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棲類、爬行類動物,有的被覆著精緻的鱗片,有的生長著精妙多彩的皮膚。想要走進這個奇妙的世界,在考驗著攝影技術的同時,更是對生態知識、身體素質的多方考驗。今天,讓我們跟隨攝影師@OrcinusOrca,看看他鏡頭下兩棲與爬行動物,都有著怎樣的魅力。
Zhangixalus dennysi/大樹蛙,安徽歷溪
D850, AF-S VR 微距尼克爾 105mm f/2.8G IF-ED
光圈:f/13,快門:1/200秒,ISO64
大家好,我是攝影愛好者@OrcinusOrca。拍攝兩棲與爬行動物的靜態肖像影像,向來也想要通過極致的解像力與畫面質量賦予動物肖像照科學的意義與用途,雖然部分情況下會對環境進行一定幹預,但也依然堅守著野生動物不應被抓捕拍攝的原則,所以筆者個人的所有影像記錄均攝於物種的原生環境下。Pseudoagkistrodon rudis/頸稜蛇,安徽歷溪
在受到手電光線的驚擾時,頸稜蛇往往會蜷縮起來,並用身體其他部分保護頭部
D850,AF-S 微距尼克爾 60mm f/2.8G ED
光圈:f/13,快門:1/200秒,ISO64
筆者覬覦尼康的單鏡頭反光數位照相機系統已久,在尼康D850單鏡頭反光照相機發布後更是被其出色的靜態影像表現說服,於2019年決定摒棄先前所使用的照相機系統,轉而研學尼康單鏡頭反光照相機系統,並將其運用在動物肖像照的拍攝中。
Trimeresurus gumprechti/岡氏竹葉青蛇,雲南紅河
D850,AF-S 微距尼克爾 60mm f/2.8G ED
光圈f/13,快門1/200秒,ISO64
考慮到物種活動規律的特殊性,本文中出現的所有影像均於夜間拍攝。在具有閃光燈作為輔助曝光光源的情況下,拍攝兩棲與爬行動物的肖像照並不如其他野生動物攝影題材一般繁瑣,其他野生動物攝影題材中,拍攝者往往需要考慮包括測光區域、曝光情況、自動對焦等在內的多方面因素,而兩爬肖像照的拍攝是在曝光條件得到了高度保證的情況下,將影像的表現全權交由機身與鏡頭處理,所以在拍攝肖像照時,影像的質量將依賴於機身與鏡頭本身的性能與特點。
Trimeresurus popeorum/坡普氏竹葉青蛇,雲南西雙版納
D850,AF-S 微距尼克爾 60mm f/2.8G ED
光圈:f/16,快門:1/200秒,ISO64
我對於兩爬肖像照的首要關注點是圖像質量,即畫質。D850搭載有約4,575萬有效像素的全畫幅 CMOS傳感器,在AF-S 微距尼克爾 60mm f/2.8G ED的配合下,可以將畫面合焦部分的解析度最大化。而一個物種的形態特徵,往往只有在高解析度的靜態影像中才能被完全展示。
坡普氏竹葉青蛇是形態特徵出眾的小型毒蛇,圖中的雄性亞成體伸舌偵測身邊的氣味情況
D850,AF-S 微距尼克爾 60mm f/2.8G ED
光圈:f/16,快門:1/200秒,ISO64
在拍攝過程中,我將傳感器靈敏度降低至ISO 64,即保證了寬廣的動態範圍,也將畫面噪聲降至最低。
Trimeresurus stejnegeri/福建竹葉青蛇,安徽祁門
D850,AF-S 微距尼克爾 60mm f/2.8G ED
光圈:f/13,快門:1/200秒,ISO64
得益於尼康D850的高像素拍攝能力,配合尼克爾鏡頭優秀的解像力與超低色散鏡片(ED)的色散處理,在拍攝三種竹葉青蛇時,全像素輸出所帶來的精緻細節滿足了我對高解析度影像的要求。
Trimeresurus stejnegeri/福建竹葉青蛇,安徽祁門
D850,AF-S VR 微距尼克爾 105mm f/2.8G IF-ED
光圈:f/13,快門:1/200秒,ISO64
如圖所示的竹葉青蛇在體側有白色色斑,在曝光充足的情況下,白色色斑邊緣高光處幾乎沒有出現色散,在輸出圖像中,蛇頭側的鱗片排列形式、瞳孔、頰窩等關鍵信息得以表現,使得該影像可以服務於科學研究、普及和物種留影等需要嚴謹圖像表達的工作領域。同時,在後期瀏覽、大幅展示、印刷等展示過程中可以進行放大,並對輸出像素數進行進一步調整,為影像的二次加工提供充足的條件。
Trimeresurus popeorum/坡普氏竹葉青蛇,雲南西雙版納
D850,AF-S 微距尼克爾 60mm f/2.8G ED
光圈:f/16,快門:1/200秒,ISO64
而且尼康D850機身具備1/250s的熱靴燈快門同步速度與低至約0.04s的快門時滯,能夠幫助我輕鬆抓拍蛇類伸舌的瞬間,使影像在觀感上的內容更加豐富。
Trimeresurus popeorum/坡普氏竹葉青蛇,雲南西雙版納
D850,AF-S 微距尼克爾 60mm f/2.8G ED
光圈:f/16,快門:1/200秒,ISO64
此外,還要提示一句:竹葉青蛇是小型蝮亞科毒蛇,雖然體型小巧,在拍攝時仍具有危險性,我會在機身與鏡頭的連接處固定一張軟質泡沫塑料板,以便照相機更接近被攝物種。一來保證了拍攝時的安全,二來避免了後期處理時對圖像進行剪裁導致損失有效像素的情況出現。
在拍攝運動迅速的遊蛇科物種,精彩的身體形態與行為瞬間轉瞬即逝。響應迅速,合焦準確的自動對焦系統尤其重要。
Oreocryptophis porphyraceus vaillanti/紫灰錦蛇範氏亞種,幼體,安徽歷溪
D850, AF-S VR 微距尼克爾 105mm f/2.8G IF-ED
光圈:f/13,快門:1/200秒,ISO64
幼體紫灰錦蛇體型小巧,行動迅速,筆者在拍攝時選用了AF-S VR 微距尼克爾 105mm f/2.8G IF-ED鏡頭,對該個體的特定身體細節進行小範圍抓取,尤其是眼部。在拍攝過程中,我用手電燈光進行對焦輔助,動物受到對焦燈光的刺激時會不斷活動,而透過柔光板的手電燈光約在-3EV左右,微距攝影中常用的單點對焦模式在這樣的情況下非常吃力。
Oreocryptophis porphyraceus vaillanti/紫灰錦蛇範氏亞種,幼體,安徽歷溪
D850, AF-S VR 微距尼克爾 105mm f/2.8G IF-ED
光圈:f/13,快門:1/200秒,ISO64
這時,我使用了尼康D850中搭載的3D Tracking物體追蹤自動對焦模式,並將初始對焦點預設在蛇的眼部。如此設置下,蛇頭在取景框內的小幅移動便會被自動對焦系統識別,並自動調整焦平面位置,確保眼部(選定區域)在合焦範圍內,使拍攝者可以專注於在合理構圖時釋放快門,大大提高了拍攝便利性。在3D Tracking模式下的尼康D850,焦平面調整迅速,合焦精確,在野外拍攝中非常可靠。
Oreocryptophis porphyraceus vaillanti/紫灰錦蛇範氏亞種,幼體,安徽歷溪
D850, AF-S VR 微距尼克爾 105mm f/2.8G IF-ED
光圈:f/13,快門:1/200秒,ISO64
在這組紫灰錦蛇的影像資料中,得益於尼康D850所搭載的Multi-CAM 20000自動對焦感應器模組,大面積的對焦點範圍(153點,55點可選),以及理論值–4至+20EV得自動對焦偵測照度範圍,使我在拍攝時擁有更大範圍的有效對焦面積,與更加迅猛的自動對焦表現,保證動物的眼部合焦準確。
同樣運用3D Tracking自動對焦模式拍攝的物種還有勐臘鈍頭蛇。
Pareas menglaensis/勐臘鈍頭蛇,雲南勐臘
D850,AF-S 微距尼克爾 60mm f/2.8G ED
光圈:f/16,快門:1/200秒,ISO64
在與尼康D850,AF-S VR 微距尼克爾 105mm f/2.8G IF-ED,AF-S 微距尼克爾 60mm f/2.8G ED三款產品的合作中,我僅僅開啟了靜態畫質與自動對焦兩項性能的研學,而這臺相機還有許多強悍的性能尚未被我運用,也因為尼康D850的高水平發揮,使我不禁期待這臺高性能單鏡頭反光照相機在日後的表現。
Amolops wuyuensis/武夷湍蛙
D850, AF-S VR 微距尼克爾 105mm f/2.8G IF-ED
光圈:f/13,快門:1/200秒,ISO64
如果一定要用言語去描述尼康D850的實戰表現,除了尼康百年來對照相機的理解與尊重芸芸,我更傾向稱之為——馭光駕影。
附,使用尼康D850拍攝的其他物種
Zhangixalus dennysi/大樹蛙,安徽歷溪
D850, AF-S VR 微距尼克爾 105mm f/2.8G IF-ED
光圈:f/13,快門:1/200秒,ISO64
Odorrana tianmuii/天目臭蛙,安徽歷溪
D850, AF-S VR 微距尼克爾 105mm f/2.8G IF-ED
光圈:f/13,快門:1/200秒,ISO64
Odorrana tianmuii/天目臭蛙,安徽歷溪
D850, AF-S VR 微距尼克爾 105mm f/2.8G IF-ED
光圈:f/13,快門:1/200秒,ISO64