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城市最接地氣的地方,就是菜市場了。來到陌生的城市,逛逛菜市場,是了解這裡的市井生活和傳統文化的途徑之一。
在菜市場,聽著攤販的吆喝聲,能讓人覺得自己是在踏踏實實地生活著。
蘇州的菜市場有很多個,近兩年又將一些老舊的菜場進行改造,改造後的菜場煥然一新,更新了人們對菜場髒亂差的印象。眼見為實,來看看這些改造後的菜場到底怎麼樣!
01.
雙塔集市
雙塔市集是蘇州菜場改造的先鋒,不僅改造的時間早,改造的成果也是最時髦的。在它改造完成後,一躍成為蘇州的網紅打卡地,不過從某種意義上,雙塔市集並不能稱之為菜場。
市集裡面的燈光是暖黃色的,裝修風格有些日系,採用了蘇州碼子元素。市集裡有肉攤菜攤、南北雜貨,還有一個美食廣場。
更惹人注目的是鮮花攤位。鮮花攤沒有守攤的人,花瓶上寫著價錢,留著收款碼,還有主人的留言。
總體來說,雙塔市集並不適合想要正經買菜的人,它更像是給一些年輕人的生活幻想,即便是買菜也是優雅的,有儀式感的生活。
02.
葑門橫街
葑門橫街稱得上是蘇州最具傳統氣息的網紅菜場了,有人說沒到過葑門橫街,就不了解蘇州的市井生活。
葑門橫街的歷史考證起來不太容易,只知道至少從清代開始,橫街就是農民進城買菜的集散地。直到今日,橫街這個蘇州人的大菜場依然滿是討價還價的喧囂。
橫街上的商鋪少說也有百來家,雜貨,米行,麵館,醬園……什麼時令果蔬、鮮肉水產、特色糕團、日用百貨是應有盡有。
橫街內部有一個橫街市集,每天早上都是水洩不通,人氣很旺。
歷經多次整改,葑門橫街早已不是最初的樣子,一些店鋪也改頭換面不知道多少次了。令人慶幸的是,它一直都在,就像有些店鋪,也一直沒變過。
03.
新民橋菜場
農發新民橋菜場在地鐵2號線山塘街站的出口旁,是老蘇州四大菜場之一。菜場外有各色的賣吃食的店,饅頭、粽子、糕團、滷菜應有盡有。
菜場裡面分兩層,一樓主要賣蔬菜,二樓是魚肉水果南北貨。菜場的面積比較大,可挑選的菜肉種類也多。
經過改造後的新民橋菜場,看起來十分規範,菜場不同區域採用不同顏色的吊楣,讓人能更直觀方便地找到對應攤位。
蔬菜攤位上方是竹青色,南北貨、豆製品區為蘆黃色;水產、海鮮、冷凍品區呈蔚藍色;鮮肉區則是樹皮色。
04.
婁門菜場
婁門農貿市場也是姑蘇區的老菜場之一,現在搬到了原來菜場的斜對面。第一次來到婁門菜場的人肯定會驚嘆,這個菜場好大呀!
進門就是一張平面導視圖,都用上地圖了,這算是幾個菜場中室內面積最大的一個了。
這樣大的菜場適合節假日的時候,在裡面仔細地逛,花小半天的時間採購,滿載而歸。
買過蔬菜魚肉,經過熟食區的時候往往會停下腳步,看著櫥窗裡誘人的滷菜、烤鴨、糕團、爆魚,燈光照在上面,更顯得可口誘人,多少人能忍住不去買個一兩樣呢?
05.
東環農貿市場
東環農貿市場相比於前面的那些菜場,實在是沒什麼可比性,不是網紅,面積也不大,沒有什麼特色,這個菜場就像是小區樓下鄰裡中心的小菜場。
和其他改造過後的菜場一樣,東環農貿市場的分區簡明統一,環境乾淨整潔,照明也不錯,規規矩矩的。
這種規矩和平常倒是更接近人們的日常生活,每天早上來買點新鮮的菜,不用很長時間挑揀,沒什麼儀式感,只是尋常生活中的一個步驟,只是尋常平淡的生活。
古龍說過:「一個人若走投無路,一心想尋短見,就放他去菜市場。」菜場裡的喧囂聲音,充滿了旺盛的生命力,很容易喚起人們對生活的熱愛。
這些菜場改造之後,這濃鬱的煙火氣和旺盛的生命力也並沒有消失。
「
自古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