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胡石頭
把「中國故事」交給老外拍成電影總會面臨一種糾結和矛盾,明明知道自己拍不了,拍不好,交給別人拍還很不情願。
譬如劉慈欣科幻小說《三體》的影視化。如果交給中國導演拍,沒等開拍,光看演職人員陣容,就知道撲街的概率是百分之百。如果交給網飛,沒準兒還有一定機率拍出原著的框架,可中國科幻迷和影迷們內心何嘗不想讓國人去拍這個IP。
又如中國民間故事《花穆蘭》。今年上映的真人版《花穆蘭》,歷經了十年的籌備,甚至進行了全球海選女主角,雖然看起來更像是噱頭,但能到好萊塢說英文臺詞的內地女演員並不多。最終確定劉亦菲出演主角花穆蘭,不是景甜或其他華裔演員,還是令很多國人滿心期待的。
然而上映之後,《花穆蘭》的口碑遭遇了兩極化。在豆瓣電影和IMDb兩大權威平臺上,《花穆蘭》的評分分別是4.7和5.4,都是不及格,而且評分還有不斷下降的趨勢。
無數人吐槽這一版《花穆蘭》跟樂府詩《木穆辭》沒關係,儘管片中出現了兩隻兔子,對應了「雙兔傍地走」這一句,但也只對應了這一句。
事實上《木蘭辭》不過是作為參考,這一版《花穆蘭》主要還是基於1998年動畫版的翻拍。有意思的是,在動畫版上映後的22年裡,這部動畫版的《花穆蘭》依然保持較高的評分,是很多80、90後印象深刻的童年回憶。現在很多年輕人並不知道,當年這部《花穆蘭》在國內上映曾受到無數國人質疑。
一來是當時人們不懂迪士尼的創作思路,不明白老外為啥要拍「中國故事」。二來那時候大多數人還秉持中國文化不容外人褻瀆的保守思想,「中國故事」怎能讓外國人來拍?只能由中國人拍自己的故事。
其實大家的擔憂也不過是怕好萊塢糟蹋了這個好故事,拍出一個不倫不類,中西方觀眾都覺得彆扭的花穆蘭。只是,萬萬沒有想到動畫版《花穆蘭》,居然出人意料地好看。
大量寫意式水墨畫作為背景,借鑑國畫的元素,並把多種中國元素,如紙扇、算盤、餃子、風箏、火藥等雜糅進去,搭配合理,運用得當。這部動畫版《花穆蘭》是在《功夫熊貓》上映之前,少有的對中國元素進行合理運用的電影。
片中呈現出的古代中國雖然未必符合北魏當時的社會文化環境,屬於多個朝代特徵的大雜燴,不過也無傷大雅。我們的國產古裝劇中的服化道具,穿越多個朝代也不在少數。從歷史角度上講,最大改動是將北方柔然與北魏鮮卑的對抗,改成匈奴與漢人的戰爭。相比之下,漢匈之爭在歐美觀眾中更有份量和影響力,這樣的改動也自然是出於票房考慮。
同時,這部作品也的確難得地沒有發揮迪士尼動畫的傳統藝能「種族歧視」。片中所有的調侃和戲謔都在可接受的範圍內,沒有刻意黑化中國。比如對「三從四德」的諷刺,並無不妥。有意思的是20世紀的好萊塢動畫作品嘲諷中國的「女德」,而在21世紀的今天,在中國依然有人在崇尚「女德」。
影片中,很多段落的敘述方式既符合歐美的人文主義,又符合東方人的含蓄表達。比如父女之間的相處方式,在穆蘭與媒婆不歡而散之後,父親借用一朵待開的花,表達對女兒的關愛。沒有直抒胸臆,卻也足夠溫情。
《木蘭辭》中的「萬裡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是對軍旅生涯的描述,幾句話帶過,看似輕鬆,但每個人都不免去想像:一個弱女子,是如何在戰場上生存下來的?迪士尼的編劇給出了他們的答案:運用智慧和勇氣。
花穆蘭從始至終既不是寡姐,也不是驚奇隊長,沒有超能力,她在新兵營和戰爭上生存下來,完全憑藉的是智慧和勇氣。所以,面對單于的千軍萬馬,在這場懸殊的較量中,穆蘭一發入魂,利用雪崩團滅匈奴大軍,並創造了迪士尼公主中,單人傷害最高的紀錄。
木須龍和蟋蟀兩個配角的設置,是迪士尼動畫創作中慣常的吉祥物設置,也是主角心聲的另一種表達方式。《花穆蘭》中的這兩位完全可以比肩《獅子王》中的丁滿和彭彭。兩個角色承擔了全片一大半的笑點,木須大概是所有類型電影中最搞笑的一隻龍。所以在2020年上映的這版《花穆蘭》中,居然去掉了木須這個重要角色,這個操作實在是令人費解。
當年木須一角的配音,是由著名的喜劇演員艾迪·墨菲擔當。在中國大陸上映的版本,為木須配音的陳佩斯,同樣是知名的喜劇演員,其配音效果更是不遜原作。
而且,回看當年《花穆蘭》國語配音版,迪士尼請來了成龍,許晴,陳佩斯等大咖作為配音,主題曲和插曲由李玟、成龍和葉蓓演唱。可見迪士尼當年對中國市場的誠意和重視程度。
《花穆蘭》的成功並不是一種偶然,這源於迪士尼主創團隊的重視。在製作這部動畫時,迪士尼匯集了600名畫師,這其中包含多名中國藝術家參與其中。派出一支專業團隊前往北京、西安、洛陽等地尋訪,到當地博物館,美術館考察,到故宮和天壇臨摹建築,並登臨嘉峪關長城,力圖從中找尋創作靈感。所以影片中,單于爬上長城的一幕,就是嘉峪關長城的重現。
在2D動畫時代,迪士尼投入近7000萬用於創作動畫版《花穆蘭》,據說光是畫師的畫筆就耗費了兩萬多支。儘管由於各方面原因,動畫版《花穆蘭》在中國的票房不算太理想,但在全球範圍內,也收穫了3億美元的票房成績,這在1998年,是一個相當不錯的票房紀錄。
比起後來的幾位大紅大紫的迪士尼公主,《花穆蘭》的成績算不上什麼。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世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首先是我們開始理所應當認為老外拍「中國故事」是文化輸出,文化與資本同時輸出,於是信心滿滿。
另一方面,好萊塢開始了矯枉過正的政治正確,公主的膚色和國籍要儘可能遍布亞非拉,充滿個性和獨立意識。要考慮到女權意識的覺醒,也為了避免「種族歧視」,平衡少數族裔的比例,好萊塢作品完全開始為了政治正確而過度追求正確。
於是人們逐漸發現,在20年前這部作品其實是最為政治正確的一部作品。這位來自東方的少女花穆蘭,是在《冰雪奇緣》的艾莎之前,第一個不依靠男人,也不需要王子的女性動畫角色。
花穆蘭的故事,傳奇之處在於將歐美式的個人英雄、儒家傳統的忠孝節悌,以及中國古代家國情懷的完美結合,並體現出朦朧的女性意識覺醒,打破了男權主義的束縛。這樣具有普世價值觀的故事,被當時的迪士尼主創人員成功地挖掘出來,並在無意之中賦予這樣一層政治正確。
但事實上,《花穆蘭》的故事本身就是出色的,她不同於「聖女貞德」,本就無需服務於任何正確性。而真人版《花穆蘭》去掉木須一角的真正原因,恐怕就是因為木須是男性形象,為了性別平衡,於是增加了鞏俐飾演的仙娘這一女性角色。仙娘的作用本應是增加女性角色,並成為輔助花穆蘭成長的關鍵,是一個飽受男權束縛,臨死之前覺醒並犧牲的悲劇性人物,可惜在真人版中被塑造成了一個沒有表情的工具人。
一方面追求女權,一方面又放棄體現女性精神,這大概是真人版《花穆蘭》存在的主要問題。相比之下,98版的《花穆蘭》在無意之中,兩者兼備。動畫版的花穆蘭是平凡的,脆弱的,也是努力的,靈巧的,這種設置合情合理。這種在創作上的誠意和尊重,恐怕才是真正值得信服的政治正確。
順便說一下,在迪士尼的《花穆蘭》之後,國人也終於拍出了自己的《花穆蘭》。由馬楚成導演,趙薇、陳坤、胡軍參演的《花穆蘭》於2009年上映,當年還很消瘦未發福的俄羅斯歌手維塔斯,還在其中客串了一角。馬導用事實證明了,中國人的確拍不好「中國故事」。這一版《花穆蘭》並非一無是處,但也平庸得相當可怕,弱雞一般的劇情也是這部電影的主要槽點。
而迪士尼的花穆蘭此後推出了一部續集,同樣也是非常弱雞,證明了迪士尼公主系列只出一部就夠了。
花穆蘭這一角色的再次出現是在2018年上映的《無敵破壞王2:大鬧網際網路》,14位公主組成的迪士尼公主宇宙同時亮相。花穆蘭,她大概是迪士尼最強女團中唯一既沒有皇室血統,也沒有嫁入皇室的迪士尼官方認證公主,她是最獨特的一位。
所以,不如回看一下22年前的那部動畫電影,去看看迪士尼動畫史上,曾經最被低估的迪士尼公主。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