學解散後,李名煬繼續以流浪者的身份,跟隨最後一班南下香港的輪船,漂泊至香港,開始了他的奇遇人生。
被遺忘的一生
有人說,李名煬的一生,有著一種被遺忘的慘澹,他實在淡泊為人,又實在低調處事。
來到香港後,李名煬又像浮萍一樣,無處可依,後來他租住在一間舊宅中,而房子的上一位租客便是著名的柳亞子先生,亂世之下,無論是聖人、名人還是布衣百姓,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李名煬靠著自己強健的體魄,在碼頭扛包為生,賺些辛苦錢度日。後來,他開始手工製作一些木雕、木像,擺地攤售賣,憑著精巧的手藝活,生意還算可以。
偶然之下,李名煬做了些中國特色的小娃娃,沒想到竟然賣的非常好。當時的香港,多是移居來的大陸人,或是海外華人,大多思鄉心切,骨子裡的中國心蓬勃跳動,對這些家鄉的小玩意很是喜歡。
後來,李名煬生意越做越大,他的"李氏公仔"佔據了香港玩具市場的主流,一躍成為身家數萬的富豪。彼時,李嘉誠的塑料作坊才剛剛起步,而李名煬已是名副其實的"萬元戶"。
隨著市場的開放,國外的公仔玩具流入香港市場,李名煬的生意大受影響,並逐漸走向下坡路,活躍十幾年的"李氏公仔"帝國,最終轟然倒塌。
經歷失敗的李名煬,並沒有鬱鬱寡歡,一蹶不振,對於曾經的輝煌,他看得非常淡,"有得就有失,有盛必有衰",這本就是自然常理,何必拘泥成敗。
在一次採訪中,75歲的李名煬,輕鬆無恙地對記者談起過往。鬍子花白的他,一臉雲淡風輕,不經意間露出的笑容,溫暖和煦,這一幕被拍成了照片記錄下來。
李老先生的照片被做成明信片,冠以"香港微笑"之名,在城市大大小小的角落裡流傳,溫暖了一代香港人。當時,知名女星蕭芳芳看到照片後,被這一張極富感染力的笑容,深深打動,指名要李名煬出演電影《八彩林亞珍》。
毫無表演經驗的李名煬,就這樣走上一條冒險而有趣的路,而更為傳奇的是,他是以一個其貌不揚、老態龍鐘的老頭形象,開始了一段新的人生。
1992年,一部講述社會底層人民生活的電影《籠民》上映了,李名煬飾演一位99歲的雜貨鋪老店主,他沒有熱鬧的百歲壽宴,只能孤獨地守著"籠屋",寂靜地哼唱老歌。
李名煬將一個高壽老人,晚年艱辛的生活,及內心孤獨寂寞的人物形象,刻畫地入木三分。
正如,程乃珊的《上海先生》中這樣評價李名煬:"他這個從沒受過電影專業訓練的、長相一點也不英俊、舉止一點也不"克勒"的老頭,還真天生有演戲的才能"。
緊接著,就是在1993年的時候,李名煬出演了《誘僧》,這部劇中他飾演的是一個方丈,這部劇的女主是陳衝。劇中,他對陳衝狠狠甩的一巴掌,成為全劇經典,讓人久久難以忘懷。
而李名煬的巔峰之作,當屬《笑林小子之烏龍院》和《小飛俠》兩部喜劇電影,當時已經77歲高齡的李名煬,在電影中飾演烏龍院的老方丈,和林志穎、釋小龍、郝劭文、吳孟達等一眾演員合作。
那個是一個生氣時會罵"王八羔子"的師父;在小文失戀的時候會穿上女裝,唱"有一隻雀仔跌落水"來哄徒弟開心的師父;還是一個在早上洗漱的時候把假牙借給刮臉剃頭,自己用牙刷刷小鬍子的師父。
那個慈祥的老方丈,讓人耳目一新,樂觀開心的樣子活像一個老頑童,是我們這一代人永遠的青春記憶。
空空如也
憑藉《籠民》和《誘僧》兩部電影,80歲的李名煬兩度獲得臺灣金馬獎最佳男配角,然而,李名煬卻沒有去現場領獎,獲得如此優秀的獎項,李名煬以"我不是專業演員"回絕了舉辦方,不願意接受這個獎。
低調的李名煬,從來沒有把演戲當成一份追名逐利的事業,而是當作喜歡的事情來做,演戲只是自己微不足道的一個愛好而已,與名利無關。
無論是開公司還是做演員,李名煬都積攢了不少的積蓄,而他卻把所有的積蓄拿來做善事。作為主的兒子,他將自己完完整整地給了主,還將一份普世之愛留給了人間。
李名煬默默無聞地捐建多所福利院,用於收養那些無家可歸的孩子們。平日裡,他最喜歡買些糖果和書籍送給孩子們,陪著他們一起看書,教他們學習英文。
他做慈善從不留名,若不是後來有心人的透露,人們都不會知道這樣的一個老人,竟然默默無聞的做了如此多的好事。
對於這一切,李名煬只是簡單一句"一些事情,我自己心裡知道就行"。
李名煬的一生受盡苦難,也得到主的庇護,作為虔誠的基督教徒,李名煬一生沒有娶妻生子,他把所有的大慈大悲,全部給了貧苦的人民。
1994年,李名煬拍攝了《笑林小子》,他在劇中有一段對白,"我想再多看你一眼而已,你要答應我,別讓我在等15年再見一次面,可能等不到十五年了"。
巧合的是,2008年,91歲高齡的李名煬老先生仙逝,真的不到15年。他將自己剩下的所有財產全部捐給了福利院。
曾經一代令人敬重的戲劇大師,一位高風亮節的教書先生,一位名震江湖的玩具大王,就這樣與世長辭,靜悄悄地走,不帶走一片雲彩,不驚動一隻飛鳥,和來時,一樣空空如也。
李名煬老先生的一生必將被銘記,而被他曾經帶去過歡笑的人,也將會永遠懷念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